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线虫
人体寄生虫线虫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2-03-02 17:30:00线虫
分类
蛔虫
形态
成虫
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型最大者
1. 外形:似蚯蚓,有横纹,有侧线
2. 颜色:活体粉红/微黄,死后灰白
3. 口唇结构:口孔,”品“字形唇瓣
4. 雌雄虫区别:体型,尾端,生殖器官
生活史
成虫(小肠)—卵—3w,蜕一次—感染性蛔虫卵—经口入—孵出幼虫—体内移行—成虫
1. 宿主关系:人为唯一终宿主
2.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3. 感染途径:经口食入
4. 寄生部位:小肠
5. 自感染期卵—经60-75天—成虫产卵(成虫寿命约1年左右)
6. 幼虫在人体内有移行过程
致病
致病机制:机械损伤,夺取营养,变态反应,并发症
幼虫致病
蛔蚴性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咳嗽,胸闷,喉痒,干咳,哮喘或荨麻疹,偶可伴有发热,痰中带血或过敏性皮炎
严重感染病例——异位寄生
成虫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
1. 掠夺营养和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
机制
机械性刺激(唇齿)
化学性刺激(毒素)
消化吸收障碍
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脐周间歇性腹痛,腹胀,有时腹泻
儿童:营养不良,发育障碍,惊厥,夜惊,磨牙
2. 引起变态反应
机制
可能是蛔虫变应原被人体吸收后,引起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蛔虫中毒性脑病
3. 外科并发症
机制
钻孔习性,打卷习性
诱因
宿主发热,胃肠病变,大量输入辛辣食物,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
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
症状: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阵发性
体征:剑突偏右方有深压痛,很少有肌紧张和反跳痛。B超,X射线,静脉胆道造影和ERCP(胰胆道造影)等
非手术治疗:解痉,阵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
蛔虫性肠梗阻
症状:脐周阵发性腹痛和呕吐,可有吐便蛔虫史
体征:腹部摸及变形变位的条索状团块
单纯性蛔虫阻塞采用非手术疗法:进食,输液,口服生植物油及驱虫药
上窜阻塞支气管造成窒息死亡
其它: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胰腺炎,肝蛔虫病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幼虫,成虫是确诊的依据
1. 直接涂片法:3张检出率95%
2.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3. 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
4. 实验性驱虫
5. 虫体鉴定
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人群感染特点:农村>城市,儿童>成人,学龄前和低龄学童感染率高
流行普遍原因
生活史简单
雌虫产卵量大
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或随地大便(家禽和家畜携带扩散)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缺乏完善卫生设施
虫卵抵抗力强(蛔甙层)
防治
驱虫治疗
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肠虫清),甲苯达唑(甲苯咪唑),伊维菌素
加强粪便管理
加强卫生宣传
鞭虫
生活史
1. 宿主关系:人为唯一终宿主(土源性线虫)
2.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3. 感染途径:口入
4.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虫多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寄生
5. 寿命:3~5年
6. 自感染期至雌虫产卵:60天
致病
轻度感染
多无明显症状,粪检可见虫卵
严重感染
头晕,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慢性腹泻,大便隐血或带鲜血,消瘦及贫血
儿童重度感染
可导致直肠脱垂
患者容易并发肠道细菌感染,病情加重
诊断
粪便检获虫卵为依据
因鞭虫卵较小,可能漏检,需仔细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流行
温暖,潮湿的地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多与蛔虫同时存在,感染率<蛔虫
儿童>成人
防治
预防
治疗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蛲虫
生活史
宿主关系:人是终宿主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成虫
感染途径:口入,逆行感染
寄生部位:盲肠,结肠,回肠下段
雌虫夜间肛周产卵的习性
雌蛲虫寿命<2m,反复感染,可持续多年
新鲜卵发育至感染期:6h
异位寄生
致病
蛲虫病
肛周皮肤瘙痒及继发性炎症
烦躁易怒,易怒,夜惊,失眠,食欲不佳,消瘦,神经衰弱
异位寄生
泌尿系统和盆腔炎症,阑尾炎
诊断
肛周检查虫卵
透明胶带拭子法
棉签拭子法
粪便内及肛周见检获成虫
流行
分布
感染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无密切关系
城市>农村
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和家族聚集性
流行环节
传染源:人是唯一传染源
主要传播方式
肛门-手-口直接感染,吸入感染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儿童及其家庭成员更易感
防治
易治难防
驱虫治疗
局部外用药3%噻嘧啶软膏,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防止再感染
钩虫
生活史
成虫——虫卵—1~2天—杆状蚴—5~6天—丝状蚴(向上性,向光性,向温性,向湿性—侵入皮肤(30min-1h)经肺至小肠—成虫
无中间宿主,终宿主是人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途径:①皮肤②口③胎盘④母乳(生食转续宿主肉类)
幼虫有体内移行过程
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感染至成虫产卵:5-7w,冬季短期停止产卵,成虫寿命:7y(十二指肠钩虫),5y(美洲钩虫)
迁徙移行
致病
钩虫感染
粪便中检获虫卵,无临床现象
钩虫病
既有钩虫感染,又有钩虫病临床表现
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
好发部位:手指,足趾间较薄的皮肤组织
临床表现:皮肤针刺,烧灼,奇痒感—充血斑点或丘疹—红肿水泡—脓疮,结痂,脱皮
好发季节:春夏之交最为严重
呼吸系统病变
急性临床表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哮喘,甚至大量咯血
易被误诊:肺炎,支气管炎
成虫致病
消化道症状
机制
钩齿,板齿破坏肠黏膜下层
临床表现(易误诊)
早期:食欲亢进,乏力,上腹不适,隐痛
后期:消化功能紊乱(异嗜症),消化道出血
贫血
机制
慢性失血—钩虫咬附
Hb合成慢
特点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临床表现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浮肿,反应迟钝,丧失劳动力,妇女停经,流产等
原因
成虫吸血:吸血量
吸血同时,咬附部位黏膜渗血:咬附点渗血量
虫体吸血可以经常更换咬附部位,造成新的损伤
原伤口还在继续渗血,移位伤口渗血量
造血物质吸收障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婴幼儿钩虫病
十二指肠钩虫
感染途径
胎盘,乳汁
临床表现
1. 急性便血性腹泻,消化功能紊乱
2. 生长发育迟缓
3. 偶有心肺异常,肝脾肿大
4. 贫血多较严重,血色素低于50g/L
预后
差,病死率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早期,急性期患者
Eos↑,WBS总数↑
患者早期便中无虫卵(易误诊)
随病程延长有下降趋势
非极性期患者
轻度至中度Eos↑,WBS总数大多正常
重度贫血患者的Eos往往可在正常范围
十二指肠钩虫较美洲钩虫危害更大
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成虫导致的贫血较严重
引起婴幼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临床表现(分三期)
幼虫引起皮肤(或黏膜)侵袭期
肺部移行期
成虫在肠道寄生期(危害最严重)——慢性失血
实验诊断
确诊依据
粪便中检查出钩虫卵/孵化出钩蚴
常用方法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改良加藤法
钩蚴培养法
痰液检查
流行区患者有咳嗽,哮喘等症状者
血象
钩虫性贫血:RBC↓,Hb↓,RBC比容↓,Eos↑,WBC总数↑
贫血晚期:Eos↓,WBC总数↓(逐渐减少)
流行
分布(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农村>城市
国内分布
淮河及黄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流行最严重
华北,东北,西北10个省(区)感染率较低
流行环节
传染源
钩虫病人和带虫者
传播途径
含卵粪便污染土壤
虫卵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温暖,潮湿)
幼虫感染人体
影响流行的因素
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旱地作物,稻田旱地育秧,矿井
婴儿钩虫病:症状出现早,病情较重,易误诊
防治
综合防治
患者驱虫
贫血严重者纠正贫血
旋毛虫
生活史
成虫—十二指肠空肠—新生蚴(肠粘膜)—钻入血管至全身—囊包幼虫(横纹肌)—被另一宿主食入—幼虫——成虫
生物源性,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寄生部位
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同一宿主全身横纹肌
宿主关系
人:中间宿主+终宿主
保虫宿主:猪等
感染期:幼虫囊包(肉及其制品)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发育较快,寿命短
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
幼虫
致病相关因素
食入囊包数量,活力侵犯部位,人体免疫力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致病过程
1. 侵入期
2. 幼虫移行期
3. 囊包形成期
旋毛虫致病
肠型期:发热,呕吐,恶心,腹痛,腹泻
幼虫侵入期,肠外期:全身性血管炎,发热水肿,肌肉酸痛,压痛,触痛
囊包形成期,恢复期:炎症消退,钙化
诊断
典型患者
临床表现:发热,浮肿,肌痛
流行病学和病史特点:曾有生食或半生食动物肉类史(暴发—聚餐史)
进一步检查:肌肉活检囊包
诊断
病原诊断
取患者疼痛肌肉(检出率50%)/患者吃剩的肉类
免疫诊断
其他检查
血象检查:WBC总数和Eos↑
尿液检查:肌酸酐↓,出现肌酸尿
流行
分布
世界:广泛流行,东欧,南美,南亚
国内:除海南,台湾外的省区均有,高感染率地区:西南,中原,东北(云南,河南)
流行环节
传染源:动物宿主广泛
传播途径: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囊包的肉类
幼虫囊包抵抗力强:熏烤,腌制和曝晒等不能杀死幼虫
防治
预防
治疗:阿苯达唑(首选),甲苯达唑
丝虫
形态
成虫:丝线状,乳白色
微丝蚴:卵胎生幼虫,状如小蛇,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生活史
幼虫:蚊体内,成虫:人体内
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蚊
寄生部位: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感染期丝状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蚊叮刺)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致病
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
急性炎症及过敏应用期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
班氏丝虫: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慢性阻塞期
象皮肿
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象皮肿的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继之,组织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最后发展为象皮肿,肢体体积增大,有大量纤维组织和脂肪以及扩张的淋巴管和积留的淋巴液,皮肤的上皮角化或出现疣样肥厚
机制
淋巴管阻塞致使淋巴管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明显增厚、变粗、变硬形似象皮/淋巴管曲张
睾丸鞘膜积液
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引起睾丸鞘膜积液。但也有少数病人系由于急性炎症反应所致,故在消炎后即可恢复
乳糜尿
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后所致的病变。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
乳糜尿常多次间歇发作,发作时尿呈乳白色,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乳糜尿中含大量蛋白及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形态
虫卵
1. 无卵盖,椭圆形,卵壳多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2. 刚产出时卵内细胞发育程度不一
3. 卵壳分三层,由外到内:卵黄膜(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脂层)
成虫
1. 多圆柱形,体不分节,体型差异大
2. 雌雄异体:雄虫小,多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具有特征性结构
3. 消化管完整
4. 体壁与消化道之间为原体腔
生活史
基本发育过程:虫卵——幼虫—4次蜕皮—成虫
分类(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直接发育型,肠道寄生虫),生物源性蠕虫(间接发育型,组织内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