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始、古代美术名词解释
这是一篇关于原始、古代美术名词解释的思维导图,如:《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书吏凯伊像》、纳米尔石板、伊什塔尔门、金字塔、方尖碑。
编辑于2022-03-17 21:19:45原始、古代美术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汉谟拉比建立巴比伦王国,并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楔形文字。浮雕刻画了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太阳神身材高大,正襟端坐,正在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汉谟拉比肃穆而立。太阳神的威严和汉谟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拘谨和严肃。
《书吏凯伊像》
古埃及的法老贵族陵墓中,常用书吏作为陪葬,目的是使这些法老贵族在死后的世界里还能有人继续为他们处理国事。所以,书吏像在多处都有出土。在这些雕塑中,最突出的代表是《书吏坐像》,又称《书吏凯伊像》,它是埃及古王国时期写实主义的杰作。这座雕像不仅表现了典型的书记官的动作,而且表现了这个书记官富有个性的相貌特征。他盘腿而坐,膝上展开纸草卷,手握芦苇秆笔,似乎正在书写,但两只眼睛直视前方,好像在聆听谁说话,表情十分严肃。雕像显示出高度的写实技巧,准确表现了他那由于经年累月的静坐书写而变得瘦弱的肩头、虚软松弛的腹胸、细长的手指等,这些无不显示出他的职业特点。
纳米尔石板
《纳米尔石板》是埃及古王国时期著名的浮雕作品,这块盾形的石板以浮雕记录了第一王朝法老纳米尔统一埃及的历史和业绩。石板上的法老头戴王冠,右手举着权杖,左手按在跪着的敌人的头上,表示征服。因为石板所表现的场景是在神庙里,因此国王要赤脚,其身后的仆人替他提鞋。法老右上角是一组象形文字,个人头底座上有六棵纸草花,象征俘虏了六千名埃及士兵;上有一鹰,是埃及的图腾,即保护神荷露斯的象征。下层表示落水的敌人。石板上端有两个牛头形的人像,是埃及信奉的大神--塞特神。
伊什塔尔门
新巴比伦城围城环绕着长达90公里的城墙,各道城门分别用巴比像的神祇命名,其中最重要的主门是伊斯塔尔门,它是巴比伦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这座城门有前后两道拱门、四座望楼,大门墙上覆盖着彩釉砖,镶嵌着狮子、公牛和神兽浮雕。黄褐色的浮雕和蓝色的背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王宫内墙同样用彩釉砖装饰,并镶嵌着植物图形和狮子等图案
金字塔
金字塔是埃及古王国法老的陵墓,因其由大到小的层叠方锥形与中国汉字“金”字相似,故称金字塔。金字塔经历了一个从长方形石墓到梯形金字塔的演变过程,吉萨金字塔群是其主要代表,又以胡福金字塔最为著名。金字塔内部有入口、走廊和通气管道,中间有石室存放法老的木乃伊。金字塔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外观对称、稳定,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印象,象征着法老的威严地位。
方尖碑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件杰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像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方尖碑一般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种石碑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纪念性和装饰性。同时,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国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现存最古老完整的方尖碑属于古埃及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在位时所建,这块方尖碑高20.7米,重121吨,是辛努塞尔特一世为庆祝国王加冕而建的。
黑绘风格
希腊瓶画风格主要有东方风格、黑绘风格与红绘风格三种,黑绘风格是希腊瓶画风格的一种。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犹如剪影,细部稍用勾线表现。黑绘的题材大多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和荷马史诗中的情节,在这些画面中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前人对神祇的信奉和对人神合一的敬仰,也能体会到吟游诗人在口中叙述历史的真实情节。黑绘的表现手法在写实技巧的基础上将人和物的形象变形夸张,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再以阴刻技法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服饰,具有一定的立体感,使其画面古朴而生动。其代表作品是《阿喀留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万神殿
万神殿是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属拱券建筑,它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是一座希腊围柱式的长方形建筑。公元2世纪,哈德良皇帝在原神庙的基础上彻底改建万神殿,把它建成罗马特有的穹隆顶圆形神庙。公元3世纪,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圆形神殿前建了一座长方形神庙与圆形神庙相连,长方形建筑作为整个神庙的人口,这样万神殿就成为一个罗马与希腊神庙相结合的综合式建筑。万神殿的圆形大厅以宏大的规模和精巧的建筑结构而著称,巨大的圆顶仿佛轻悬于空中,像是张开在人们头顶上的又一重天穹。大殿的墙面没有开窗户,屋顶的中央有一个直径9米的圆洞作采光用。阳光通过这个圆洞照进神殿,顶光使圆顶内的凹形方格产生均匀而规律的变化,打破了圆顶的单调沉闷感。天光与墙面产生一种恒定的、深邃的效果,室内的光线和气氛随着自然气候的阴晴而变化,仿佛与天体联 在一起。
凯旋门
凯旋门是欧洲一种纪念战争胜利的建筑,始见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沿用,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凯旋门是古罗马的重要建筑,是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通常是单独横跨在道路上。帝国时期,凯旋门的建造十分频繁,几乎每次战争胜利必建,到公元4世纪,仅罗马城就有36座凯旋门。其中著名的提度凯旋门是提度皇帝为纪念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的。这是一个一跨式凯旋门,门的顶上曾放有提度驾马车的雕像,门的两边为伊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的复合样式,使它显得结构匀称、明快。在拱门的两侧墙上有两块浮雕,表现了提度和他的军队从耶路撒冷胜利归来的场面。君士坦丁凯旋门是罗马城现存最晚的凯旋门,是罗马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彻底战胜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这是一座晚期三跨式凯旋门,柱基和门墙上都装饰着浮雕,歌颂君士坦丁的功绩。
《维伦道夫的维纳斯》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一座女性裸体雕像,出土于奥地利的威伦道夫,约作于公元前3万年。该作品是旧石器时代原始雕刻的著名代表作,被人们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又叫“母神雕像”。雕像的面部、手脚等细节表现较为粗糙,头部仅刻有卷曲的头发,而手臂则被忽略。但雕像的乳房、腹部、臀部、大腿等女性特征形象较为夸张突出。该作品强调体积感和重量感,具有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倾向,一般认为具有类似巫术般的祈求生殖的目的,体现了原始时期人们对于母性生殖的崇拜,在雕塑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纳拉姆辛浮雕石板》
《纳拉姆辛浮雕石板》是苏美尔时期的重要浮雕作品,它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征服山地部落的历史场面。人物站的位置有高有低,表示他们正在起伏不平的山中蜿蜒前进。国王站在最高处,有几个战败者正在向他屈膝投降面把这个场面摆在画面的顶端,是以此在炫耀纳拉姆辛的威严地位和战功。在石板上还刻有一些树木,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美景。这种把人物与自然融合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比较罕见。画面采用了对角线的构图,生动地表现了军队翻山越岭的远征,这种安排使画面产生了动感和空间感。此外,还通过简单的风景刻画表现了特定的环境。
《老村长像》
《老村长像》是埃及古王国时期最早的木雕代表作,高110厘米,大约创作于公元前3000年,现收藏于埃及博物馆,它实际上是法老的长子卡柏尔王子的肖像,故又名《卡柏尔王子像》。1888年在马里艾特考古遗址出土时,由于雕像的容貌和生地的村长长得十分酷似而得名。古王国时期,卡柏尔王子由于其长子的身份必须在田间监督农民劳动,并组织人力灌溉田地、筑坝修渠,由于他不是法老,所以他的雕像远不如法老肖像那么庄严。卡柏尔王子赤脚光头,手持手杖,双目直视,炯炯有神;面部略带笑容,显得十分自信。他的双眼镶嵌着晶莹带色的石料,使人物的性格更为生动。人物略为发福的体态和微胖的体形显示出这是一个中年人的形象,与法老年轻健美的体格相比显得更为写实,而少一些理想化的色彩。
《拉奥孔》
《拉奥孔》是希腊化时期的著名雕塑作品,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1世纪,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雕塑表现了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缠住,正在极力挣扎、痛苦不堪的情形。雕像中,拉奥孔位于中间,神情处于极度的恐布和痛苦之中,正在极力想从两条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父亲左侧的长子似乎还没有受伤,但被惊呆了,正在奋力想把腿从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而他右侧的次子已被蛇紧紧缠住,绝望地高高举起他的右臂。三个由于苦痛而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甚至到了痉挛的地步,表达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和极度的紧张,让人感觉到似乎痛苦流经了所有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紧张而惨烈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作品。雕刻家在作品的构图上精心安排,作品呈金字塔形,稳定而富于变化,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扭曲和美的协调,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这是一组忠实地再现自然并善于进行美的加工的典范之作,被誉为古希腊最著名、最经典的雕塑杰作之一。
图拉真纪念柱
纪念柱是罗马帝国纪念性建筑的另一种形式,留存至今的图拉真纪念柱是其代表作。它是图拉真皇帝为纪念对达契亚人的胜利而建的,是一个用大理石砌成的大柱子,由底座、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高38米。柱身内有一个螺旋形梯子直通柱顶,柱顶上曾立有图拉真皇帝的铜像,柱身环绕着23圈、长达224米的浮雕带,叙述了图拉真征服契亚人的战争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