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禁锢时期(1966-1976)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第八章《禁锢时期(1966-1976)》思维导图。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颠覆性和破坏性的时期之一。“文化大革命”十年的中国电影是中外电影史上极为特殊的现象,它因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而沉浮,又因政治斗争的痕迹过重而难于为后世言说。
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本思维导图是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影史思维导图合集。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思维导图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简单的梳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禁锢时期 (1966-1976)
发展过程
前夕
毛泽东于1956年“八大”以后逐渐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根本原因
1964年到1966年上半年的极左批判浪潮
前奏
期间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作品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队伍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教育、电影科研以及电影文化建设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理论及观念
电影技术得到发展
彩色电影胶片工艺进步
电影照明技术发展
后期
1973年,故事片创作开始恢复
样板戏电影
样板戏
形成
康生在1964年第一次用“样板戏”指称京剧现代戏
源头
1967年江青举办“八大革命样板戏”汇演
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
受众基础
被改编和移植的作品(小说、话剧、电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京剧本来就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革命历史题材有力地呼应了人们的革命热情
创作原则
根本任务论
“三突出”原则
拍摄情况
《智取威虎山》(1970)《红灯记》(1970)《红色娘子军》(1971)
首批问世,奠定基础
《沙家浜》(1971)《奇袭白虎团》(1972)《龙江颂》(1972)《海港》(1973)《杜鹃山》(1974)《平原作战》(1974)
第二阶段
《沂蒙颂》(1975)
第三阶段,辉煌不再
特点
题材、主题方面
绝大部分是革命历史题材
形象塑造方面
英雄人物必定高大完美,反面人物必定丑陋渺小,完全不顾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电影语言方面
长镜头、全景镜头、特写镜头居多,语言的意识形态内涵明显
电影美术方面
讲究虚实结合,并直接为主题服务
故事片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重拍片、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影片
《青松岭》(长影)《火红的年代》(上影)
艺术水准较高的故事片
《创业》(1974,长影)
《海霞》(1975,北影)
《闪闪的红星》(1974,八一)
中国电影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不可能被长期扼杀的
反“走资派”电影
《春苗》(1975,上影)《决裂》(1975,北影)《欢腾的小凉河》(1976,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