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经》逐字解读
大乘佛教的核心秘密,尽在经中之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包括题解、总持分、色空分、全本来分、法用分、果德分、全证知分、全秘密分。
编辑于2022-02-22 17:51:37心经
题解
来历
玄奘译
争议
佛说vs菩萨说
如是我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于灵鹫山修行,佛与舍利弗说法之事
直解
依靠智慧到达彼岸
般若
通达宇宙人生实相的智慧
五不翻
世间智 vs 般若智
此岸 vs 彼岸
娑婆众生流浪生死
般若智即为殊胜工具
涅槃解脱到达彼岸
彼岸亦假名,实无彼此
波罗蜜多
波罗:彼岸
蜜:到
多:尾音。类似:了
心经
人心为人之中心
心经为一切般若法门心地法门的中心
经中之心
大般若经精华
顿悟成佛法门
总持分 第一
此四句,总持心经全义
观自在菩萨
此句又为四句之总持
言修心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
修为已到解脱自在的菩萨
观
实修法门
外看vs内观
凡夫 vs 菩萨
凡夫
心不清净不平等
不自在
菩萨
觉有情
觉悟的有情,或令有情觉悟
上求佛法下度众生
到达苦海彼岸得大自在
八地以上与佛等量
小乘 vs 大乘
小车vs大车
自救vs救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
修行
历事练心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
组成身心的色受想行识五大聚合
色
一切物质现象
受
对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
想
印象中的各种相貌
行
思维的变动
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
识
分别
对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推理
皆空
空vs有
世间一切并非实有
而又性空假有
凡夫执于假有的五蕴为真实,必陷痛苦矛盾
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厄
苦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
五蕴无法平衡导致
坏苦
快乐感受并非绝对
快乐=欲望→外境刺激→满足→暂时平衡
同样的快乐多了→不快乐(感受变坏)
坏苦
行苦
迁流变化的现象
世间一切无常变化
世人无法认知,追求永恒
身体、爱情等
认知与事实相悖
行苦
度
解脱之道
明白痛苦现状→寻求痛苦根源
一切有情皆由五蕴和合并非实有
对有的迷惑,对存在的执着→苦
对存在正确认识→五蕴皆空
反过来一切苦厄皆可为大喜乐
色空分 第二
物质vs能量
本段解释五蕴皆空
舍利子
舍利弗
智慧第一
拘絺罗舅舅与母辩论
一切不接受vs题目
此经为开大智慧
则请舍利弗对话
须菩提解空第一→金刚经
悟后境界
初学难明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
凡色皆因缘所生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龙树
空
因缘所生之色终空无自性
缘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
色不异空
破凡夫执有之病
诸法之所以空,因自性不可得
看破“有”之虚幻,是无自性,是空,则不为物所累
空不异色
破二乘执空之病
诸法之所以有,因有相和用
万物虽空,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善恶皆有果报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破菩萨色空不二,尚存二见者
外不迷于色,内不惑于法,一切都净,得大自在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
心法,无相
但与有相的色法同样虚幻不实,同是真心所现
色蕴既破,受想行识也就随之而破。一法破,法法破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总结
五蕴若空,万法皆空。外不迷于色,内不惑于法,一切都净,得大自在,更何言苦厄
本来分 第三
本段专言本来之体,下言起用之法。法尔如是,本来如是,非从修得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诸法
一切法
空相
非空非有,是空所显示的真实相
实相可通过空、有来实现,但实相本身非空非有
不生不灭
从事物的有无来说
世间不存在任何无因生者
缘聚而生缘散而灭
不垢不净
从事物的体性上来说
所谓垢净,是人的分别心
不增不减
增减亦非绝对
增中有减,减中有增
总结
此段不厌其烦说中道
心本不生,何更言灭。诸法本空相,法由心起,心属幻有,法亦无实
故曰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
以本体不生灭,则所谓垢净增减,都属相对之幻法耳
惟行甚深般若,方达本来不生之义。心得自在而空,苦可不解而除,众生自然得度
法用分 第四
本段释“空”,强调“用”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
不执取
解空,当不执取
执取者
凡夫
执取五蕴
缘觉
执取十二因缘
声闻
执取四谛法
菩萨
执取六度万行
如何观照世间
执五蕴为我,则种种烦恼
修无我,以般若智观照,不住于相,随缘自在,不为物转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
六根+六尘=十二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
蕴处界:三科
对宇宙人生三种不同形式的归纳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没有无名,也没有无明的消失 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
人生高度概括无非生死二字
光明vs无明
智慧vs无智慧
凡夫见vs菩萨见
凡夫见
有无明、老死,随无明、老死而流转
以为有实在的无明,所以有无明的灭处 以为有实在的老死,所以有老死的灭处
菩萨见
无明&老死也不过是假象
灭尽无明灭尽老死,照见无明不异空,空不异无明
不必灭除生死,不必厌离生死,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无苦集灭道
四谛法门
谛:真实。四谛:四种真实法门
初转法门即说此法,一生说法不离此纲
苦集
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
由集赶苦,是人间杂然因果
灭道
悟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
由道证灭,是觉悟的清净因果
两种不同人生,一以情为本,一以智为本。学佛目的转迷为悟,转染为净,转识成智。时时般若观照,时时都是菩提,烦恼即菩提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无智
妄心自然熄灭不起
无得
认识所缘境性空后,放弃了对境界的执着
那么这个认识的心是否实在?仍不实在。心亦缘起
认识到所缘境空,不对有升起实在的执着,是无得
妄心不起的平常心即般若功用
总结
般若之妙,在能起用。而法之妙用,在乎无著。如欲无著,首在解空。以空则无著无染也,故曰空中无色等等
果德分 第五
此段讲修行般若法门好处
菩提萨埵
菩萨全称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有情欲一切属我,不知关涉越多,牵制越甚。以般若观照则超越名利,心无牵挂
既不著于有俢有得有证,亦不著于无修无得无证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有情对于拥有的一切都足以产生恐怖
非不挂也,挂而无碍也。挂碍为因,恐怖为果
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梦想
与事实不合的想法
人人都活在妄想中
妄想产生,无明是根源,欲望是动力,对拥有的执着是助缘
如何远离
认识到一切皆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不住色生香等则无妄想
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者佛也
超越生死征得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真实相
三世诸佛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法华经
阿弥陀佛等是果地佛,众生为因地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三世诸佛者,无去来也。同此果德圆成者,必依于般若修也
修至一切空净,方名波罗蜜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
无得之得。心中了无所得,才能得本来面目,即真如佛性
到此则无人无我无众生寿者,连无也无,了了分明,不落断灭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恒沙妙用,即为果德
阿耨多罗
无上
对菩萨之有上而言
三藐
正等
对二乘之不等及偏真而言
三菩提
正觉
对外道的邪知邪觉及凡夫的昏昧不觉而言
总结
菩提萨埵与三世诸佛,尚依般若而波罗蜜多,况众生乎
不自求而外求者,都是因地不正的错误思维
以上五分,为前半部心经,所以表无实者,然皆在功用地,尚可言说,由有而转空
证知分 第六
下二分为下半部,所以表无虚者,已离功用地,非可言说。复由空转有,合表无实无虚,即如来诸法如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知
觉后境界
有亲见实相之妙,启发般若之机。其乐非可言说,惟有领会赞叹
般若之用vs般若之体(空)
般若妙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是大神咒
大
无所不包是为大
神
无所不通是为神
咒
赞叹何物乎,生佛平等同具而千圣所不识者也,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物出,故名曰咒
是大明咒
无所不照是为明
是无上咒
无可比量是为无上
是无等等咒
不落阶级,毕竟平等是为无等等
任何法门都不能与般若法门等量齐观
能除一切苦
空不偏空,有不实有,于寂灭无助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
真实不虚
有一切妙用是真实的而非妄语
总结
虚灵不可测,其体湛然,其用炽然,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惟佛与佛,乃能证知
上文言空,恐人著空,今言真实不虚,使其转有。更无中道可说,盖中道亦本不可得
秘密分 第七
此分总结全文,意谓心地秘密不可言表,只能用咒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渡过去啊渡过去啊
波罗揭谛
向彼岸渡过去
波罗僧揭谛
大家一同向彼岸渡过去
菩提萨婆诃
速速证道菩提
为钝根人提供方法:诵咒→禅定→引发般若
总结
经短义深,言般若观照,可纳入禅宗;以言破空,可纳入空宗;以言十二因四谛法,可纳入法相宗;以言密咒,可纳入密宗;以言大神大明之妙德庄严,可纳入华严宗;以言不垢不净,可纳入净土宗;以言远离颠倒,可纳入律宗。是无一宗而能离般若也
人事千万章,不敌一死;死又千万度,不敌一修;修可千万世,不敌一时之悟
此为顿悟法门,由发心而伏心而明心而见道而无上。菩提假立五门,心经直是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