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思维导图,结合了课本和景晴老师的课程整理的,适合预习、复习、背诵重点内容,考研人一轮复习整理!
编辑于2022-03-23 10:11:36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为合理的药物治疗与新药设计提供依据。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水平的反应机制。
药理效应:指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调节功能
兴奋作用 :药物使机体原有功能增强的作用
抑制作用:使机体原有功能减弱的作用
局部作用:在用药部位发挥药物作用时称为局部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经不同途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达组织器官所表现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
选择性: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特异性: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药物作用结果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
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药物作用。
根据治疗效果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临床用药时要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原则
不良反应
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反应
特点
药物本身固有的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
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选择性低的药物副作用多)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分类
急性毒性反应: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反应:长期用药后出现。多损害肝脏、肾脏、骨髓、血液及内分泌器官等的功能。
特舒毒性(也属于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例如: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引起的“宿醉”现象
继发效应: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亦称治疗矛盾。如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反跳现象。
变态反应
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反应。
特点
过敏体质易发生
首次用药很少发生
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易预知
结构相似的药物有交叉过敏
预防:对于易过敏者在用药前进行皮肤过敏测试,阳性者禁用
特异质反应
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导致的反应
药物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戒断综合征)→客观
精神依赖性(觅药行为)→主观
量效关系
定性描述
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效应越强
剂量
阈浓度/最小有效量: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一般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
极量/最大有效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最小致死量:能使机体中毒死亡的药物最小剂量
定量表达
量效曲线
量反应
研究对象为单一个体
效能
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反映药物内在活性
效价
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其值越小,效价越大)
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质反应
半数有效量(ED50):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50%)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半数实验对象(50%)出现死亡的剂量。
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安全范围(LD5/ED95):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药物作用机制
理化反应
补充机体缺乏的相关物质
影响内源性神经递质或激素
作用于特定的靶位
酶
离子通道
转运体
受体
药物与受体作用
受体
基本概念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等)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
配体:被受体识别的生物活性分子
结合位点/受点:配体与受体大分子中的一小部分结合,该部位称为结合位点或受点
特性
特异性(受体对配体的高度选择)
多样性
高敏性:极低的配体可引起显著的效应
饱和性(受体被饱和时,即达到药物的最大效应)
可逆性(配体与受体可以结合也可以解离)
类型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GABA(γ-氨基丁酸)、ACh、甘氨酸、5-HT、谷氨酸和ATP等
G蛋白偶联受体:生物胺、激素、多肽激素及神经递质等的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
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等
受体调节与药物作用
受体增敏
长期使用拮抗剂,使受体数目增加
表现:反跳现象
例:普萘洛尔突然停药,表现为敏感性增强
受体脱敏
长期使用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表现为:耐受性
例:大量使用胰岛素后,可使胰岛素受体在结合后处于僵化状态,胰岛素疗效下降,产生胰岛素抵抗
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
药物激动受体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或称为效能
内在活性的表示
α=1 有内在活性
α=0 无内在活性
0<α<1 有部分内在活性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受体激动药
完全激动药:α=1 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药:0<α<1 有亲和力,内在活性不强
受体阻断药
竞争性阻断药
与受体可逆性结合
和激动药以剂量大小竞争与受体结合
影响激动药的效价,效能不变
非竞争性阻断药
与受体相对不可逆结合
使激动药难以竞争,不能与受体正常结合
同时影响激动药的效能和效价
拮抗参数PA₂:PA₂越大,拮抗作用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