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塑料制件设计
此图为塑料制件设计的思维导图。内容分为两个维度,其一包含设计考虑重点、力学设计、塑件的尺寸和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设计层面的问题解读;其二包含了脱模斜度、壁厚、圆角设计等具体应用上的问题。
高分子材料结构特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不同物质,结构不同,在相同外界条件下,分子运动不同,从而表现出的性能不同 ;相同物质,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分子运动不同,从而表现出的性能也不同。
电工电子学知识思维导图,包括:线性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基本电路、基本定理)和非线性电路。
物理化学知识思维导图,包括:化学热力学、胶体及界面化学、统计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电化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电费水费思维导图
D服务费结算
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平面图知识合集
软件项目流程
一级闭合导线
建筑学建筑材料思维导图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人工智能的运用与历史发展
电池拆解
塑料制件设计
塑料件的形状和结构设计
易于模塑,避免侧向分型抽芯
为使模具结构简化,尽量不采用复杂的瓣合模与侧抽芯机
脱模斜度
脱模斜度取决于塑件的形状、壁厚及塑料的收缩率
热塑性材料:0.5 ~3°;热固性塑料:0.5 ~1°
设计要点
塑件精度高,采用较小脱模斜度
尺寸高的塑件,采用较小脱模斜度
塑件形状复杂不易脱模,选用较大斜度
增强塑料采用较大的脱模斜度
收缩率大,斜度加大
壁厚
壁厚设计的原则
满足塑件结构和使用性能要求下取小壁厚
能承受推出机构等的冲击和振动
制品连接紧固处、嵌件埋入处等具有足够的厚度
保证贮存、搬运过程中强度所需的壁厚
同一个零件壁厚应尽可能均匀一致
厚薄适中 均匀壁厚
壁厚过小
强度及刚度不足,塑料流动阻力大,充模困难
壁厚过大
原料浪费,冷却时间长,易产生缺陷(气泡、凹陷、翘曲变形)
增加刚性减小变形的结构设计
加强筋
不单增加了塑件强度同时更多地增加了塑件的刚度,降低成型时变形翘曲
加强筋不能太厚 侧壁必须有足够的斜度 筋的底部圆弧过渡 矮一些,多一些 中心距大于塑件厚度 避免塑料局部集中
加强筋的底部与壁连接应圆弧过渡,以防外力作用时,产生应力集中而被破坏。
加强筋端面高度不应超过塑件高度,宜低于0.5mm以上
尽量采用数个高度较矮的筋代替孤立的高筋,筋与筋之间的距离应大于壁厚的两倍
同一面上,如果设置多根加强筋,其分布排列应互相错开,以减少收缩不均引起的变形
加强筋的设置方向应与受力方向一致,并尽可能与熔体流动方向一致
在布置加强筋时,应避免或减少塑料的局部集中
通常塑件一般不以整个平面作为支承面,而是以底脚或边框为支承面
圆角设计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件的所有的转角尽可能设计成圆角,或者用圆弧过渡。
圆角的作用
可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制件强度
有利于充模和脱模
有利于模具制造,提高模具强度
理想的内圆角半径应为壁厚的1/4以上
孔的设计
孔的类型有通孔和盲孔,断面形状有圆形及异形孔
成型加工方法
直接模塑出来
模塑成盲孔再钻孔通
塑件成型后再钻孔
设计要求
模塑通孔要求孔径比(长度与孔径的比值)要小些
当通孔孔径﹤1.5mm,由于型芯易弯曲折断,不适于模塑成型
紧固用的孔和其它受力的孔,应设凸台予以加强
孔与孔的边缘,或孔边与制品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孔径
螺纹的设计
成型方法
直接模塑成型
后加工切削
模制的光孔内攻丝
经常拆装或受力较大的螺纹
应采用金属螺纹嵌件
采用成型杆或成型环,成型后拧下来; 外螺纹采用瓣合模成型,内螺纹采用可收缩的多瓣型芯成型
螺纹的精度一般低于机加工的螺纹,其外径不能小于2mm,当与金属螺纹配合时,配合长度不大于螺纹外径。
嵌件设计和自攻螺纹
在塑件内压入其它的零件形成不可拆卸的连接,此压入零件称为嵌件
嵌件可以是金属、玻璃、木材或已成形的塑件
嵌件的作用
提高塑件力学性能和磨损寿命
起导电、导磁作用
起紧固、连接作用
提高塑件的尺寸稳定性、尺寸精度
自攻螺钉
切割螺纹螺钉
用于硬度、刚性大的材料
用于弹性较好的材料
塑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塑件的尺寸
指塑件的总体尺寸
因素影响
塑料的流动性(大而薄的塑件充模困难)
设备的工作能力(注射量、锁模力、工作台面)
影响塑件尺寸精度的因素
①模具制造精度 ②由于工艺条件变化引起收缩率的波动 ③设计模具时收缩率选择不准所造成的误差。 ④模具的磨损 ⑤活动配合间隙的变化
小制件以模具制造精度为主 大制件以收缩率为主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低精度等级
塑件尺寸公差
对于塑件上孔的公差可采用基准孔,可取表中数值冠以(+)号
对于塑件上轴的公差可采用基准轴,可取表中数值冠以(-)号
中心距取公差数值之半冠以(±)号
模具尺寸精度比塑件尺寸精度高2-3级。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光亮程度
色彩均匀性
表面缺陷:缩孔、凹陷
推杆痕迹
对拼缝、熔接痕、毛刺等
子主题
光亮度措施
加入光亮剂
蚀纹
力学设计
短期负荷下的力学计算
近似理想的弹性体:仿照金属构件的设计方法
长期负荷下的力学计算
高分子材料由于粘弹性在室温即有蠕变或应力松弛现象发生
塑料蠕变性的表征(应力应变等时蠕变曲线)
设计考虑重点
塑件的物理力学性能
强度、刚度、韧性、弹性,吸水性,应力敏感性
塑料的成型工艺性
流动性,成型收缩率,塑件形状等
模具结构应尽可能简化
避免侧向分型抽芯机构,简化脱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