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吸虫
人体寄生虫吸虫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2-03-02 17:31:09吸虫
形态
成虫
1. 外观呈叶状或长舌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具有口腹两吸盘
2. 生殖孔靠近腹吸盘,排泄孔在虫体后端,无肛门
3. 除血吸虫外,雌雄同体
生活史异同
复杂——世代交替
中间宿主—软体动物
终宿主—脊椎动物
通过转续宿主进入终宿主体内—肺吸虫(野猪等)
生活史离不开水
感染阶段:幼虫阶段
相同
寄生虫进入人体途径
寄生部位
不同
华氏睾吸虫(肝吸虫)
生活史
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成虫
宿主关系
中间宿主
第一:淡水螺
第二:淡水鱼虾
终宿主
人
保虫宿主
猫,犬等
感染阶段
囊蚴
感染途径
食入含囊蚴的鱼虾(经口)
寄生部位
小肝胆管内
成虫寿命
一般20~30年
致病
损伤部位
肝脏次级胆管损伤
机制
虫体分泌物,代谢物,机械刺激
虫体阻塞
病变
胆管局限性扩张,上皮增生,严重病例:胆汁性肝硬化
合并——细菌感染
并发症:胆结石,肝胆管梗阻,原发性肝癌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潜伏期:1~2月
轻度:症状不明显
中等症状
急性期: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
慢性期: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体征:肝肿大(多),脾肿大(少)
重症型
明显腹泻,消瘦,水肿,贫血
晚期:肝硬化,腹水,死亡
儿童,青少年感染
重症,死亡率高,智力发育障碍,极少可致侏儒症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查卵)
1. 涂片法:操作简单,检出率低
2.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因虫卵小,多用集卵法)
3.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检出率高,技术复杂,患者难接受
免疫学检查(广泛应用)
影像学检查
B超,CT检查
流行
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传染源
患病,带虫的人/畜/兽,保虫宿主广泛(猫,狗,猪),感染率>人
传播途径
粪便入水,水中有合适的第一二中间宿主,当地人群(半)生食淡水鱼虾
流行区类型
平原水网型
珠江三角洲地区,成年人感染较多
山地丘陵型
粤北,四川,小溪,沟壑纵横交错,儿童嬉戏烧烤小鱼
防治
药物:吡喹酮(首选),阿苯达唑
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生活史
成虫——卵——毛蚴—钉螺—Ⅰ.Ⅱ胞蚴——尾蚴—皮肤钻入—童虫(异位寄生,肺脑皮肤等)—移行至门脉,肠系膜静脉—成虫
致病机制
尾蚴
尾蚴性皮炎:局部丘疹和瘙痒
童虫
过敏性血管炎
成虫
轻微的静脉内膜炎(吸盘),Ⅲ型超敏反应(代谢物等)
虫卵
主要致病因子
肉芽肿
毛蚴释放ESA(可溶性抗原)IV型超敏反应,何博礼现象
干线型肝纤维化
在肝内,肝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重症感染者,在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
门脉高压
原因:窦前静脉广泛阻塞
继发:肝,脾肿大,腹壁,食管,胃底V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腹水
临床表现
血吸虫感染免疫:伴随免疫
急性血吸虫病
患者:①初次感染者②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
潜伏期:多数感染后5~8周(毛蚴),少数<25d(童虫)
全身表现
畏寒,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
消化道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
呼吸系统
多干咳,偶可痰中带血丝,有气促,胸痛
重症
神智迟钝,黄疸,腹水,高度贫血,消瘦等
过敏反应
皮疹,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
慢性血吸虫病
患者
急性期症状消失而未经病原治疗者
经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免疫力者
隐匿性间质性肝炎
轻度肝/脾肿大,肝功正常
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
晚期
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及侧枝循环形成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
巨脾
腹水
结肠增值型
侏儒型
晚期血吸虫病
上消化道出血:>50%患者死因
肝性昏迷:死亡率>70%
乙型肝炎:促进和加重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
异位寄生:童虫在门脉系统以外寄生并发育为成虫
异位损害: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轻症和晚期病人易漏检)
粪便直接涂片法(重症和急症感染者)
尼龙袋集卵法
毛蚴孵化法
定量透明法(改良加藤法)
直肠镜活组织检查
免疫学诊断
流行
与钉螺滋生相关
流行区类型
水网型(平原水网型)
湖沼型(江湖洲滩型)
山丘型
吡喹酮,人畜同步化治疗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形态
成虫:虫体扁平,大而肥厚,形似斜切的姜片,新鲜虫体呈肉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
虫卵:淡黄色,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卵壳薄,有卵盖。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呈灰色
生活史
成虫产卵 → 虫卵 → 含毛蚴的虫卵 → 毛蚴(3~7周) → 入侵扁卷螺发育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 → 附于水生植物(水浮莲、菱角、水葫芦等)或其他物体表面行成囊蚴 → 猪或人感染。
成虫寄生于人或猪的小肠,引起疾病。
体在猪体内的寿命为9~13个月,在人体内的寿命可达4年
扁卷螺为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猪为囊蚴保虫宿主。
致病
人姜片吸虫病
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产物被宿主吸收引起的变态反应
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
虫数较多时常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稀薄而臭,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发生肠梗阻。
在营养不良又反复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水肿、腹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死。
猪姜片吸虫病
姜片吸虫多侵害幼猪,导致幼猪发育不良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生活史
人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石蟹、蜊蛄,囊蚴进入小肠,幼虫脱囊而出,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穿过横膈进入肺内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宿主体内可活5~6年,长者达20年
不论成虫或幼虫都有移行的特点,在移行途中可寄生于其它脏器,但在肺以外的其它脏器,虫体大多数不能发育为成虫
卵进入水中——毛蚴—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第二中间宿主-石蟹、蜊蛄体内发育成囊蚴
囊内含有虫体、虫卵和夏科一雷登结晶,周围有中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治疗
硫双二氯酚,主要作用于虫体生殖器官
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
皮肤或肌内的结节可外科切除
诊断
皮内试验阳性。用成虫制成抗原,稀释1:1000~2000作皮内试验,在15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或伪足,阳性率可达98.8%。
痰液检验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
从粪便、痰、胸水或坏死组织中查到虫卵也是确诊的依据
在流行区吃生的或未熟的石蟹、蜊蛄、川卷螺,出现胸痛或铁锈色痰或有游走性结节及原因不明的癫痫,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