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总结,包括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玄学对文学的渗透、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等内容。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南北朝民歌。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编第二章两晋诗坛学习笔记。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一种过渡状态;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并不是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魏晋风流的代表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人士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即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
陶渊明的田园诗
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如《归园田居》其三。
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
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杂诗》其二。
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
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述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以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即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者的形象。
如《答庞参军》
在以上五类题材之外,陶渊明还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等。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他作诗不存驰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日常生活的诗化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陶诗的艺术特色
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诗发乎事,缘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
陶诗表现了陶渊明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陶诗的艺术渊源
陶诗源于《古诗十九首》,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
《五柳先生传》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
《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回归主题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 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了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陶渊明的符号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
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
到了宋朝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酒与菊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
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便成了陶渊明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长久以来,士人们诵读陶集,追和陶诗,创作以陶渊明为素材的绘画,在对陶渊明的反复言说和描绘中,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诗人,而逐渐成为士大夫抒发人生理想、寄托生命情怀的一个载体。
把握陶渊明的文化符号性,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陶渊明其人,更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士大夫文化获得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