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学第二章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
人类文明发源地多源于地理换机优越的热带、亚热带河谷地区,如尼罗河流域、黄河。只有在满足最低物质需求后才能有剩余劳动力去创造文化。
编辑于2022-04-20 22:22:15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研究主题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文化的概念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定义 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文化的结构 物质文化 为了满足生活所创造的文化,服饰、民居、交通等 制度文化 社会文化 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各种制度,如婚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等,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精神文化 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是文化整体的核心。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 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文化适应性:人类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文化区概念
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的分类
三个文化区的联系
简答 2018
形式文化区
名解 2022/2020
概念 指某种文化现象或者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分类 核心区(几何中心,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外围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但逐渐弱化)、过渡带(边界较为模糊)
特征 该文化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例如 儒家文化的分布、粤语的分布
功能文化区
概念 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之间产生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有中心 承担协调功能,但不一定位于几何中心
有明确的界线 没有一个交错的过渡带
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 某些情况下有高度的一致性
例如 国家 省份 大学城
乡土文化区
概念 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具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反映在感情上或以某种符号作标志
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没有功能中心 也没有明显的界线
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内部缺乏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
例如 少数民族 客家人的客家思想
子主题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扩展扩散
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接触扩散
易于接受
等级扩散
名解 2013
空间或人群存在等级差异
刺激扩散
名解 2019
改变
迁移扩散
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迁移到远处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名解 2021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 人-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即文化生态学。
名解 2017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网络线文化生态关系
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乡形成提供基础条件
人类文明发源地多源于地理换机优越的热带、亚热带河谷地区,如尼罗河流域、黄河。只有在满足最低物质需求后才能有剩余劳动力去创造文化。
环境对文化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楼兰古国的消失 良渚文明的消失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不同使生产发展方向不同,形成不同的饮食、服装、建筑、语言等文化差异性(如高原文化与平原文化的差异)
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自然环境,形成文化景观
城市文化 形成城市景观 高楼大厦
乡村文化 形成乡村景观 梯田等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名解 2016
概念
文化整合 是指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和吸收,形成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系统内,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是上形成协调,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前提
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
过程
冲突-调整-适应-新文化
如 湘文化 与广府文化 形成新广文化
文化景观 --文化现象综合体
文化景观概念
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按形态分为 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
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和特征。代表人物 索尔美国
文化史层研究
利用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 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成为人文地理学特殊的研究方法
类似于考古
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区位论
行为论
文化景观论
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
1结合举例说明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试分析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理论演进的内在机理
论述 2017 简答 2012
环境决定论
名解 2016
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局限: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忽略各因素间复杂关系,片面性
进步意义:含有唯物成分
可能论
简答 2017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白兰士 白吕纳(心理因素是一切行为的指导因素
局限: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彻底
生态论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
适应论
已含有人地关系的思想
环境感知论
选择时 受环境感知的支配
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之为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己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现实环境。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文化决定论
人起决定性作用,人通过文化起决定性作用
和谐论
顺应自然规律 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规律
对已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控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简答 2019/2017
《历史研究》
挑战与应战 埃及文明
逆境之美 五类逆境 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打击、压力、遭遇不幸
中庸之道 限度 汶川地震 罗布泊 楼兰古国的消亡
马克思·韦伯 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命定论 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人地关系图示
简答 2013
由斯宾塞和托马斯提出 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人地关系模式
四要素
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文化素养的群体,可以体现精神文化
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
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文化
社会组织亦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通过遵群体内一些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使单独的个体形成相互关联的组织网,属于制度文化
四要素关系
技术、社会组织、人口都是在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
人口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
这里面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人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社会组织),又反映了受自然环境的约束性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