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5.共同备课工作坊——从文言字词的品味中把握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始得西山宴游记》共同备课的启示
本章选自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05.共同备课工作坊——从文言字词的品味中把握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始得西山宴游记》共同备课的启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02.主题学习工作坊——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荣生
01.主题学习工作坊——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王荣生
05.共同备课工作坊——小学散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祖父的园子》共同备课的启示
06.共同备课工作坊——回忆性散文“应该教什么” ——《藤野先生》共同备课的启示
07.共同备课工作坊——如何进行有效的散文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共同备课的启示
08.课例研究工作坊——品味特别的语言,体会特别的情味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研讨
09.课例研究工作坊——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路径 ——李海林《幽径悲剧》课堂教学研讨
10.课例研究工作坊——散文教学如何“品味语言” ——黄厚江《葡萄月令》课堂教学研讨
01.主题学习工作坊——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王荣生
02.主题学习工作坊——在文本“语辞世界”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王荣生
05.共同备课工作坊 从文言字词的品味中把握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始得西山宴游记》共同备课的启示
教学现状描述
本文选自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之“感悟自然”板块。一般老师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往往从语言上进行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以求应对高考。至于对山水中所寄寓的作者情怀的探询过程,却往往被简化压缩成一个简单的结论。柳宗元在文中固然也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文字抒发情怀,但他与山水的相遇而相融,还是需要我们借助文字的引导,来还原这场心灵与自然的邂逅。
选择《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课文来进行共同备课,一是因为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永州八记”具有代表性,本文是其中之一,堪称经典定篇,共同研讨其人其文亦具有充分意义。另一方面,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类文章在文言文中所占比例较大。作为游记小品文,常常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秀丽的山水,寄托名士的情怀。那么,教学中如何从文言字词的研读中去感悟作者笔下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期待在共同备课中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启发大家寻找到教学此类文章的路径。
热身活动
1.在原文中圈出你准备在课堂里重点分析探讨的字词语句。
2.结合全文内容,重点揣摩课文标题中“始得”和“宴”的内涵,并思考:针对课文标题,可以设计什么教学活动?
3.揣摩课文开头第一句话的价值。(提示:教材注解称“恒惴栗”的意思是“常常忧惧不安”,你如何阐释?
备课进程
一、教材基本把握研讨
【要点提炼】老师们普遍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以“文言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把字词搞懂”为第一任务。
【观察者点评】对古文作品当然要重视字词理解,是不是需要“深层理解”呢?
合作专家: 不要紧啊,可以提出来我们讨论嘛。我们不是说我们所做的事情一定要脱开常态的教学,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务实的,也就是在现有的空间里我们如何去发挥。你要讲文言,也可以把文言讲得更好一点,采用更有意思的办法。 有一些老师讲文言就是串讲,一讲文言就是枯燥乏味的,能不能在这个方面有改变,我们还是需要讨论的。
【观察者点评】你平常会去直接下载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吗?
合作专家:我不是很赞同大家直接参考别人的思路。 我的意思我表达一下,我每次备课之前先一定要自己认真阅读,像王荣生老师强调的,评论家的鉴赏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去参考一下,但是我不主张看别人的教案、教学设计 ,因为这样的话可能就被他牵着走了。
【要点提炼】拿到一篇课文,急着就参考他人的成果,可能也是老师们需要改变的一种习惯。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假设老师自己对文本都没有细致阅读,何谈指导?
师8:我们平时教文言文,得花2/3的时间讲字词,剩下的1/3再说情感,好像都一样的 ,写景、写情,最后说点和他当时经历有关系的事情。
二、课文基本把握研讨
(一)课文整体把握
(二)文言字词学习研讨
【要点提炼】在做文言文教学设计时,老师们首先也是最为关心的问题,还是当下的教学与应对高考之间的关系。
合作专家: 我觉得是这样,如果你单考察一个一个的虚词“而”,还不如告诉学生注重整体语境,上下文贯通了来理解。——不是解释这个“而”字的意思,而是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里面来做整体把握。
【观察者点评】你认为“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属于虚词的什么用法?对于这个“而”,你的学生又会怎么理解?
【反思 】
王力先生论著中专门分析了虚词“也”对于行文的价值:在古文里,“也”字可置于主格之后,表示一个休止时间(pause)。这一类的助字,省去也可以;不省则更觉其顿挫有韵致。 例如:雍也仁而不安。(《论语·公冶长》)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38.)循此思路想想看,除了“也”之外,其他的文言虚词是否也有类似的功能与价值呢?除了要应对考试得分的目的之外,是否需要在解读文本时,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对文言虚词也作一番“细读”玩味?
合作专家: 不是这样的,因为前面大家讲到的,这一篇古代散文拿来可以根据意思来讲,那我就问大家了,那我为什么要上“新诗”呢?“现代诗”还有必要上吗?原来的高考卷还考“新诗”呢,还考选择题呢,现在考都不考了,那我为什么还学习?一个是从语文素养来讲这个是不可缺的一块。第二个,我打个比方,一个举重运动员当然是靠手臂的力量来取胜的,同时靠腿部力量,难道你就只训练手、腿这两样东西,举重者整体的身体体质就不用加强了吗?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可能适当地要让自己解放一点,不要完全地顺着高考去做,因为有些东西你做了看起来好像它不考,不是意味着就不管它了。比方说标点符号有一些不考的,那标点符号用法我们就不管它了? 语文素养的大框架,我觉得它有时候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 你如果仅仅盯着那几个所谓“考点”不放的话,你看起来是很卖力地在做,其实它发挥的效果未必真的像你想得那么有效。
还有,我觉得有很多的老师,尤其是普通学校的老师会说:“我们的学生比较差的,学习态度也不端正,你不一个一个去讲他可能掌握不了,接受不了的。”我就在想,好比我们一本书拿来,在上面做记号,我把所有的字都圈起来,等于没有圈一样的。所以前面李老师也讲了我们要有重点地去讲。所以我们哪怕在应对重点的时候,就像杭州的一位特级教师所说的:“应试也有科学不科学,也有低效还是高效。” 我是这样想的。
【要点评议 】
从上面的讨论片段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师9)一方面意识到考试的要求与阅读的要求“有点脱节”, 提出试图有所改变“是不是不能按照那个思路来定”的设想;另一方面,又强调实词虚词之类的知识“必须要讲的”,“你不知道这个你就得不了分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方面需要我们从认识上改变老师们长期形成的惯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呼吁,现有的文言文阅读测试,确乎有改革的必要。 高考评价侧重于对古代汉语字词解释理解的考查,确实对于文言文“阅读”教学起了一种消极的导向作用。
(三)课文中作者所写“景”与“所言志”研讨
【观察者点评】这个问题,对于课文的阅读与教学而言都非常重要,你是怎么把握的?
本文的标题,较之于柳宗元本人的《小石潭记》,以及其他人的游记——如《醉翁亭记》(欧阳修)、《登泰山记》(姚鼐)、《满井游记》(袁宏道)都显得很不一样。原因可能是什么?文言文阅读要关注炼字炼句与章法考究处,文本的标题,当然是不应该加以忽略的。请结合课文思考:为什么要说“始得(西山)”?为什么要说“宴游记”?文本正文中可以找到相关的依据吗?平时阅读与备课时,你有没有细致关注过课文的标题呢?——不只是把握标题的“意思”,还有其深层的“意味”。
【要点提炼】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们也渐渐将注意力转入对于文本所言“志”(情感)的探讨上来。
师4似乎对于今天讨论的进展并不满意,有点儿抱怨,也许他期待着全新的东西出现。当然,虽然我们也希望对原有的文言文教学有所扭转,不过我们也承认,我们也不是为了“求新”而“新”,“文言文就要搞这些实的东西”,师1的话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四)由课文中关键字句走向文本把握的研讨
合作专家: 这句话我的理解跟一般的资料不一样,“尺寸千里”很多人都把它理解为尺寸的地方能看到千里之外,或者是千里之外的东西就在尺寸之间。但是大家认为“若垤若穴”是西山怪特的表现,可能我觉得还要再深究一下,这里整句话的意思我觉得要贯通起来看。
合作专家: 从事理上来讲是这样,但是从语言上来讲,这样处理的话,这个“尺寸千里”的表达含意太大了。“莫得遁隐”的意思就是尽收眼底。如果是这句就能说通了,“尺寸千里”也没那么复杂了。——什么东西尽收眼底啊?
通过讨论,老师们对于文本当中一些理解上有难度的语句,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志”,以及由“志”所传达的“炼字炼句处”也开始关注,并开始往纵深处挖掘。虽然由于本次共同备课的时间制约,讨论未能完全展开,不过,我们已经从老师们的话语当中看出了一种“改变”,师3的最后一次发言,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前进”。我们的主张,教师要想引导学生面对文本能够“读进去”,首先必须教师自身要“读进去”。
问题研讨
文言文是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一体四面”的经典。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正确认识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文言文降格为古汉语知识语料,不能把文言文阅读教学等同于古汉语知识教学。
文学理论家强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参见本书童志斌“主题学习”报告)。文言文的特殊语言往往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而这样的地方也恰恰是文言文“言志载道”的要害之处。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而发现文言文的这些“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无疑是文言文教学解读 的重要起步。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独立、细致的阅读,本次共同备课教师们在反复的讨论中逐渐聚焦到课文的关键处。这个过程其实相当于每个教师独立阅读过程的外显,教师阅读时的疑惑、阻碍、联想、推论等思维过程就是极为重要的阅读经验,对这个阅读经验的审视与整理能形成阅读路径,用于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当然,能力以知识为基础。在本次共同备课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只有掌握更多的文字学、文章学以及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更好地发现文言文那些“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后续学习活动
任务1:下面的语句,从句式上看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这样的表达,是否也有特殊的意味?试作揣摩品味。(提示:假如仿照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也”字的运用,在这些句子中加上“也”,表达效果有变化吗)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觉而起,起而归。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任务2: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思考文中作者的三种自称“醉翁”、“太守”和“庐陵欧阳修”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可以互换使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