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个十年的概况总结,包括文学特点——主要特征、文学思潮与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革命文学的论争、革命论争的结果与意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等。
编辑于2022-04-07 20:41:04第二个十年(1927-1937)
文学特点——主要特征
1.“五四”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流随着整个社会变革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想当程度上决定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相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文学思潮与运动
1.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三十年主要文学流派)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两条线索:决定30年代文艺的基本面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 运动及其文学。
共同丰富: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各自发展和演变,构成了30年代两天基本历史线 索,他们之间文字思想上的斗争和文学创作上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
1.“五四”落潮后需要寻找新路:早期共产党人的倡导。
2.社会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卷入了革命的思潮中”。
3.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领导文艺界的需要。
4来自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5.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
1.文学具有阶级性。
2.以农工大众为写作对象。
3.文学的任务是:反应无产阶级的实践和意欲,以无产阶级精神“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
4.文艺工作者要改变世界观:接近工农群众,获得无产阶级精神。
革命文学的论争
产生原因
“左倾”幼稚病(激进)
宗派主义(“关门”)
论争过程
1.创造社对鲁迅的否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追悼没落情绪”、“有闲阶级”。(冯乃超,成仿吾 等)
2.太阳社也持同样的观点:“思想是走到清末就停滞”、“没有现代意味”、“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 (钱杏邨等)
3.鲁迅予以反击并针对他们存在的错误和问题进行了批评:
a.“有没有革命文学?” b.“不是革命便是反革命?”(成仿吾:谁都不许站中间) c.“革命者容易突变回小资产阶级”(喷泉是水,血管是血) d.“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革命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4.愈演愈烈:对鲁迅实行“笔尖的围剿”(封建余孽)、对茅盾也进行了攻击(“小资产阶级”,“颓废悲观主义发言人”是茅盾反击普罗文学堕落为标语口号化)
革命论争的结果与意义
结果
1.在党组织的影响下,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的斗争在1929年初基本停止。 2.1930年3月2日,“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意义
积极的一面:促使作家们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作家思想的提高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起到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不足的一面:a.小团体主义和宗派情绪的流露,放松了对敌人的斗争; b.论争时意气用事,无线上纲的批评方法,对后来的文学个评产生了不良影响。 c.提倡文艺组织生活论,将文学团体等同于政治团体,将文学与政治画上等号。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翼文学的精神领袖是鲁迅,首席作家是茅盾
左联的成立
1.时间: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正式成立。 2.成员:鲁迅、田汉、洪灵菲、钱杏邨、沈端先(夏衍)、郑伯奇、冯乃超等。 3.左倾路线:我们的艺术呈现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斗争。 4.左倾行动:参加飞行集会、游行示威和武装暴动等政治斗争活动。
鲁迅的清醒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为什么加入左联
1.要联系实际斗争,不要主观空想,革命不是喊口号,是有污秽和血。 2.改造作家队伍,“左翼”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要“韧性战斗”。 3.团结更多新战士,不仅要团结路人,还要招呼看客一同前进。
“左联”的功绩与意义
功绩: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了《拓荒者》和《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半月刊等
1.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 2.自觉加上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重视创作方法创新【革命现实主义(无产阶级写实主义和新写实主义):用阶级观点观察世界,描写阶级斗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描写阶级群像,插入光明的尾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国防文学】
意义
1.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2.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 3.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
“左联”的缺失
政治上: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出现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
组织上:存在着宗派主义、关门主义,将作家团体当成政党组织。
文字思想理论上:1.犯了“教条主义”,机械照搬前苏联革命文学理论。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将文学政治化,忽视了文学的本体特性
文学创作上:某些作家存在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左翼文学与民族主义文艺
背景:“左联”成立后,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于是国民党官员召集了王平陵、黄震遐、邵洵美、傅彦长 等于1930年6月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实行了“党治文学”的专治统治。
内容:出版了《前锋周刊》、《前锋月刊》,在宣言里提出: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妄图用“民 族意识”、“民族主义”来抹杀和代替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用“民族主义文艺”来抵制和取代无 产阶级文艺。曾发表黄震遐《陇海线上》、《黄人之血》、《国门之路》。
结果:鲁迅、瞿秋白等人揭露其“宠犬派文学”、“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卖国主义文学” 的实质及丑恶表现。由于自身的粗浅虚妄和孤立无援,再加上左翼的攻击,迅速土崩瓦解。
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字思潮(左翼文艺思潮)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了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
自由主义文艺观(独立作家群)
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
1.公开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较少颓废,享乐色彩,显示某种严肃性。 2.重视与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 3.一再申说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
论争观点: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例如:文艺与阶级、政治革命、人民生活、生活时代) 上,而文学艺术内部的关系问题,美学范畴问题都没得到全面的探讨。
与其他文学的斗争和论辩
迎战新月派的斗争(1928-1930)
1928年3月,《新月》在上海创刊,主要撰稿人是胡适、徐志摩、罗隆基、梁实秋等,他们维护“独立原则”、“健康原则”、“尊严原则”,先后打出了“人性”、“天才”、“性灵文学”三面旗帜。(鲁迅批评其为: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
鲁迅与梁实秋的“人性”“与阶级性”之争
梁实秋是新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 “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主张“天才创造文学”从而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鲁迅的清醒:文学都有并非只有阶级性。
文艺自由论辩——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思想交锋(1931-1933)
1.胡秋原在《阿狗文艺论》中宣称:文艺与艺术,至死都是自由的、民主的,反对把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甚至狭义的“武器文学”(针对“教条主义”)
2.苏汶以第三种人的姿态出来声援胡秋原:认为创作的标准不只是“正确”,更应该考虑真实,反对文学上的干涉主义,要求给作家充分的创作自由,认为左联文坛“党同伐异,认友为异”,攻击左翼霸占文坛(针对“关门主义”)
3.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指出第三种人是做不成的。
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判(1932-1935)
1.30年代,林语堂以《论语》半月刊、《人世间》、《宇宙风》三个刊物为阵地,提出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周作人与其主张一致。
2.其共同点是:强调对灵魂的自我审视与表现,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认为文艺应该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提倡小品文,重视明清小品,推崇闲适。
3.这些观点在主张战斗的左翼作家看来是对社会责任的推卸。
同京派作家的论辩(1935)
1.“京派”: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住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
代表作家:沈从文、朱光潜等。
沈从文:在《作家间需要一个新运动》一文中把当时文坛出现的题材方法“差不多”现象归结为作家们“记着时代,忘了艺术”,从而引起了左翼作家的强烈批判。
朱光潜:提出和平静穆的美是诗的极境,美的最高境界,而鲁迅驳斥:“历来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静穆的”,热烈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主要理论主张: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和永久的文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势
文学创作的影响要素
社会、历史大变动:从思想革命到社会革命,从个人解放到社会解放。
作家结构大变动:左翼、京派和海派文学的对峙与渗透。
创作方法格局: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浪漫主义曲折发展,现代主义崭露头角。
现代文学批评:左翼作家的社会学阶级批评和自由主义作家的艺术审美本位批评相互斗争。
文学创作的时代特征
1.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
2.从“抒情”时代转向“叙事”时代
3.注重时代、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描写
4.心理刻画的重视和发展
文学创作的历史特点
1.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
2.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
3.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
4.壮阔、厚实的力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