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妇产科学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包括微生态环境、滴虫阴dao炎、细菌性阴dao炎等。
编辑于2022-03-08 12:45:39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阴道微生态
阴道微生态平衡及影响因素
雌激素可使阴道鳞状上皮增厚,并增加糖原含量,后者可在乳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多在3.8~4.4)。
正常情况下,阴道微生物群中以产 H202的乳杆菌为优势菌,乳杆菌除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外,还可分泌 H2O2、细菌素及其他抗微生物因子抑制或杀灭致病微生物,同时通过竞争排斥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细胞,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
(1)若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则可能导致阴道感染的发生。 (2)雌激素水平低下的婴幼儿及绝经后人群可发生婴幼儿外阴炎及萎缩性阴道炎。 (3)如频繁性交(性交后阴道 pH 可上升至7.2并维持6~8小时)、阴道灌洗等均可使阴道 pH升高,不利于乳杆菌生长,若厌氧菌过度生长,可导致细菌性阴道病。 (4)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抑制乳杆菌生长,若真菌过度增殖,可导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源性病原体如阴道毛滴虫的侵入,可导致滴虫阴道炎。
滴虫阴道炎 (TV)
● 病原体为阴道毛滴虫,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也可间接传播。 ● 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异常及外阴瘙痒,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 ● 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湿片法,镜下可见活动的阴道毛滴虫。 ● 治疗多采用口服抗滴虫药物,性伴侣需同时治疗。
病原体
滴虫能消耗或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阻碍乳酸生成,使阴道pH升高。 滴虫能消耗氧,使阴道成为厌氧环境,易致厌氧菌繁殖,约60% 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毛滴虫还能吞噬精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存活。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还常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盂,可以引发多种症状。
传播方式
经性交直接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滴虫可寄生于男性的包皮皱褶、尿道或前列腺中,由于感染滴虫后常无症状,易成为感染源。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8 日。25%~50% 患者感染初期无症状。 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出现灼热、疼痛、性交痛等。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分泌物灰黄色、黄白色呈脓性。 若合并尿道感染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
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阴道黏膜无异常改变。
诊断
1.湿片法找滴虫(敏感性为60% ~70%)。 2.阴道分泌物智能化检测系统及分子诊断技术可提高滴虫检出率。 3.取分泌物前24 ~48 小时避免性交、阴道灌洗或局部用药;取分泌物时阴道窥器不涂润滑剂。
本病应与需氧菌性阴道炎(AV)相鉴别,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AV常见的病原菌为 B族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等需氧菌。
治疗
滴虫阴道炎患者可同时存在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多部位滴虫感染,需全身用药,并避免阴道冲洗。主要治疗药物为硝基咪唑类药物。
1.全身用药
初次治疗可选择甲硝唑2g,单次口服。
2.性伴侣的治疗
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并告知患者及性伴侣治愈前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3.随访及治疗失败的处理
最初感染3个月内需要追踪、复查。若治疗失败,对甲硝唑2g单次口服者,可重复应用甲硝唑400mg,每日2次,连服7日。
4.妊娠期滴虫阴道炎的治疗
妊娠期滴虫阴道炎可导致胎膜早破、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妊娠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患者症状。 治疗方案为甲硝唑400mg,每日2次,连服7日。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
● 病原体为假丝酵母菌,属机会致病菌,主要为内源性传染。 ● 主要症状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呈豆渣状或凝乳样。 ● 确诊依据为阴道分泌物检查发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 ● 选择局部和(或)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
病原体及诱发因素
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假丝酵母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其阴道 pH通常<4.5、假丝酵母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 发病的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胃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者粪便污染阴道、穿紧身化纤内裤及肥胖使外阴局部温度与湿度增加,也是发病的影响因素。
传播途径
主要为内源性传染,也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少部分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痛痒、阴道分泌物增多、瘙痒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 部分患者有外阴灼热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阴道分泌物的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妇检:外阴红斑、水肿,可伴有抓痕,严重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 VVC,后者占10%~20%。 单纯性 VVC 包括非孕期妇女发生的散发性、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轻或中度 VVC。 复杂性 VVC 包括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VVC、重度 VVC、复发性VVC、妊娠期 VVC或其他特殊患者如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低下者所患 VVC。
诊断
1.对有阴道炎症症状或体征的妇女,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 2.对于有症状而多次湿片法检查为阴性或治疗效果不好的难治性 VVC 病例,可采用培养法同时行药敏试验。 3.若VVC患者阴道分泌物 pH>4.5,需要特别注意存在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混合感染。
本病症状及分泌物性状与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相似,应注意鉴别。 常见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阴道烧灼样不适,阴道分泌物性质为黏稠或稀薄的白色干酪样。 两者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VVC 镜下可见到芽生孢子及假菌丝,而CV 可见大量乳杆菌和上皮溶解后细胞裸核。
治疗
消除诱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以局部用药为主。
1.消除诱因
及时停用不当药物,积极治疗糖尿病。勤换内裤,用过的毛巾等生活用品用开水烫洗。
2.单纯性VVC 常采用唑类抗真菌药物。
(1)局部用药∶可选用下列药物放置于阴道深部: ①克霉唑制剂,1 粒(500mg),单次用药;或每晚1粒(150mg),连用7 日。 ②咪康唑制剂,每晚1粒(200mg),连用7日;或每晚1粒(400mg),连用3 日;或1粒(1200mg),单次用药。 ③制霉菌素制剂,每晚1粒(10万U),连用10~14日。 (2)全身用药:对未婚妇女及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药物。常用药物:氟康唑150mg,顿服。
3.复杂性VVC
(1)重度VVC∶在单纯性 VVC治疗的基础上延长多一个疗程的治疗时间。
(2)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1年内有症状并经真菌学证实的VVC 发作4 次或以上,称为RVVC。 抗直菌治疗方案分为强化治疗与巩固治疗:在强化治疗达到真菌学治愈后,给予巩固治疗半年。强化治疗方案即在单纯性VVC 治疗的基础上延长多1~2个疗程的治疗时间。
(3)妊娠期VVC∶以局部用药为主,以小剂量长疗程为佳,禁用口服唑类抗真菌药物。
4.注意事项
无需对性伴侣进行常规治疗。
5.随访
在治疗结束的7~14 日,建议追踪复查。对 RVVC 患者在巩固治疗的第3个月及6个月时,建议进行真菌培养。
细菌性阴道病 (BV)
● 为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其他厌氧菌增加所致的内源性混合感染。 ● 临床特点为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加,但阴道检查无炎症改变。 ● 阴道分泌物中见大量线索细胞。 ● 主要采用针对厌氧菌的治疗,首选甲硝唑。
病因
正常阴道菌群以乳杆菌占优势。若产生 H2O2的乳杆菌减少,阴道 pH升高,阴道微生态失衡。(主要加德纳菌)。其次可能与频繁性交、反复阴道灌洗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是其特点,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性交后症状加重。 检查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匀致、稀薄状,常黏附于阴道壁,容易拭去。
诊断
Amsel 临床诊断标准,下列4 项中具备3 项,即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多数认为线索细胞阳性为必备条件。 1.线索细胞:阳性 2.匀质、稀薄、灰白色阴道分泌物,常黏附于阴道壁。 3.阴道分泌物pH>4.5。 4.胺试验:阳性。
治疗
治疗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
1.全身用药
首选为甲硝唑400mg,口服,每日2次,共7日。
2.局部用药
甲硝唑制剂200mg,每晚1次,连用7日。
3.注意事项
①BV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疾病及子宫切除后阴道残端感染,准备进行宫腔手术操作或子宫切除的患者即使无症状也需要接受治疗。 ②BV与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子宫内膜炎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关,有症状的妊娠期患者均应接受治疗。
萎缩性阴道炎
● 为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的、以需氧菌感染为主的阴道炎症。 ● 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 ● 治疗原则为补充雌激素,增强阴道抵抗力,抑制细菌生长。
病因
因卵巢功能衰退或缺失,雌激素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内 pH升高(多为5.0~7.0),局部抵抗力降低,菌群改变以需氧菌为主。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外阴灼热不适、瘙痒,阴道分泌物稀薄,呈淡黄色。 检查时见阴道皱襞消失、萎缩、菲薄。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小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有时见浅表溃疡。
诊断
对有血性阴道分泌物者,应与生殖道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对出现阴道壁肉芽组织及溃疡情况者,需行局部活组织检查,与阴道癌相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为补充雌激素,增加阴道抵抗力;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
1.补充雌激素
局部涂抹雌三醇软膏,每日1~2次,连用14日
2.抑制细菌生长
阴道局部应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制剂100mg,放于阴道深部,每日1次,7~10 日为1个疗程。
子宫颈炎
急性子宫颈炎
● 病原体可为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或内源性病原体,但部分病原体不清。 ● 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经间期出血或伴泌尿系统感染等。 ● 子宫颈分泌物呈黏液脓性或棉拭子擦拭子宫颈管易诱发出血,分泌物镜检白细胞增多,可初步诊断。 ● 主要选择抗生素治疗,包括经验性和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治疗。
定义
指子宫颈发生急性炎症,包括局部充血、水肿,上皮变性、坏死,黏膜、黏膜下组织、腺体周围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腔中可有脓性分泌物。
病因及病原体
①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主要见于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②内源性病原体∶部分子宫颈炎发病与细菌性阴道病病原体、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
淋病奈瑟菌还常侵袭尿道移行上皮、尿道旁腺及前庭大腺。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
妇科检查见子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子宫颈管流出,子宫颈管黏膜质脆,容易诱发出血。
诊断
出现两个特征性体征之一、显微镜检查子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白细胞增多,可做出急性子宫颈炎症的初步诊断。 1.两个特征性体征,具备一个或两个同时具备∶ (1)于子宫颈管或子宫颈管棉拭子标本上,肉眼见到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2)用棉拭子擦拭子宫颈管时,容易诱发子宫颈管内出血。 2.白细胞检测子宫颈管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增多,后者需排除引起白细胞增多的阴道炎症。 (1)子宫颈管脓性分泌物涂片作革兰染色,中性粒细胞>30/高倍视野。 (2)阴道分泌物湿片检查白细胞>10/高倍视野。 3.病原体检测: 应作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检测,以及有无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阴道炎。 若子宫颈炎症进一步加重,可导致上行感染,因此对子宫颈炎患者应注意有无上生殖道感染。
治疗
1.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对有以下性传播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龄小于25 岁,多性伴或新性伴,并且为无保护性性交或性伴患 STD),在未获得病原体检测结果前,可采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为阿奇霉素1g单次顿服;或多西环素100mg,每日2 次,连服7日。
2.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治疗
(1)单纯急性淋病奈瑟菌性子宫颈炎:主张大剂量、单次给药,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药物。
(2)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子宫颈炎:治疗药物主要有:①四环素类:多西环素 。②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同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否则将导致子宫颈炎持续存在。
3.性伴侣的处理
常规检测。
慢性子宫颈炎
定义
指子宫颈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可伴有子宫颈腺上皮及间质的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
病原体
与急性子宫颈炎相似。
病理
1.慢性子宫颈管黏膜炎
由于子宫颈管黏膜皱襞较多,感染后容易形成持续性子宫颈黏膜炎,表现为子宫颈管黏液增多及脓性分泌物,反复发作。
2.子宫颈息肉
子宫颈管腺体和间质的局限性增生,并向子宫颈外口突出形成息肉。
3.子宫颈肥大
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导致腺体及间质增生。
临床表现
多无症状,少数可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阴道分泌物增多,淡黄色或脓性,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偶有外阴瘙痒或不适。
妇检:黄色分泌物覆盖子宫颈口或从其流出,或在糜烂样改变的基础上伴有子宫颈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增多或接触性出血,也可为子宫颈息肉或子宫颈肥大。
诊断及鉴别诊断
1.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和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
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多见于青春期、生育期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鳞柱交界部外移,子宫颈局部呈糜烂样改变外观。
2.子宫颈腺囊肿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子宫颈的生理性变化,通常不需处理。
3.子宫恶性肿瘤
子宫颈息肉应与子宫颈的恶性肿瘤以及子宫体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治疗
1.慢性子宫颈管黏膜炎
对持续性子宫颈管黏膜炎症,需了解病因,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2.子宫颈息肉
行息肉摘除术,术后将切除息肉送组织学检查。
3.子宫颈肥大
一般无需治疗。
盆腔炎性疾病
● 病原体包括外源性病原体与内源性病原体,常为混合感染。 ● 轻者无症状或仅有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重者有发热或伴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 诊断标准∶妇科检查为最低标准,实验室检查为附加标准,病理或影像学检查为特异标准。 ● 抗生素是主要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 可引起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后遗症。
定义
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TOA)、盆腔腹膜炎。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女性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功能
1.解剖生理特点
(1)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 (2)由于盆底肌的作用,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可防止外界污染。阴道正常微生物群尤其是乳杆菌,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 (3)子宫颈内口紧闭,宫颈管黏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所覆盖,黏膜形成皱褶、嵴突或陷窝,从而增加黏膜表面积;并分泌大量黏液形成胶冻状黏液栓,成为上生殖道感染的机械屏障。 (4)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也是消除宫腔感染的有利条件。 (5)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以及输卵管的蠕动,均有利于阻止病原体侵入。
2.生化特点
子宫颈黏液栓内含乳,铁蛋白、溶菌酶,可抑制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
3.生殖道黏膜免疫系统
生殖道黏膜如阴道黏膜、子宫颈和子宫聚集有不同数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补体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均在局部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病原体及其致病特点
1.外源性病原体
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2.内源性病原体
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微生物群,以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多见。
感染途径
1.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2.经淋巴系统蔓延: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
3.经血液循环传播: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4.直接蔓延
高危因素
1.年龄: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发年龄为15~25岁。 2.性活动: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 3.下生殖道感染 4.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5.性卫生不良 6.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7.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病理及发病机制
1.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2.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3.急性盆腔腹膜炎
4.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5.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
6.肝周围炎(Fitz-Hugh-Curtis 综合征) 指肝包膜炎症而无肝实质损害的肝周围炎。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
妇科检查可有子宫颈举痛或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子宫颈充血、水肿。
诊断
最低标准: (1)子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附加标准: (1)体温超过38.3℃(口表) (2)子宫颈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或脆性增加 (3)阴道分泌物湿片出现大量白细胞 (4)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5)血C-反应蛋白升高 (6)实验室证实的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特异标准: (1)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 (2)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腹腔镜检查 (3)发现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最低诊断标准提示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或者具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下腹痛,并可排除其他引起下腹痛的原因,妇科检查符合最低诊断标准,即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鉴别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应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急症相鉴别。
治疗
1. 门诊治疗
若患者一般状况好,症状轻,能耐受口服抗生素,并有随访条件,可在门诊给予非静脉应用(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
2.住院治疗
若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严重,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或有盆腔腹膜炎、或输卵管卵巢脓肿;或门诊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口服抗生素、或诊断不清,均应住院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1)支持疗法∶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而使炎症局限。
(2)抗生素治疗∶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收效快。
(3)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
3.中药治疗
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如银翘解毒汤、安宫牛黄丸或紫血丹等。
性伴侣的治疗
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出现症状前60 日内接触过的性伴侣进行检查和治疗。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定义
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导致: ①输卵管增生、增粗,输卵管阻塞 ②输卵管卵巢粘连形成输卵管卵巢肿块 ③若输卵管伞端闭锁、浆液性渗出物聚集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液吸收,被浆液性渗出物代替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 ④盆腔结缔组织表现为主、骶韧带增生、变厚,若病变广泛,可使子宫固定。
临床表现
(1)不孕∶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20%~30%。) (2)异位妊娠∶正常的8~10倍。 (3)慢性盆腔痛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25%将再次发作。
妇检: 若为输卵管病变,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呈索条状增粗的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 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 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病变,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
治疗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需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