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医学节肢动物
人体寄生虫医学节肢动物相关内容
人体寄生虫蠕虫相关内容
人体寄生虫绦虫相关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节肢动物门思维导图
节肢动物门
10.节肢动物门
第三篇医学节肢动物学
第四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分类
10医学节肢动物学
医学节肢动物
蛛形纲
疥螨
形态:近圆形,小如尘埃(雌虫:0.3~0.5mm)
生活史
半变态
寄居部位:啮食角皮组织,形成隧道而居
交配:雄虫—雌虫(第二期若虫)于夜间在宿主皮肤表面交配——剧痒,易于传播
致病(寄生和骚扰)
部位:皮肤薄嫩处-指缝、腹股沟
症状
剧痒(夜间为甚)
红色小丘疹及焦痂
传播
方式:直接接触——握手,多经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流行特点:分布广,发病率高
诊断
典型症状+体征→初步诊断
确诊:刀刮镜检,查见虫体
防治
治疗
硫磺制剂(灭卵效果不理想)+衣被处理
2~4%灭滴灵霜+衣被处理
预防
蠕形螨
俗称毛囊虫,包括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
形态
小如粉笔灰,肉眼难辨
镜下:细长形(毛囊蠕形螨较长)
生活史及习性
完成生活史约需2-4天
寄居部位:皮脂腺发达且较暴露部位,如:鼻、颏、颊,常见于肩、胸、乳头等
寄居习性
毛囊蠕形螨:主要寄居于毛囊,常群居
皮脂蠕形螨:主要寄居于皮脂腺,单个存在
致病
主要与酒糟鼻、痤疮、毛囊炎有关
青壮年易感,男>女
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亦有混合感染者
感染度:一般较轻,少数重(达10918条)
传播方式:直接——与患者密切接触,间接——通过毛巾、化妆品等
诊断与防治
诊断方法
透明胶纸粘贴法:90%检出率
手指或痤疮挤压器挤压法
治疗:2%灭滴灵霜,肤美灵等
蜱
尘螨
概述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虫体左右对称
躯体:头、胸、腹三部分
附肢:足、触角、触须等
体既分节又对称
体表骨骼化
由几丁质和醌单宁蛋白组成的外骨骼
体腔即血腔,循环系统开放式,有完整的消化系统
发育过程中大多数有蜕皮和变态现象
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道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需要蛹期
卵——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不需要蛹期
卵——若虫——成虫
若虫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与成虫差别不显著,通常表现为虫体较小,性器官未发育或未发育成熟
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
甲壳纲
虫体分胸、腹2部;触角2对,步足5对
倍足纲
体成长管形,多节,触角1对,2对足/节(1节除外)
唇足纲
虫体窄长,背腹扁平,>10节,触角1对,1对足/节,第一节有一对毒爪
虫体分为胸、腹2部,或愈合成躯体,无触角,足4对
昆虫纲
虫体分、胸、腹3部,触角1对,足三对
双翅目,蚤目、虱目
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直接危害
骚扰和吸血:蚊、白蛉、蝇、虱、蜱
蛰刺和毒害:蝎子(毒腺)、黄蜂
过敏反应:由唾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引起。尘螨、蟑螂引起的哮喘、皮炎
寄生:蝇蛆病、蠕形螨、疥螨
间接危害(携带病原体)
病媒昆虫: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
虫媒病: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①机械性传播
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机械携带、输送作用,造成病原体传播,如:蝇传痢疾阿米巴包裹
②生物性传播
病原体必须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和)繁殖阶段,才具感染性造成传播
传播方式
发育式:只发育,数量不增加(丝虫幼虫在蚊体内)
繁殖式:无形态改变,仅数量增加(鼠疫杆菌在蚤体内)
发育繁殖式:既发育又有数量增加(疟原虫在蚊体内)
经卵传递式:不仅繁殖而且侵入卵巢,经卵传给下一代(硬蜱体内森林脑炎病毒)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