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思维导图,包括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两汉辞赋和两汉诗歌等内容。
编辑于2022-05-02 17:00:48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校理、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刘向、刘歆父子
献纳辞赋的风气
推荐和考试结合录用人才;招致文士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游学游宦的兴盛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司马相如、司马迁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作品中贯穿着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批判秦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高屋建瓴的反思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独立——依附——再独立
从浪漫到现实
对现实予以充分肯定;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东汉文学的浪漫气息远逊西汉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史记》《吴越春秋》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东汉中期起,大赋呈现衰微趋势,抒情小斌代之
经学典故、章句与文学创作
经学著述的文学性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赞颂讽喻
楚辞重在咏物抒情,多抑郁之情
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
《吴越春秋》是历史小说的滥觞
四言诗的衰落
五、七言诗的孕育
五言诗: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
七言句:镜铭、识字课本等载体中
辞赋掺杂七言句
汉代文学的分期
高祖至景帝:初创期
武帝至宣帝:全盛期,新体赋成熟
元帝至东汉和帝:中兴期,扬雄、班固
安帝至灵帝:转衰期,赵壹、蔡邕、祢衡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成书过程
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预示了诸子百家思想从分到合,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体例
十二纪,每纪5篇(60篇):按照一年十二个月顺序排列,是时间的纵向流程
八览,每览8篇(64篇):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是空间的横向划分,来自地理范畴
六论,每论6篇(36篇):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一篇序文
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平实畅达的文风
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
丰富多彩的寓言
提出论点,引述几个寓言进行论证
李斯的散文
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
行文辩丽可观,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泰山刻石》其词庄严,其体精深硕大
《东观刻石》《碣石刻石》:颖锐,收敛,变化多端,短小精悍
《琅邪台刻石》铺张扬厉,囊括并吞之气,震荡文字中间
《会稽刻石》:考验事实,称颂秦政,清峻为体
气魄雄伟,文字典雅,浑朴为体,各具特色
贾谊的政论文
从陆贾到贾谊
陆贾《新语》
内容: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兴衰成败之理
特色:文体上有诗的属性;除四言有三、五言;韵语议论;排比、对照、句型变换
贾谊
专题政论文
具体问题的疏牍文
杂论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秦朝兴盛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不堪一击相对照
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愿望和三主而亡历史相对照
陈胜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
气势来源
以数量取胜
以感情相驱动
晁错
《论贵粟疏》:善于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文风简洁明快;略乏文采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成书:由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多用历史、神话、传说说明事理。博奥深宏,无所不包
艺术特色
辞赋写法,以描写和叙述论说事理
排比多样,灵活多变,铺张扬厉
有明显道家倾向,带鲜明浪漫色彩
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和逻辑严密、雍容儒雅,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环环相扣,联类引证
刘向:经学家、目录学家
奏疏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以正论开篇,继以反证,总结提出观点,最后会合时事证之
作品《新序》10卷《说苑》20卷:寓含劝诫训教
《列女传》是一部叙事散文集,讽谏后宫,推崇贤妻良母,褒扬贞顺节义,欣赏智慧辨通,贯穿丑女兴邦,美女亡国理念
《列仙传》是一部仙话集,收录从传说的神农、黄帝到西汉后期的仙话,共70则。主角多是平民百姓,早期仙人多为自己修炼,后期往往借助外力
常见类型:举体飞升的天仙、长生不死的地仙、虽死未亡的尸解仙
《晏子春秋》专题性叙事散文集
孔鲋:《孔丛子》,叙述孔氏家族事迹,从孔子到孔鲋九代
剖白个人思想心迹的书信体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乘《谏吴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
贾谊与汉初骚体赋
汉赋: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吊屈原赋》
同情尊敬之外,兼寓愤恨痛责之心,主张明哲保身,情真意切,词请理哀
《服鸟赋》
宣扬顺天委命、齐万物、同生死、等荣辱的老庄哲学。体制上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大赋与骚体赋的相辅相成
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
《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不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招隐士》和《长门赋》
《招隐士》有《九歌》影像,以雄奇出之。劝说结束隐士,回来人间社会
《长门赋》情辞恳切,语短意长,将哀怨心情写得深细入微
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
梁孝王筑有梁园,因其名望既高,又着意延揽士人,当时才俊除枚乘、庄忌、邹阳自吴王处转投其门下外,公孙诡、羊胜等人也均聚梁园,形成“彬彬之盛”,而梁园的良好氛围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这些人的文学才能,梁园文学群体盛极一时
枚乘独步:代表作品《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七发》
《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
主题:赋中体现的逸豫亡身而明理救命的道理,强调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艺术特色
借鉴先秦文学
逐步盘升手法
移步换形和夸张手法
文学地位
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问答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七体”作品陆续出现:自枚乘《七发》问世之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作家作品数量众多,所以萧统《文选》和刘勰《文心雕龙 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武帝爱好文学、亲近文人
《子虚赋》
虚构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设为问答,结撰成篇。旨在说明齐国不但在重精神、尚道义上高过楚国,物质上也非楚国可比
《上林赋》
内容:
帝国形象的塑造
一统观念的弘扬
时代精神的体现
艺术成就
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三言排比描写天子狩猎)
扬雄四赋
四赋创作:前期(44岁前)《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后四赋称“四大赋”
四大赋
冷静沉着
致力于历史、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挖掘
体现民本思想,反对扰民、虐民
艺术
《子虚赋》《上林赋》
热情洋溢
醉心于宫室、苑囿、禽兽、珍奇等自然景观描绘
《甘泉赋》艺术成就
景物描写的主体趋靠和多维铺陈
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三维六合
骚体功能的扩展:表现盛世和一辈子声威
后期:关注自身、反思人生、暴露批判现实《解嘲》《太玄赋》《逐贫赋》《酒赋》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东方朔《答客难》:抒发怀才不遇,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设辞;《非有先生论》:发愤述志
枚皋:才思敏捷
王褒:宣帝最突出赋家,代表作《洞箫赋》,铺陈手法
制造洞箫的原材料生存环境,突显竹生态环境严峻
箫声功能惩恶扬善、移风易俗,产生特殊审美感受
乐器赋以悲为美的风尚
乐器赋:傅毅《琴赋》马融《长笛赋》蔡邕《弹琴赋》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成书
家乡气势雄浑,又有文化底蕴
家学渊源:其父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
转益多师:孔安国-古文、董仲舒-《春秋》、
博览群书:翻阅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
漫游交往
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融入怨刺成分,磊落多感慨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十二本纪:纲领,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三千年兴衰沿革)
十表:排列帝王诸侯国间大事
八书: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专门论述
三十世家:主要贵族之家的历史(二十八宿拱北辰,三十辐共一毂)
七十列传: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群星)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显示高超技巧
以时间为序,又兼顾传记间联系(有分传、合传)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详略得当,起因详写,结果略写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条理清晰,游刃有余
《史记》的人物刻画
闾巷人物入传
人物个性鲜明突出
共性展现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韩信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伍子胥
士为知己者死
富贵还乡的共同理想追求
复杂人格多维透视:项羽
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传记中显示:刘邦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形成雄深雅健风格
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浓郁的悲剧气氛
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
相信旧制度的合理性
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
富有传奇色彩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融合
人文精神的弘扬
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为后代楷模
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
《咏史》叙事为主,用词质朴
《竹扇赋》一首完整七言诗
最早创作五、七言,以史家笔法书写
继承乐府诗朴素质实;叙事为主
张衡
《同声歌》借鉴民歌,措辞奇妙,兴寄高远
《四愁诗》骚体改造的七言诗,政治寄托
继承乐府诗缛丽华美;;长于抒情
秦嘉
《赠妇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抒写秦嘉与徐淑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郦炎《见志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遭受的不平之气
赵壹《疾邪诗》:对唱出现,各申己志,对比鲜明的批判
蔡邕《翠鸟诗》:乱世文人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
《古诗十九首》
游子之歌
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无法消愁的思乡情结
充满天涯沦落的凄楚,引来同情怜悯
思乡焦点在妻子,乡情与男女恋情融会
思妇之词
珍视婚姻,爱恋极深
日感衰老,自我宽慰
人生哲理
永恒与有限的关系:外物永恒反衬人生有限
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婚恋迟暮,青春易逝
忧郁与欢乐的关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来去亲疏的关系:时间之流带来角色转换
独特感受
敏锐的节序感
微妙的空间感
深切的世态炎凉
艺术成就
抒情诗典范,长于抒情,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起兴发端
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语言明白晓畅。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深衷浅貌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
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浓郁的悲剧色彩:苏武、李陵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笔法精密,平铺真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
对来龙去脉清晰叙述,有起始性质事件特别强调
特殊材料的安排一以贯之
《吴越春秋》东汉历史散文,赵晔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特点,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故事荒幻离奇,有浓郁浪漫色彩
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和外貌描写
《越绝书》独立成篇,除历史故事外,有地理、占气等,内容驳杂
曲折的故事情节;重剑轻死,信巫淫祀;强烈的复仇意识;崇尚勇武的侠义精神
《新论》《论衡》和《潜夫论》
桓谭《新论》内容广博,涉及当时热点。用对比方式论述国家兴亡、政治得失;实证和比喻揭露方士巫术,指出成仙荒诞
王充《论衡》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伪标准。全书85篇,宗旨疾虚妄,对圣贤之言多有辩驳,指出夸大失实之处。准确精练,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不重雕琢
王符《潜夫论》指斥丑恶现象及不合理制度,切中实弊。批判靡丽浮华文风,温雅弘博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京都赋:京都赋滥觞于扬雄《蜀都赋》,仅限地方大邑,无深刻蕴涵。东汉初杜笃《论都赋》描绘西京险要地势,说明应定都长安原因。后有傅毅、班固《两都赋》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经张衡,至西晋,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潮流。
《两都赋》(《西都赋》、《东都赋》)
打破“劝百讽一”结构模式
详略有致,别具匠心:表现倡法度、反奢侈;空间方位铺陈别具匠心,回环往复
题旨复杂;
《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理性精神和社会内容完美结合
叹为观止的民俗事象
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题旨集中,突出东京和西都俭与奢的差异
避免过多重复,有侧重面
从外到内,再由内到外一次推移
相同
理性态度描写京都,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离和矛盾
采用主客问答
主方代表对历史的超越,客方因循守旧
主方处于中心,代表主流,客方处于边缘与主流相悖
主方象征尊重客观事实,客方信耳而遗目,陷入虚妄
抑客扬主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擅长描写神异怪诞之物,尚奇尚怪的审美风尚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刘歆《遂初赋》为汉纪实性述行赋开山之作,借古讽今,关注社会治乱
班彪《北征赋》乱世叹兴亡,围绕着国家兴亡,行程由近及远,追溯历史则由远及近,周秦汉,时空顺序交错,呈逆向对应
班昭《东征赋》沟通古今,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
蔡邕《述行赋》衰世叹治乱,围绕君臣关系展开,外戚、宦官把持政权,怀有深重忧患意识
张衡《归田赋》抒发真感受、真情怀、真渴望、真志向,体现一个耿介士大夫身心俱疲、失望后的真实想法和真切心愿;语言清新晓畅、挥洒自如,与内容意脉相通、和谐一体,骈偶成分恰到好处,无板滞雕饰之感
赵壹《刺世疾邪赋》针对汉末昏暗邪恶的社会现实;批判现实尖锐深刻,针针见血。语言简练质朴,刚劲有力;形式短小灵活,因意命笔,意尽而止;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慷慨陈词,全无掩饰
祢衡《鹦鹉赋》咏物即咏人,因物入情,物我合一。隐隐透出寄人篱下、身不由己、任人摆布却只能听天由命的惨凄心境。心理描写细腻委婉,苦情哀绝,拟人手法人鸟一境。句式工整,言辞华美,比喻和烘托出色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
西汉
西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哀帝前是朝廷常设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乐府令,隶属少府。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武帝时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太乐,主管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哀帝下诏罢乐府官,所留归太乐令统辖
东汉
太予乐署
黄门鼓吹,搜集演唱乐府诗
《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编,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到一起,共分12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丰富多彩的人生画面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苦乐不均、贫富悬殊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上邪》《孔雀东南飞》
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对阵亡将士的哀悼
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
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
借神灵获得长生
沟通天人的理想
人神同游,彼此亲近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别具慧眼,捕捉新意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尚奇
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叙事详略得当
详于叙事略于抒情
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略写首尾始末
详写服饰仪仗略写容貌形体
寓言诗的创作:以寓言形式叙事
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
植物与人对话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由四言向杂言和五言过渡
楚声流行,催生三言和七言
北狄西域涌入中土
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
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
浪漫的巨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