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六祖坛经》,佛教经典,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主要记载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根据“自性本清净”之说,宣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基本思想。《坛经》的思想对禅宗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编辑于2022-04-13 15:37:59"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通关宝典来了!精选20类高频考题,覆盖《水浒传》《骆驼祥子》《西游记》等12部核心名著。内容包含:一、选择题/填空题速解技巧二、情节概括与人物形象分析模板三、名著对比题专项突破(如《西游记》vs《海底两万里》想象手法对比)四、易错题强化与真题实战训练,附《红岩》象征意义等典型例题解析,助你快速掌握"慌忙上马"类细节题答题要点。"
【中考必背名句精粹】20句经典诗文,一网打尽历史兴亡、人生哲思与自然壮美!从《论语》的智慧到张养浩"兴亡百姓苦"的慨叹,曹操笔下星汉灿烂的胸襟,《关雎》的比兴之美,再到陆游"柳暗花明"的绝处希望。涵盖三峡疾风、落红护花、新老交替之思…每句皆附核心考点提示,助你精准掌握默写关键。聚焦民生视角、哲理意象与修辞手法,150字浓缩古诗文精华!
【生存智慧17条:让生活更通透的处世哲学】 顺时多做事,逆时多读书少言寡语,远离是非净居养心,拒负聚能。守秘成事,纳福常乐,避俗显贵,去浊存真。惜时如金,慎独守矩,修心稳性,控语避祸。藏锋护己,扩形增势,凝神专注,藏拙守相简单即高级,自律即自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通关宝典来了!精选20类高频考题,覆盖《水浒传》《骆驼祥子》《西游记》等12部核心名著。内容包含:一、选择题/填空题速解技巧二、情节概括与人物形象分析模板三、名著对比题专项突破(如《西游记》vs《海底两万里》想象手法对比)四、易错题强化与真题实战训练,附《红岩》象征意义等典型例题解析,助你快速掌握"慌忙上马"类细节题答题要点。"
【中考必背名句精粹】20句经典诗文,一网打尽历史兴亡、人生哲思与自然壮美!从《论语》的智慧到张养浩"兴亡百姓苦"的慨叹,曹操笔下星汉灿烂的胸襟,《关雎》的比兴之美,再到陆游"柳暗花明"的绝处希望。涵盖三峡疾风、落红护花、新老交替之思…每句皆附核心考点提示,助你精准掌握默写关键。聚焦民生视角、哲理意象与修辞手法,150字浓缩古诗文精华!
【生存智慧17条:让生活更通透的处世哲学】 顺时多做事,逆时多读书少言寡语,远离是非净居养心,拒负聚能。守秘成事,纳福常乐,避俗显贵,去浊存真。惜时如金,慎独守矩,修心稳性,控语避祸。藏锋护己,扩形增势,凝神专注,藏拙守相简单即高级,自律即自由。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佛偈
神秀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惠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顿渐
神秀与惠能,都师承五祖禅法,却保有相异的禅风
北-神秀
阐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渐禅
渐
逐渐、次第
在此禅风下,学徒必透过刻意修功夫
谨守某些固定的形式或步骤
盘腿、趺坐
闭目、凝神
才能渐入佳境,解脱成佛
南-惠能
阐扬“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的“顿禅”
顿
直接,迅速
在这法门中,行者不必透过呆板的形式或步骤
可在运水搬柴的日常生活中直接体悟佛性
正法眼藏
每一本经书都是一朵莲花
每一粒灰尘都显现出千尊金佛
青山外,古树下,猕猴熟睡
天之涯,海之滨,浪花似雪
这宇宙中的一切
佛具足在心田,从不曾缺失
每一件事物都从自性流露出来
每一众生都是本心的化身
这中间
没有对立
善与恶
美与丑
没有喧嚣,没有憎恨
只有无边无际的清净和清凉
生灭、一异、来去,乃至贫富、尊卑
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溶化乙这无限的自性当中
原来自性是
清净无秽的
不生不灭的
具足一切的
寂静不动的
能生万物的
五祖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
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
矛盾诗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心不动,水不动,桥也不流。
经典
一切经典都在显发我人本具的
觉心
佛性
般若空慧
真理是
无形无相的
不可言说的
经典
不过是在这种不可言说的情况下
强以语言文字来说明罢了
真理如彼岸,文字如舟船
舟船可以救渡我人到达彼岸
却不能因此就以为舟船即彼岸
更不可因此而将舟船永远背在身上
愚者迷失在文字音声的美丽陷阱
智者却能跳出这陷阱而见到
我人本具的佛性
与真理之光
众生
不能舍弃
不能奉献
不能布施
根本原因
轮回生死
不得解脱
真正缘由
对于生命的贪爱与执着
执著
有的众生尽管可以舍弃万贯家财,却不能捐献耳目鼻舌
有的众生尽管可以舍弃耳目鼻舌,却不能捐献宝贵生命
然而最可悲的却是那些执著烦恼的众生
他们甚至连烦恼都不肯“布施”出去
一个勤奋修习般若的行者
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俗务
却很难断除对圣道或真理的执著
世间的俗务固然不值得贪爱
而
美善的圣道
绝对的真理
慈悲恻隐的德行
对一个修习般若的行者来说,也同样是不可执著的
一个执著圣道、真理或德行的人
必是自视甚高、独善孤傲的人
就像高原陆地上的幽兰
美则美矣
却不能兼善天下
菩萨
深入人间,救苦救难的行者
就像塘里白莲
虽是圣洁芬芳
却植根于污泥
圣道、真理或德行的追求
不是为一己的解脱成圣
而是为千千万万苦难众生的得救才勤求的
何况执著圣道
也是一种贪爱
那是烦恼与苦难的根源
这根源
虽是星星之火
却可燎原呀
修行注意
一,不为自己的解脱去追求,而为众生的得救才勤修
二,不为追求的成果如何,但问为了追求圣道,自己奉献了什么
三,当自己已经追求到真理、圣道之后,绝不孤傲独善,而愿倒驾慈航,为广大的苦难众生不停地奔波。
做到这三点才叫作以般若空慧求圣道、真理或德行!
什么是发大誓愿呢?这就是发大誓愿!
誓愿
度尽天下一切众生
断尽人生所有烦恼
学成世间无量法门
成就至高无上的佛道
疯和尚天婴发大誓愿
愿我生生世世
留在苦难人间
奉献身心
设使有人
求眼,我就给眼
求耳,我就给耳
此身有量,此心无穷
地藏菩萨
佛菩萨的伟大
不在他的神通威力
而在他那永不枯竭的悲行
因此,礼佛菩萨的目的
不在求救于他
而在效法于他
贫僧曾在无数劫前发下重愿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佛有三身
法身
才是他的真身
乃无形无相的东西
报身
应身
化身
什么是众生?什么是烦恼呢?
众生具有
邪迷心
狂妄心
不善心
嫉妒心
恶毒心
这些心
都是众生的烦恼
应该誓愿一并断除
什么是法门?什么是佛道呢?
以平等的般若空慧
体悟自己本具的佛性
常行正法
则烦恼必断
这是真正的法门、真正的佛道
什么是觉心,什么是佛性,什么是般若呢?
不思
善
恶
长短、方圆
生死、解脱
天上、人间
像这样
超越于一切的对立、矛盾
达到空荡荡、磊落落的心境
没有贪爱与执著
就叫
佛性
般若
不思善、不思恶
不思善、不思恶
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
善恶不分
是非不明
而是在分辨善恶、是非当中
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什么是皈依佛祖呢?
佛
觉悟的人
觉悟
自心念念无邪
没有贪爱等烦恼
皈依佛祖
断除自心一切的烦恼
佛不在
木雕泥塑的像上
念佛、禅定之中所看到的幻境上
佛在
自心当中
不要他求
应在自心中求
念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一切佛有什么不同呢?
就像百川入于大海同一咸味,诸佛在这般若慧中同一法身!
智者看来
没有释迦、弥陀之分
没有东方、西方之分
有的只是
慈悲、喜舍、 能净、平直的无限
德行
喜悦
先生是东方人,若能自净本心,则无罪愆
又何必一定求生西方或不求生西方呢?
东方人造罪,因此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要念哪一佛,求生哪一方呢?
要知道净土不分西东,就在我人自心当中!
自心迷即是众生,自心觉即是佛陀!
慈悲即观音,喜舍名势至
能仁为释迦,平直是弥陀
相反
是非成山岳,邪心是海水
烦恼乃波浪,毒害为恶龙
虚妄变鬼神,尘劳幻鱼鳖
贪瞋现地狱,愚痴化畜生
诸位,且听我歌唱一首: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绕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疑问品第三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
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
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
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除人我,须弥倒
去邪心,海水竭
烦恼无,波浪灭
毒害忘,鱼龙绝
机缘品第七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涅槃经》五种菩萨行
圣行
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
梵行
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
天行
布施的慈善行为
天:天然之理。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
婴行
天真无邪的正直行为
婴儿:譬喻人天小乘。
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
病行
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佛教五行
布施行
持戒行
忍辱行
精进行
止观行
《金刚经》诗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作如是观。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