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史框架先秦文学
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巧妙穿插运用倒叙、预叙等手法。或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或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或用一个“初”字领起,进行插叙和补叙。。
编辑于2022-04-26 15:33:49中国文学史框架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
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甲骨文&铭文
诗乐舞
“诗,其言志也;歌,其咏声也;舞,其动其容也”——《礼记·乐记》
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由巫到史
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上古巫史不分
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
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由巫到史,由贵族再到士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文献的综合性特征
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集体创作&后人加工修改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与宗教紧密相连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说理散文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立足现实
士人的文化和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先秦文学三个时期:夏商——春秋——战国
楚地文化与楚辞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文学的目的和功用
文学的基本问题;“诗言志”
尚质的文学倾向
墨家:简约、实用的表达方式
“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
文艺可以感化人
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并重“尽善尽美”
“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自然朴素的文学追求
儒家——走向社会人生,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道家——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冲淡清幽的意境,肆意放达的兴味
上古神话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神话【名解】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神话产生的原因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们对自然界难以作科学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力和幻想讲客观世界拟人化
上古先民解释自然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促使其思考并作为解释
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相信万物有灵
神话的功能
维系人民的社会性
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
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大雅·生民》
《楚辞》中的《天问》
只言片语过于零碎
《穆天子列传》
《庄子》“寓言十九”——对古神话的改造:
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全书共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人格与文格之间的关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
主题
创世神话
解释世界起源的神话eg.盘古开天辟地(卵生神话)
始祖神话
人类起源 eg.女娲造人、补天
洪水神话
eg.鲧禹治水
战争神话
eg.黄帝战蚩尤
发明创造神话
仓颉造字、后羿发明弓箭
其他
英雄神话:夸父逐日;抗争神话:精卫填海
意义(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意识
反抗精神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情感体验
隐喻和象征
上古神话的流变与影响
发展变化
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
影响
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诗经》的编订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殷武》可能是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用诗和传诗
三家诗
秦国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它们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皆歌功颂德之作。
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灭商并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农事
祭祀乐歌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农业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七月》
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
燕飨
产生于西周初期,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否定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反映了周初社会的繁荣、和谐、融洽和上层社会的欢乐和睦,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显现出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怨刺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大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节制,带有规谏之意。诗人面对国家前途黯淡的现实,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积弊已深、颓势已定的局面,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在等级社会中处于较低甚或受压抑的地位。他们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
国风中的怨刺诗,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直接揭露其无耻丑行。
战争徭役
a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这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b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c战争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婚姻爱情
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内容广泛丰富,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以及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展现出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特殊的文化形态。
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
是《诗经》的主要创作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宋朱熹之说流传最广:“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这三种手法往往互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赋是基本的表现手法,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赋中用比,或起兴后用赋,在《诗经》中很常见。
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有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有的则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兴的运用,有的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兴
《诗经》中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以及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为后代诗人广泛继承。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这种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句式和章法
重章叠句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叠字(重言)和双声叠韵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开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的先河。
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节奏感很强,韵律整齐。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舒卷徐缓。
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名词数量丰富,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动作描绘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运用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在语言风格上: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富于变化,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则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
风雅与文学革新
比兴的垂范
1《诗经》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之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清末发现于安阳,距今已三千多年。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短辄几字,长达百馀字。
铜器铭文
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更加复杂,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尚书》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尧典》等为后人追述。《商书·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其训辞古朴艰涩,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反映了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会关系。今本《尚书》,大约只有《今文尚书》28篇可信。《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有一定的语言技巧,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写作义例,记事系统而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思想倾向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
春秋笔法
是指在《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与修辞上的细微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法。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成书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以礼之规范为评判标准,表达了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叙事手法高超巧妙,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作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春秋三传
除《左传》外,还有《公羊传》和《榖梁传》。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榖梁传》亦文字简朴,议论精深。二书文学价值虽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公羊传》,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学。
《左传》的艺术特色
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评价。
高超巧妙的叙事手法。
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巧妙穿插运用倒叙、预叙等手法。或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或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或用一个“初”字领起,进行插叙和补叙。
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且常写到智者预言和占卜、梦境、天象等神秘暗示。
戏剧性情节丰富生动,充满故事性。有些叙事记言出于臆测或虚构,成为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记述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开后代志怪小说之滥觞;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琐事细节。
广泛描写各种人物,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其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得到展现。
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各个年代,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表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还有一些人物仅表现出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其性格的某一方面往往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文字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国语》的文学成就
成书及体制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周语》侧重论政记言。《鲁语》主要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1《国语》以记言为主,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2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但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4由于国别史的特点,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成书过程
《战国策》 凡三十三卷,由汉刘向整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作者非一人,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书中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与人生观: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战国策》以其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纵横家思想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运用夸张虚构的手法,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人物。
3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4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 说辞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文辞瑰丽多姿,气势充沛。
2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生动贴切,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3运用大量即事编撰、比附现实的寓言故事和佚闻掌故,以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散文创作的楷模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a先秦叙事散文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b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c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d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左传》《国语》《战国策》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论语》以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其另一形态。《孟子》中的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对话体和寓言体
《墨子》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十论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虽未完全摆脱语录体,但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围绕同一论题加以论述,初步形成说理文体制。
《庄子》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文体形式别具一格,可为抒情性说理文。
独立成篇的专题散文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和《孟子》一书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在书中的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长于论辩,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诸如类比推理、二难推理等,具有极强的震慑力和说服力。
常用比喻,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其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气势浩然的文风
孟子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进行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主张在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以寓言为主,把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将看似散漫断续的寓言、段落融为一体。
《庄子》三言 《庄子》的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1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2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庄子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
形象恢诡的论辩
1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2较少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领悟。
3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富有诗意的语言
1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2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祥密的论证
犀利峭刻的议论
根植现实的寓言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
楚文化的美学特点
楚国的政治形势
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楚辞”的含义
本意是楚地的歌辞。这一词汇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诗经》以及楚国民歌、巫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故后世称之为“楚辞”。西汉末,刘向把屈原、宋玉和汉人的模拟之作,编成《楚辞》一书,“楚辞”又成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另外,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离骚》
《离骚》解题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其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关切楚国现实。
《离骚》的艺术成就:
忠君与爱国
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对理想执着追求,珍视有限的时间,充满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表现出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美政理想:1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2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3重视制度法令,修明法度。
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
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美人意象或喻君王,或自喻。屈原通过自拟弃妇,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形式和语言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诗人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形成了回旋复沓的特点。
创造出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吸收大量楚地方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九歌》《九章》及其他作品
《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
《九歌》 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共11篇。据闻一多观点,首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九章为娱神曲。《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以及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九歌》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表现出幽微绵缈的情致和缠绵哀婉的风格。
缠绵哀婉的风格
《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写情摹景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
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1歌、乐、舞三者合一,诗中有不少对舞乐的描述;
2《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具有一定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3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除了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并用景物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
《九章》 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橘颂》《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内容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其中《橘颂》全篇比兴,四言体,借咏物述志,以砥励自己的品质和情操。《抽思》是屈原在汉北所作,其余各篇皆是流放江南时所作,抒写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哀郢》记述了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其中多有身世之感;后半段情绪转为激烈,声调慷慨,尽情倾诉自己的悲愤。《涉江》突出抒写了自己义行高洁,而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悲哀,并表达了终不变心从俗的决心。诗中以奇异的服饰象征品格的清高脱俗,文气从容淡雅,舒畅跌宕。此外,《怀沙》、《惜往日》流露死志,大约作于赴渊前不久,也很感人。总之,《九章》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情感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天问》和招魂
《天问》 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在一连串的问号后面,诗中表现出屈原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使得节奏明快而强烈,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全诗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招魂》 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根据其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之辞藻缤纷富丽,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影响
宋玉等楚辞作家
宋玉作品:收入《楚辞》的《九辩》,收入《昭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九辩》是其代表作,主要抒发了诗人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九辩》显然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之风格特征。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并在文辞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它们是由楚辞而至汉大赋的一个过渡阶段。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一 屈原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
二 屈赋的艺术成就“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感情的热烈奔放,想象奇幻,积极追求理想,凸显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3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创作手法。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秦汉文学
绪论
秦及西汉散文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两汉乐府诗
东汉辞赋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文人诗
中国文化奠基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