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3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第13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 叶永烈(1940.8.30-2020.5.15)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家,本篇文章是议论文,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述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稻草人》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春晓》思维导图
亡羊补牢
一张思维导图帮您读懂唐诗《咏鹅》!
现场展示课(肖玮绘制)
学议导练展 教学模式
第13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文章简介
作者 叶永烈(1940.8.30-2020.5.15)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家
本篇文章是议论文,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述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
生字∶花圃,俄裔,锲(qie)而不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
标题体现出简介凝炼,富有趣味性,推动读者思考
科学研究的过程
第一段
提出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段
“!”不止是发现真理,也是发现真理时的喜悦,激动
具体阐述了观点,强调观点的实验性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追根求源:追寻事物产生、发展的本源
第三段
概括:波义耳根据紫罗兰遇盐酸后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发明石蕊试纸
用具体事例论述观点
第四段
概括:魏格纳根据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吻合,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
无独有偶:不止一个,还有与之配对的
第五段
概括: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突然转动,反骨观察实验后,发现睡眠中眼睛转动时,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时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富有趣味性
第六段
承接上文,小结了三个事例,再一次强调观点适用的普遍性,回应第二段的观点,重申观点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事情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著,显著、明显,这里指明显的结果或显著的趋势
第七段
补充论述本文的观点-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的前提是善于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锲而不舍:雕刻一样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三个事例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具有在细微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且都是偶然事件
他们善于从现象中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具有探究精神
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价值,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三个事例的不同之处
生活年代,国籍,涉及的科学领域都不同
中心思想: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具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发问,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就也有可能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