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的重要经典之一。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阳明的良知之学是成德之教,是圣贤学问。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通过心体的重建,王阳明由性体走向了心体,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以心体(良知)为基石,王阳明在心物关系上指向意义世界的建构,在伦常之域中要求化理念伦理为德性伦理,在本体与工夫之辩中坚持二者的统一,在人格之境上强调从“说”走向“在”。本书从理论层面对心学内在的哲学意蕴做了深入分析,具体阐释了心学中心体与性体、本体与工夫、言说与存在、德性与规范、存在于境界以及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等重要理论问题,并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的重要经典之一。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阳明的良知之学是成德之教,是圣贤学问。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通过心体的重建,王阳明由性体走向了心体,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以心体(良知)为基石,王阳明在心物关系上指向意义世界的建构,在伦常之域中要求化理念伦理为德性伦理,在本体与工夫之辩中坚持二者的统一,在人格之境上强调从“说”走向“在”。本书从理论层面对心学内在的哲学意蕴做了深入分析,具体阐释了心学中心体与性体、本体与工夫、言说与存在、德性与规范、存在于境界以及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等重要理论问题,并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