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徐涛-马原第10课
自制超好记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同步考研政治名师徐涛网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马原第10课 认识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考点29:认识的本质
引言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感觉到物
认识不是对事物的反映,而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思想感觉
先有客观事物,才有我们的认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机械直观的过程,称之为机械反映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称之为能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即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观点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只坚持认识的反应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
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想的和看到的有关系)和不可知论(想的和看到的没关系)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临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堪称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解释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考点30: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重点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概念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这俩货只有在书本上被区分为两个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是分不开的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联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教条主义)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或经验主义错误
马克思的观点:两个都重要
如果过分夸大或贬低其中一个,就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
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实现飞跃的条件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考点31: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举例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理性因素
他拥有的物理学知识
感性因素
苹果落地那一下灵光一现
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
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一致。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考点32:认识的两大规律
认识的反复性
多个周期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从客观上看
事物暴露有一个过程
从主观上看
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最后一句话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考点3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实践超前于认识
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
保守主义(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