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人口
纬度分布:北纬10°~50°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温和)海陆分布:离海岸20km以内的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热条件优越)垂直分布:海拔500m以下的低平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这是一个关于正确运用判断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判断的概述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两部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个关于准确把握概念的思维导图,包括:概念的概述、概念的涵义、概念的基本特征、明确概念的方法。
这是一个关于走进思维世界的思维导图,包括:含义、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形态及其特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
规律
纬度分布:北纬10°~50°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温和)
海陆分布:离海岸20km以内的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热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海拔500m以下的低平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人口密集区
东亚、南亚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北美东部(五大湖区)
①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高纬地区
①高山地区,气候高寒、缺氧
②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
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内陆地区
①气候干旱,水源短缺
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雨林地区
①气候过于湿热
南极洲大陆区
①纬度高,气候严寒
中国人口的分布
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 黑河-腾冲线
分布特点
①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②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
③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
④经济和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人口少
⑤城镇密集、工业发达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⑥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
中、低纬度地区气候较为适宜
沙漠、戈壁地区→干旱、降水极少→生存环境恶劣→无人区、人口稀少区
雨林地区→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高纬度地区→严寒→限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口稀少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人类聚居
水源
供水方便,交通便利,可水产养殖→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人文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
交通越便利的地区人口密度越大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密度越大
人口老龄化
社会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
工业社会:人口向工业发达地区(城镇)聚集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区一般人口密度较大
政府政策
军事
文化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国内人口迁移
a.农村→农村
b.农村→城市
c.小城市→大城市
d.城市→农村
影响
对迁入地
有利
①迁移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②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③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④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⑤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不利
①带来就业压力
②影响社会治理
③人地矛盾加剧
④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
⑤住房、交通、卫生、生育、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对迁出地
①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缓解人地矛盾
②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③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①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②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
③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气候: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从东北部“冷冻地带”到东南部和西南部“阳光地带”
②土壤及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口迁移
③水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④矿产资源:矿产开发→吸引劳动力
大庆油田的开发
⑤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存条件变化→迫使人们迁移
汶川地震
①经济(主导)
取得美国国籍的留学人员
②政治
政策:我国60年代援疆援藏
社会变革:历史上我国都城的变化和朝代的更迭引起人口迁移
③军事
一战、二战
④文化
宗教
民族
教育
大学生留学
⑤其他
婚姻家庭
军嫂随军
投亲靠友
交通通讯
相对缩短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人口迁移
推拉理论(当一个地方推力>拉力时,人口迁出该地;拉力>推力时,人口迁入该地)
就业机会 收入 医疗、教育条件 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 公共设施 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 环境质量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9世纪前,集团性、大规模移民,旧大陆→新大陆 because①地理大发现②新航路开辟③欧洲殖民扩张
二战前,个体、家庭迁移为主,旧大陆→新大陆 because经济快速发展
二战后,外籍工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because①经济发展不平衡②战乱
外籍工人
技术移民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劳务输出
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寻找更多就业机会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稠密国家→人口稀疏国家 使发展中国家缓解人地矛盾,赚取外汇
战争难民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战乱国→和平国、能提供庇护的国家 给国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历史上,自发式,多方向 because①战乱②自然灾害③瘟疫
改革开放以前,有组织、有计划,上山下乡 because国家政策引导
改革开放以后,自发式,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because经济驱动
我国的“民工流”现象
原因:①农村有大量劳动力;②城乡间经济差距③国家政策引导
流向:①内陆→沿海;②农村→城市;③贫困地区→发达地区
变化:“回流”、“民工荒” because①东部地区发展快,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而民工素质偏低;②重点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市化进程加快
第三节 人口容量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定义:是指在保障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
①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某区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自然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②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发现新资源→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交通运输发展→促进区域间贸易往来
④区域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
正相关
⑤人均消费水平
负相关
特征
人口合理容量
定义: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特点
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相当→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超出→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
临界性
相同面积的土地
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
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容量不同→相对性
人口容量
不是达到的人口数量
是控制的人口目标
警戒性
提高人口容量的措施
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世界: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城市化、关注老龄化
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数量
发达国家:提倡合理消费
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世界: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消除贫困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②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③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消极影响
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②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③人口增长过快会抵消经济发展的成就
④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⑤带来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