导图社区 误判心理学
误判心理学,基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和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总结,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2-02-09 16:48:09误判心理学 ——基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和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总结
一、激励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1.1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要诉诸于利益,而非诉诸于理性。——富兰克林
1.2在各种激励中金钱是最主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激励。人们也会为了性、友谊、伴侣、更好的地位和其他非金钱因素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认知。
1.3激励机制引起的负面效应无所不在。在与有底薪的销售人员相比,单纯靠提成过日子的销售人员更难保证不做不道德的事情。
1.4由于激励机制引起的负面效应非常普遍,所以人们必须怀疑或者有保留地接受专业顾问的建议。对策如下:
(1)如果顾问提出的专业建议对他本身特别有利,你就应该特别害怕这些建议;
(2)在和顾问打交道时,学习和使用你的顾问所在行业的基本知识;
(3)复核、质疑或者更换你得到的建议,除非经过客观考虑之后这些建议看起来是合适的。
1.5激励制度必须具备防止钻空子的重要属性,尽量避免奖励容易作假的事情。
1.6“祖母的规矩”——要求孩子在吃点甜点之前先把他们的胡萝卜吃掉。对于商业管理同样适用。
1.7惩罚也强烈地影响到行为和认知,尽管它的弹性和效果并不像奖励那么好。
二、大脑的避免不一致倾向
2.1人类大脑具有避免前后不一致的倾向,这种抗改变倾向使得人们倾向于保留: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等。
2.2预防比改变容易:防止一种坏习惯的养成要比改变它容易得多。没有几个人能够列举出许多他们已经改掉的坏习惯,有些人哪怕一个也列举不出来。
2.3确认偏误:又称第一结论偏见、确认偏见、验证性偏见,意思是我们总是趋向于看见我们想看见的,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当我们认定了一个观点,我们的大脑会持续、有选择地去寻找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对的,同时对那些证明我们是错的证据,则有选择地忽略和无视。
2.4登门槛效应:又称富兰克林效应、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2.5行为会影响想法:避免不一致倾向是如此强大,乃至一个人只要假装拥有某种身份、习惯或结论,最后可能会信以为真。
2.6仪式感的重要性:人们在获取新身份的过程中作出的重大牺牲将会提高他们对于这种新身份的忠诚度。
三、回馈倾向
3.1与猿类、猴类和狗类等动物相同,人类身上也有明显的以德报德、以牙还牙的倾向。
3.2回馈倾向使得人们往往因为服务过程中的细小的礼节性行为而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
3.3折中效应:与“登门槛效应”正好相反,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甚至不太合理的请求,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要求,于是就很容易被接受了。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名为《无声的中国》,其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后者就比较容易被他人接受。
四、自视过高倾向
4.1禀赋效应: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4.2自视过高的倾向往往使人们偏爱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4.3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得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4.4透明度错觉: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4.5自我参照效应:人更容易记住与自己相关的记忆。当我们接触的新事物或者信息与自身有关系时,我们会更感兴趣,更愿意投入,学习的动力会更足。
五、损失厌恶倾向
5.1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5.2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5.3人们在失去或者有可能失去财产、爱情、友谊、势力范围、机会、身份或者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时,通常会做出不理性的激烈反应,哪怕只失去一点点时也是如此。
六、社会认同倾向
6.1如果一个人自动依照他所观察到的周围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那么他就能够把一些原本很复杂的行为进行简化。
6.2人们在感到困惑或者有压力的时候,尤其是在既困惑又有压力的时候,最容易收到社会认同倾向影响。
七、重视理由倾向
7.1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天生就热爱准确的认知,以及在获得准确认知过程中得到的快乐。
7.2重视理由倾向是如此强大,乃至一个人给出的理由哪怕毫无意义或者是不准确的,也能使得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得到遵从。
八、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8.1有意的自我控制会消耗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自我控制类似于肌肉力量:两者在使用后都会变得比较脆弱,但在休息时可以进行补充,并且随着练习而加强。
8.2习得性无助:一个人如果对生活丧失了控制感,容易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命运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8.3那些认为自己有自主选择权的人们,生活有更强的满足感。促进个人控制系统确实可以真正地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8.4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带给他们满足感。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不可撤销的决定往往比可撤销的决定更能带给人们快乐。
8.5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得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8.6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九、自我服务偏见
9.1人们往往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坏运气或者其他外部因素。
9.2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现在客观的角度,而其他所有人都带有偏见。
9.3虚假普遍性:过分高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如果我们行为不佳或者在任务中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
9.4虚假独特性: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
9.5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我们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
9.6自我妨碍:由于害怕失败,有时候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当自我形象和行动绩效紧密相联时,“全力争取却失败了”要比“因延误时间而有了失败的好借口”更让人泄气。——没有尝试,就不会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有羞耻感。
9.7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
9.8我们还会认为自己擅长的事情是更重要的,因为这样有利于维持我们的自我形象。
十、自我预测偏见
10.1有时候人们预测别人的行动比预测自己的更准确。
10.2我们常常会“错误地想要得到某些东西”,但其实得到这些东西并不会真正使我们快乐。
10.3我们得到好消息的积极情绪消失得往往比自己预期得要快,我们得到坏消息的消极情绪持久性也比自己预期的要短一些。(时间是良药啊)
10.4人们会低估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重大消极事件(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比轻微的愤怒(不能激活我们的防御机制)所引发的痛苦持续的时间反而更短。换句话说,面对心理打击,我们是有恢复力的。
10.5我们对发生在自己心里的大部分事都没有察觉,我们对自己思维的结果比对思维的过程知道得要多。
10.6控制我们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和解释我们行为的心理过程截然不同。我们常常是“自己的陌生人”。
小结
自我效能感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就失败了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
而那些有关盲目乐观以及其他形式的自我服务偏见的事实,提醒我们自我效能感无法解释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部问题。积极思维对于个人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并不能解释一切,有些困难的确来自社会环境中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一对相反的事实——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见,如何同事理解它们?或许有两个人曾经说过的话,会给我们启发:
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
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