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
郭庆光第二版传播学教程第一章思维导图,知识点有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编辑于2022-04-04 15:48:19传播学的对象 和基本问题
一、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传播的实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 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社会信息(传播学的主要考察对象):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号。
社会信息传播的表现
1、并不单纯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还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
2、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在这个概念上,将社会信息看作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 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人内传播
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完整的信息系统
接受装置(感官系统)
传递装置(神经系统)
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
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等)
人体本身就有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际传播
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由两个信息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
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
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现代化
组织传播
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例: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大众传播
定义: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特殊性特点
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5、反馈机制滞后,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功能:保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互动) 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布克里提出: 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个要素
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的源泉
2、要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智
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
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
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各种可变因素的系统, 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 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信息系 统比一般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 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的障碍
传播隔阂
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隔阂,成员与组织之间的隔阂, 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若不及时解决,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精神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中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人类的生产活动分为两类
物质生产:生产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精神生产: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 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 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 提供了重要出发点的原因
1、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 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4、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 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要点
精神交往理论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关系)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是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 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 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辩证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 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外, 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指导思想)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要从辩证唯物论和 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