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思维导图
此思维导图理清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现代派,流派介绍,史实篇,不同时期美术教育家及其成就,能给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带来帮助。
编辑于2022-04-05 22:13:46潘耀昌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理论篇)
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提倡宋画,效仿郎世宁 梁启超:推崇文艺复兴的传统, 艺术与科学,自然结合吸收外来的进化论和社会学
激进派陈独秀 赞赏西方写实主义,对中国传统几乎全盘否定
学术派:蔡元培
毛泽东称呼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以美育代宗教,将美育与科学至于同等地位
教育独立,不受政治干预
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革命派鲁迅
新兴木刻版画的创始人
受到了珂勒惠支的绘画影响,绘画风格 大众化,普及化,平民化,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革命派毛泽东
艺术为政治服务,艺术具有民族性传统
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艺术的规律,不干预文艺家活动
美术教育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中西融合,徐悲鸿
以振兴中国画为己任,具有中西艺术兼容性明确特征
立志改良中国画,提出“中国画改良论”,反对西方的现代形式主义,强调发展中国画必须融汇西方写实艺术
重视素描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造型艺术教学必须以素描为基础,要力求达到“以形为重,以形为先”。
重视美术的社会教育功能 宣传救国主张的艺术创作
坚持以科学主义思想为美术教育基本原则
高剑父
闽南画派创始人之一
主要从事大众美术教育,提 出了 “ 艺 术大众化” 的主张
在具体的教学中, 倡导中西古今的融合, 提倡以写 实来反映现实,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主张因材施教
主张艺术写实主义,现实主义,通过艺术来实现救国
林风眠教育思想
“美育理想、 艺术救国
兼收并蓄,学术自由
多元,开放,平等,融合
因材施教, 重在创新 采用启发式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人格塑造, 全面发展 注重通过授予学生以“新学” ,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精心培育学生崇高的品质,
唯才唯识,严择良师。 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入, 他积极荐聘, 而 不学无术的人, 则坚决拒之于门外。
贡献
国立高等艺术院校( 杭州艺专)的重要创建者: 丰富和发展了高等艺术院校的办学、 教研体制: 率先倡导培养“未来艺术家” 的教学理念。 其时代局限又主要体现于: 1 美育理想囿于“象牙之塔” : 2. 未能超越不良政治环境与文人之间恩怨的影响。
刘海粟
1912年开创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 上海美专( 始称” 上海图画美术院”)
“艺术教育就是把艺术的精神, 通过教育以 培养育化人类美的本能和美的感情,同时还促使 这美的本能向上发展和美的感情向外表现, 普遍地培育出良善的健全的人类。 ”
是将生活、 伦理道德意义上的 良与善有机地溶化其中,以陶冶人格至上为目标
、 造就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在于 弘扬个性
培养学生智能的着力点在于 “闰约深美”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潘天寿
1. 人格教育观 人格, 是一个人的品质与能力
2. 全面教育观 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3. 传承教育观 在执掌国立艺专时期, 潘天寿曾经明确提出了“借 古开今” 的美术教育主张
4. 创新教育观 独特性和创新性
他主张与西方美术拉开距离,让传统国画按自己的规律独立发展。
中西之争的实质
“五四”时期其表现是西方学院制的教学法和传统师徒制的教学法的争论
50年代争论表现为全盘引进苏联模式和为传统美术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争得一席位置的辩论
折衷主义
民族化是对全盘西化的一种平衡政策,折衷主义成为主流
总结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的时候,应避免狭溢的民族主义倾向, 把目光转向全球,在吸取西方文明之长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第三世界的成就, 争取中国美术教育在世界上代表先进文化的地位。
现实主义问题
清代宫廷写实主义,逼真再现
改良派的写实,革命派的现实
强调工商业与科技、美术结缘以至融合对发展民族工商业,
主张引入现代题材
从图画手工到现代设计
从图画手工到引进设计观念 工艺美术运动,艺术设计新起
美术史论方法论的演变与评述
从教材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美术教材慢慢出现
美术的普及与提高
雕版印刷,木刻版画传播了美术 美术成为了大众艺术
师范美术教育的定位
高等美术教育分为专业与普通两大类
专业美术教育以培养艺术家、设计师和高校师资为主要目的;
普普通美术教育,又称师范美术教育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幼儿美术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师资为主
综合化与专门化
综合和专门化是当今美术的创作与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
综合是跨文化、跨门类、跨学科交流所致,是信息化时代发展 的必然;
专门化则是美术研究不断细化、不断积累、不断深入的结果
前者趋于博大,后者趋于精深。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 着美术事业向前发展。
现代技术问题
美术与科技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史实篇)
20世纪以前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美术教育,还应从西方文艺复兴艺术 传人中国时算起。
从明代后期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始,与中国传统的 视觉习惯不同的西洋美术已经在宫廷,教堂和民间开始传播。
清代传教士步入中国,带来了西画的绘画方法与技巧,绘画的目的为统治者服务
18.19世纪,沿海地区开始广泛流行西洋画的与外销美术
18世纪中国木板画传入欧洲
19世纪油画作为商品传入中国,澳门地区出现了“英国样式”和中国样式供顾客挑选 绘画主要以挣钱为目的的外销画教学
19世纪在上海出现了以天主教为主的美术教育 以及到了下半叶,留学潮出现,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开启了中国美术新篇章
20世纪初期的师范美术教育
1902年的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最先设立了美术课。 师徒制转变为近代学校制教学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增加了帅范、实业学堂及蒙养院
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设图画课
1909年颁布的《检定小学教员章程》中又规定了图画教员的考试科目。
1910年还颁布了《奏陈初等小学教科书情形》、学堂体制初见规模
早期的私立美术专门学校
我国最早创办的私立美术学校 1911年中西图画函授学堂(上海油画院)
以传授照相间的布景画技术为主
上海图画美术院—私立美术风气大开
内地—苏州美专(私立)—“中西合璧,造就人才”
总结 这个时期各种私立美术学校,特别是上海图画美术院的建 立,使混沌的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有序化,使艺术与自然和社会 建立了较明确的关系,并赋予中国的美术教育以高尚的内容和 远大的目标。
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的建立
我国最早的公立美术学校 1918年4月15日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创办美术学校的目的:为社会教育界提倡美育;为中小学提供师资;为社会实业界改良制造品
杭州国立艺术院(杭州艺专)—现代美术教育之林,传播西方美术教育重镇—林风眠为教授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为教授
林风眠较关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潮流,徐悲鸿则只注重西方文艺复兴传统的写实性绘画。
业余美术教育
非正规的美术教育-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育和具有现代性质的业余学校和团体的美术教育。
京派—传统派的艺术倾向,弘扬传统书法—陈师曾
海派—提倡西学,引进西洋教育方法
鲁迅木刻版画—推动新兴木刻版画的蓬勃发展
“加西法画室”—用西画技艺依附于商业活动
总结:业余美术教育是正规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补 充,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美术教育的某些空白,汇聚了一批 优秀的人才,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和学术上均有所建树,也培养 了不少出色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
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美术教育
流亡中的美术教育
杭州国立艺专—把油画系和国画系合并为绘画系
现实生活的写实性艺术,吸收传统,为抗日战争服务—鲁迅美术学院
写实性,现实性,大众性
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教育
派遣留学生引进专家,—研究美术理论
完善教学体制,吸收前有的特色
提出写实主义美术,素描是造型基础,形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 徐悲鸿艺术思想占主流,苏联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如何对待民族传统就成了新的问题,诸如油画的民族化问题、民族风格问题、中国画的前途 问题,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并反映到美术教育之中。新的思 路和新的探索由此产生。
新时期的变革
解放思想,美术教育发展方向呈多元化的创作
美术教育改革不再求同而是 立异,改革的思路是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