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盛唐的诗人群体、李白、杜甫等。
编辑于2022-11-13 07:03:41 山东省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隋代文学【选】
北齐、北周旧臣
北齐、北周旧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北朝诗风代表。
卢思道《从军行》:采用思妇,征夫结构,反映边塞生活。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色
杨素《出塞》:流动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慷慨呜咽。
薛道衡:闺怨诗《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清辞丽句、委婉细腻)
梁、陈入隋的文士
整体风格:隋初文学,南北诗风并存,到隋炀帝,诗风朝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
隋炀帝:清丽明快“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梁、陈入隋的文人:江总、许善心、虞世基、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李谔《上隋高帝革文华书》:反对骈偶的文华藻饰,提倡复古
“初唐四杰
贞观诗坛与上官体
贞观诗坛
人物:唐贞观年间,以唐太宗李世民为诗坛盟主,在他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包括虞世南、上官仪。
风格:受南朝诗风影响,重声律辞采;表现技巧上,由刚健质朴趋向贵族化和宫廷化
上官体【名】
人物:指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及其效仿者的诗体。(提出“六对”“八对”)
风格:多应制奉和之作,属对工切,写景清丽婉转,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声律辞采之美,多为五言。
王绩与初唐四杰
王绩《野望》
五言律诗,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真切朴素。
初唐四杰【名】
人物: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风格:长于律诗,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歌出现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思索人生哲理,描写场景题材开始走向市井。
特色:王、杨擅长五言律诗透出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卢、骆擅长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
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
杜审言与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名】
特殊人物:其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人物:指李峤[qiáo]、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人律诗以五律居多。
杜审言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其最有名的五律诗
艺术特点: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外,体现出丰满圆融之美。
李峤重技巧而乏情思,藻丽有余而雄浑不足,大都合律,讲究修辞技巧
宋之问、沈佺期
成就: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quán]期最后完成的。
宋之问:《度大庾岭》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则不到文饰痕迹,对仗工整;《渡汉江》声情并茂、意在言外。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是初唐七律的样板,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涵深厚。
意义: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广的声律法则
陈子昂与张若虚
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特征及对唐诗变革的影响:
①复归风雅:追求风骨、比兴。主要体现在38首《感遇》诗,继承阮籍《咏怀》,寄托遥深。
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诗中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具有唐诗风骨,《登幽州台歌》
复归风雅要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结合,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张若虚和唐诗兴象
吴中四士【名】:是初、盛唐之交的四位诗人。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触景生情,以落花起兴;由对自然的周而复始与青春年华的转瞬即逝的领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等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张九龄
以清雅冲淡的诗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为静逸明秀之美的先导
五言排律:应制应酬为主,沿袭初唐台阁诗人和张说作风,绮丽有余而情韵不足。
《感遇》组诗:运用比兴手法,托比禽鸟,寄兴草木,环譬托喻而情致深婉
咏怀与山水结合,含清拔于秀丽,寓风骨于物色,带有纪游性质;具有“清澹”风格
王维
有“诗佛”之称。
代表作【选】
①早年积极进取——《少年行》
②后期隐逸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辛夷坞》
③归于禅心佛性—《山居即事》
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简】
①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意境,多描写空山的宁静
②有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善于通过捕捉自然景物来创造一种“无我”意境
③受禅宗影响,诗中常有佛心禅趣,表现出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
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论】
(1)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举例:《山居秋瞑》)
(2)王维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举例:《辛夷坞》)
孟浩然
代表作
①济时用世愿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孤高狷洁,不折腰曲从——《夏日南亭怀辛大》
②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过故人庄》
山水诗的风格特点【简】
①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举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③尽管孟浩然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举例:《过故人庄》)
储光羲
表达返璞归真、养性怡情,格调高逸,趣远情深
刘眘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思友之情寄寓遥望之中,澄淡清远
张子容
清逸淡雅
常建
孤高幽僻的隐逸风调,灵慧秀雅,空明寂静
王昌龄、崔颢等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翰与王昌龄
王翰
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连珠丽辞中蕴含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分健。
代表作:《凉州词二首》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
代表作
《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有“七绝圣手”之称,偶尔有些女性的作品如宫怨诗《长信秋词五首》
风格特征【简】
①多为七言绝句。豪爽俊丽、绪密思清。
②讲究立意构思,多写军旅生活之苦,诗风苍凉悲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③清逸明丽,清刚爽朗
格调高昂开朗,清刚苍凉,雄浑跌宕,爽丽自然
崔颢、李颀、祖咏
崔颢hào,代表作:《黄鹤楼》,严羽称之为“唐人七律之首”(古今七律第一是杜甫的《登高》);亦古亦律、大巧若拙;清拔隐秀,寄情高远;乐府歌行将豪宕顿挫之气寄寓于明丽俊逸的叙事,清劲爽丽
李颀qí ,雄浑刚健中带有玄幽之气 代表作:《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第一位以诗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诗人
祖咏,代表作:《望蓟门》调高语壮,气格雄健
高适、岑参等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边塞诗人【名】
①以盛唐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
②多写边塞诗。诗写边塞风光及边塞生活,诗风多慷慨悲壮。
高适
盛唐诗人中,唯一高官封侯的人,渤海县侯。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的典范之作是《燕歌行》,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诗歌特点
①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直抒胸臆,风骨凛然,慷慨悲壮。
②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
绝句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岑参
最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
诗歌内容【简】
①歌颂将士的战争生活,表现唐军的威武气势;
②记述汉与少数民族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的情景;
③描绘西北边地奇异的自然景色和边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④写将士的乡思边愁。
边塞诗好奇的特点【简】
①写奇伟壮丽的边塞风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②有的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声调激越,调奇。
③语奇意新。
“高岑”【名】
盛唐诗人高适、岑参齐名,世称“高岑”。高适、岑参的诗歌多写边塞生活,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之涣与陶翰【选】
王之涣
仅存两首,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景色壮阔,沉雄浑厚《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
陶翰
五言诗为主,有边塞诗,多古意苍劲。如:《古塞下曲》
李白
李白及其 各体诗作
李白其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
一生五个阶段:
①蜀中时期,是李白读书习剑、学道漫游的时期
②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和首入长安时期
③长安时期,是李白生活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
④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
⑤安史之乱时期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1.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
2. 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
①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对现实生活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如:《丁都护歌》
②用古题写己怀,偏重于抒情。如《蜀道难》《将进酒》
李白的歌行【简】
1.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
2.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激情喷涌,气势奔放,慷慨激昂,豪迈飘逸,气势凌厉而悲中见豪。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3.语奇意新。
李白的绝句
艺术特色【简】
1.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充满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蕴涵深长。如《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五言绝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
2.七绝中,以山水诗和送别诗最多最出色,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之美,兴到神会,一挥而就,自然天成。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具有乐府民歌风格。
李白诗歌的 艺术个性
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个性:
①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描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②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③李白诗中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向。
④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多用“白”色)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时代骄子,“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影响:其独特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杜甫其人
简介
字子美,其人有“诗圣”之称,其诗有“诗史”之称。与李白合称为“李杜”。
“诗史”【名】
①“诗史”指杜甫所写的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诗歌。
②以时事入诗,带有写实性质。以叙事手法写时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③借记事以抒情,充满爱国忧民精神。
杜诗的诗史性质【简】
【名】
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直面社会现实。
继承《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发展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1.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的美誉。
2.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3.还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杜诗的写实手法【简】
1.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
2.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3.融入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
杜甫的律诗【简、论】
1、五律七律兼擅
杜甫对的律不但韵律精细,且诗境浑成而多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转为凄凉的,也有气象巍峨忽转为情景细致婉约,如《月夜》。
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登高》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2、以律诗写组诗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秋兴八首》。
3、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
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能律则律,当拗则拗,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
艺术成就
扩大律诗表现范围,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写时事
以七律诗写组诗最成功
纵横恣肆,极尽变化,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痕迹
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
句与字的锤炼,加大字与句的容量常用倒装、叠字,使句式富于变化
杜诗的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简、论】
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1.形成时间:主要成于杜甫晚年
2.主要内容: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指感情的悲壮深厚,顿挫指的是声调的抑扬起伏,如善用拗体,也指情感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的名词解释、高频】
3.其他风格: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平淡简易、含蓄委婉
《登高》
首联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尾联中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纵览全诗,作者的情感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更加突显了悲慨之情的深厚,完美诠释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二、杜诗的集大成:仁民爱物、忧国忧民;表现方式多样;转益多师
把文学从抒发个人情怀襟怀引向写民生疾苦,从理想引向现实。
①不薄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
②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
③功力深厚,自铸伟词。
①承前启后的作用:白居易、元稹的民生疾苦,韩愈、孟郊、李贺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苦吟一派对炼字的追求,李商隐的七律,宋代江西诗派。
②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士人崇仰。
大历诗坛
韦应物与刘长卿【选】
韦应物
1.因担任过苏州刺史,故后人亦称他为“韦苏州”
2.诗歌分期及艺术特色:
①早期:追求理想,昂扬开朗
②后期:闲淡简远,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多山水诗。效法陶渊明冲和平淡,气貌高古,清雅闲淡。但已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
刘长卿
1.擅长五言诗,自许为“五言长城”,诗意象省净,极富韵味
2.诗歌内容:
①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名的惆怅充斥胸臆
②时运不济的感伤惆怅,人生失意的凄凉融入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
山水景物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意境幽远,透露衰飒索寞之气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大历诗歌
“十才子”齐名【简、名】
1.人物: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hóng]、司空曙、苗发、崔峒[tóng]、耿湋[wéi]、夏侯审、李端。
2.原因:这十个人诗风和创作倾向相似,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且都活跃在大历初年
3.内容: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4.代表: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5.以谢眺为宗,追求清雅闲淡;讲究格律词藻,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表现冷落萧瑟气象,带有情思韵味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①两大诗人群体: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题赠送别);江南任职的地方官 :刘长卿、韦应物、李嘉佑、戴叙伦等,写山水风景
②诗歌意象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③使用描述意象,采用白描,以求意象创新,意象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苍苔等组成,刻画精巧细致。
顾况与李益
顾况【选】
1.强调诗歌反映人民疾苦、针砭时弊;
2.主要体裁古诗、乐府,将古诗与民歌结合;
3.格调通俗明快,通俗坦易;
4.顾况诗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和元白诗派,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
李益
1.其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最擅长边塞诗,壮烈慷慨中带伤感悲凉
2.诗风的两重性:
①有盛唐余韵,边塞诗表现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具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
②为中唐先声,具有感伤情调,带有大历时代的特点。
韩孟诗派与刘柳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名】
时期人物:中唐时期,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诗歌主张:该派诗人倡行“不平则鸣“的诗歌创作主张
“和平之音”和”愁思之声“
韩愈提倡审美上情绪宣泄,感激怨怼抓住文学抒情物质
笔补造化:韩愈重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
艺术特质:艺术上尚怪奇,重主观。
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物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韩愈
1.古文文体:杂文、赠序文、祭文、碑志、传记
2.诗歌的艺术特点【简】
①以文为诗。如《山石》汲取了游记散文的叙事手法,形成了诗歌的散文化。结构上,以秾丽色彩点染景物,清淡笔触抒发情怀,浓淡相间,自然请朗;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消融诗文界限;大发议论,直接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以议论入诗
②狠重奇险。韩愈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
③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④偶有富于神韵、清新自然的诗作,近似盛唐人的诗。
长篇古诗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如《归彭城》等;用世之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刚直,使作品怨愤郁躁、情激调变;表现手法上写赋的手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苦吟”【名】
中晚唐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语言的生新。
代表诗人有孟郊、李贺、贾岛、姚合。
孟郊
孟郊,“诗囚”,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苏轼称“郊寒岛瘦”。
诗歌创作的特点【简】
①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构思奇特。
②多表现凄凉寒苦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
③也有古朴平易的小诗,如《游子吟》。
卢仝多用怪奇、丑陋意象;含蓄蕴藉、情致宛然
马异以险怪称,语言劲峭,比喻奇巧
刘叉粗豪硬朗,劲气直达
李贺
李贺“诗鬼”
长吉体:
李贺诗的风格,常描写鬼魂,主观色彩强,喜用生新拗折字眼,造语奇丽,带有神秘感。
艺术特色【简】
①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
②写鬼怪,写死亡,写游仙,写梦幻,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苦闷;
③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
④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禹锡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被称为“诗豪”,简洁明快,风情俊爽,哲人睿智和诗人真情渗透,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诗歌分类
①政治讽刺诗:《戏增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
②咏史诗:刘诗中思想最深刻、艺术最精湛的部分,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具有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
③民歌体诗:富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清新质朴,真率自然。《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柳宗元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忧中有乐,乐中有忧”“忧之深”为柳诗奥秘
诗歌分类
①抒写贬谪的抑郁悲伤、思乡之情,忧愤深广,风格清冷峭拔。长于哀怨,得屈骚之余意。
②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困扰。《渔翁》
诗歌特点
独特的心性气质:忧乐交替,以忧为主
自觉的美学追求:提出“奥”“节”“清”“幽”“洁”,清冷峭拔
淡泊纡徐:接近自然、不事藻绘,清新淡雅
比较
刘
昂扬
外扩
气雄
风情朗丽
柳
沉重
内敛
骨峭
淡泊简古
唐五代词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人士的中兴愿望
复兴儒学的思潮和政治改革
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提出“文以明道”主张
韩愈主张重新建立儒家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用“道”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
柳宗元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体现经以致用;以文明道
永贞革新:永贞元年,以王叔文为首,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为中坚的一批进步士人,发起了一场旨在打击宦官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贞元弊政,廓然一清。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他们将文体文风改革作为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起因
背景: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
兴起原因: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的触发;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
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所写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古文运动【名】
指中唐时期出现的一场由骈体文向散体文转变的文体革新运动。
代表作家是韩愈、柳宗元。
主张文以明道。
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韩愈论文重视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是写好文章关键
杂文学: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纯文学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混美文与非美文为一的,我们称为杂文学
魏晋:文学独立成科
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即文章之学
齐梁:文、笔讨论,意在把“文学”从杂的境地纯化而来
唐:文章取代文笔(杂文学观念的复归,提高了古文地位)
韩柳大量使用“古文”“文章”之类词语,将经、史、子乃至碑、铭、杂说等有韵无韵之文包罗,理论上予以倡导,实践中赋予应用文体以文学的特质
理论主张及实践
韩愈:
①“文以明道”:《争臣论》,确定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②“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对“文以明道”补充,为“古文”发展奠定基础,使文体革新得以实现。
③“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答李翊书》,反对因袭、模拟、要求散文要写出新意。
④“文从字顺”(气盛言宜):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畅。
柳宗元
①文以明道;②反对浮绘雕琢;③更重视文学性和审美性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初唐散文 的缓慢发展
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书信和抒情小文:李白和王维将诗人的激情和意绪注入文中,使文既具有诗的特点,也不失文的配色,形成了盛唐时期特有的“诗人之文"
天宝中期,由骈而散
韩愈
散文成就【选】
①论说文: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等;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反流俗,反传统,夹杂强烈的感情倾向,如《师说》。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
②赠序文:言简意赅,形式多样,表达对现实社会各种感慨,借题发挥,委婉多姿,切中时弊。《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祭文
碑志和传记:借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议论、讽刺、记叙融为一体,表现强烈爱憎。碑志也是韩愈最多的一类文体。如《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
文体:主要有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其中山水游记是其散文精品
杂文
正话反说,借问答抒发自己被贬弃的一怀幽愤,如《答问》《起废答》等
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憎王孙文》
寓言: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三戒》《黔之驴》等
传记文与抒情文:《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山水游记: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上承《水经注》成就,又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意绪,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
《永州八记》【名】
①柳宗元在流放永州时写的一组山水游记。
②其中代表作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
③富有诗情画意,写景传神,借景物描写抒发怨愤之情。
散文的艺术风格【简】
①寓言散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例如《黔之驴》。
②山水游记善于选取深奥幽美的小景物,精心刻画,极具艺术之美。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移情于景,寄寓身世之感。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总体艺术风格沉郁凝练,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开拓
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真正的文学境地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讽刺小品文【名】:是晚唐时期出现的一种文体,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方矢,批判性强,情感炽烈,生气贯注。代表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代表
①皮日休:“上剥远非,下补近失”,发前人所未发或不敢发,如弹丸脱手,字字见血。《读司马法》、《鹿门隐书》
②陆龟蒙: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笠泽丛书》、《野庙碑》
③罗隐:好谐谑,遇感辄发,文多取寓言形式,要言不烦,一针见血,如《谗书》,《英雄之言》
晚唐骈文
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擅长骈体文,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三人排行皆十六)。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创作技巧和文风上,他们大都雕镂精工,用曲深僻,词采繁缛,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
李商隐:骈四俪六、重形式美,宛转流畅,典丽清峻。如《上河东公启》等。章、表、书、启类作品,“以磔裂为工,以纤妍为态”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中唐时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
张籍诗歌内容
①乐府诗:题材广泛,多为“俗人俗事”,见社会的缩影,如《野老歌》《牧童词》;擅长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如《乌夜啼》
②近体诗:虽多为抒怀和酬赠之作,也带有写实倾向,且不乏新颖之作,平易而意蕴深厚,如《秋思》
王建诗歌内容
①乐府诗:成就最高,题材广泛,爱憎强烈,如《田家行》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
②以俗语、民歌入诗的倾向,一些小诗写得通俗流利而脍炙人口,如《新嫁娘词》三首;
③用七绝诗体,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构思巧妙、清新可诵。
元稹
诗的分类【选】
新乐府诗:大胆地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每首一意,参差错落,稍多风致
讽喻诗:谈社会问题,讽刺时政,如《织妇词》《田家词》《上阳白发人》
叙事长诗:《连昌宫词》,通过连昌宫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朝政治乱因由。被评为“融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
艳情诗和悼亡诗: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多是自身经历追忆,如《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
酬唱诗:和白居易一起,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诗歌主张及讽谕诗【选】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诗分为四类【简】
①讽喻诗
反映现实深广和尖锐:《观刈麦》写田家不幸;《村居苦寒》发“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感慨;《宿紫阁山北村》笔锋直指宦官
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秦中吟》暴露官场腐败、权贵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新乐府》五十首
内容:涉及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方面,最有价值为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
成就
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小序即该篇主旨
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语言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
善于生活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缺憾
议论的尾巴画蛇添足
本无深感,凑足篇数,枯燥乏味,不而咀嚼
语言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不够精练含蓄
②感伤诗:成就最高,代表《长恨歌》、《琵琶行》
《长恨歌》
主题内容:李杨爱情故事结构全篇,受佛道故事影响,投射因与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深挚恋情、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抒情贯穿始终,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
《琵琶行》
主题内容:通过亲身见闻叙写琵琶女命运,关合到被贬的遭际
表现手法: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烘托人物感情,主要通过人物动作、神态展示性格、心理
艺术成就
抒情因素强化
语言明白晓畅又精纯确当
③闲适诗
热衷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俸禄挂在嘴边
游记写景:诗情画意弥漫其间,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题浔阳楼》;以审美眼光和清新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排遣忧愁,超然物外,逸韵谐奇趣
影响:浅切平易语言风格、淡泊悠闲意绪情调为人称道,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与后世文人心理吻合
④杂律诗:一些写山水风光和友情的作品,代表《暮江吟》
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提倡为民而作
元和体【简、名】
诗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两人的艳体诗,通称为“元和体”。
艺术特点:语言浅白,格调轻快。
影响:元和体诗突破了诗的传统,体现出世俗化特征。
元白诗派【名】
诗歌流派:中唐诗人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派别,两人同年及第,授相同官职。
诗歌内容:常以新乐府为题,诗歌尚时、尚俗、平实。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代传奇及其嬗变
唐传奇【名】:唐人用文言写作的情节曲折的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发展过程
初、盛唐:发轫期,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的过渡。如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
中唐:兴盛期
原因
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
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
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相关联
作品:题材多取自生活现实,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以爱情小说最突出
兴盛标志:陈玄祐《离魂记》小说用浪漫手法,幻设奇妙情节,赞扬婚姻自主,谴责背信负约,对自由爱情的主题作了突出的渲染描绘
沈既济《任氏传》使异类人性化、人情化
李朝威《柳毅传》写人神相恋故事而“风华悲壮”。通过形神兼具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波澜起伏的情节描写,将灵怪、侠义、爱情三者成功结合,展现出奇异浪漫的色彩和清新俊逸的风神
爱情题材
白行简《李娃传》,精华在前半部分李娃形象的塑造上,过人的清醒、明智、坚强和练达,构成其性格中最有特色的闪光点
元稹《莺莺传》由喜到悲,凄婉动人,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樊篱、争取爱情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
蒋防《霍小玉传》中唐传奇压卷之作。不止是一个多情女子的香消玉殒,不只是李益之流的卑鄙无耻,而且是整个等级制度的丑恶和封神礼教的残酷
《枕中记》【名】
①唐代传奇小说繁盛期的作品。
②作者是沈既济。
③鄙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认为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
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借梦境凝缩唐代士子的情场欲望,又借梦境的破灭说明功名宝贵的虚幻,由此对汲取于名利富贵的士子予以讽刺,对官场的黑暗予以揭露
历史题材
陈鸿《长恨歌传》将重心放在李杨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上,不时以抒情性笔墨,来勾勒场景,渲染气氛,简当而富有神韵
晚唐:由盛转衰
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或搜奇猎异,或言神志怪
杜光庭《虬髯客传》通过人物对话、行动和精彩的细节描写,刻画性格
艺术成就【简、论】
人物描写
①通过语言和行动的具体描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运用肖像描写和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③用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语言运用:文言文为主,兼用口语,大量插入诗歌。
情节安排: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意义
唐传奇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意识写作小说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日渐成熟。从此小说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唐传奇就是唐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因为有曲折的情节,所以称之为“传奇”。它的崛起和兴盛,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也是小说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正式开端。现多存于《太平广记》。【选】
表现艺术
以愉悦性情为旨归,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跌动,借以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对传说见闻除艺术加工外,还在其基础上进行杜撰,亦即有闻加工,无闻虚构,有意为之之奇、大加渲染发挥之后奇
艺术构思: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使有限的文字生出无限的波澜,以曲折委婉的情节引人入胜
善于以精湛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工于白描式的肖像描写,飞笔传神
语言、辞采: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唐代的俗讲与变文
俗讲【名】
①俗讲,又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宣扬佛教教义。
②以经文为纲,将经文敷演为散文与诗句。
③说唱配合。
变文【名】
①变文是唐代民间说唱艺术的文学作品。
②内容为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
③散韵结合。
特点
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
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习用的过阶语作揭示
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
题材
宗教性变文;讲史性变文;民间传说题材变文;当地当时重大事件与人物
艺术结构:变文大多能注意故事的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注意情节波澜起伏,留下悬念,吸引听众
李商隐
政治诗
生平:字义山,号“玉溪生”,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诗歌分类
1、政治诗:直诉愤慨、悲壮沉郁,表现出对政治的肯定或批判。精深婉丽的词藻中含有丰富的爱憎,多凄苦之词,充满浓郁感伤气息。如《有感二首》、《重有感》的写作背景是甘露事变。
2、无题诗:最广为传颂,诗以“无题”为名,是李商隐的创造之举。
内容上有寄托说和爱情说;
抒写交织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心理,隐约和诗人的不幸身世存在联系。艺术上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无题诗的朦胧美【简】
内容: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形式:表达上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
艺术特色【简】
诗体:成就最高的是近体,尤其是七律、七绝;
情绪: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精美景物表现其心情,流露出要眇蕴藉之情
用典:反用典故,正反对照,扩展了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
唯美: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致力于对唯美的追求,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词化:诗歌的词化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朦胧唯美等,这样便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无题诗的审美特征及其表现【简】
①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②感情怅惘哀伤,形象迷离隐晦;
③意旨含蓄朦胧,主题多义;
④托意空灵,兴寄深微。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词的起源
燕乐:中原音乐吸收了胡乐成分;胡乐也吸收汉乐成分,融合渗透,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各种因素,有歌有舞,有新有旧,兼收并蓄,包罗万象,配合燕乐演唱的词产生
以教坊为代表的俗乐机构,以及以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在众多曲调的创制、形成过程中,大量转变词调
具体格律和修辞的形成,与酒令有关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属于诗的一种,当时一般称“曲”、“曲子”或“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等,词来源于民间。
曲子词【名】
敦煌曲子词【名】
①敦煌曲子词,20世纪初在敦煌被发现,从而证明词起源于民间。
②多写男女之情,又取材广泛
③敦煌曲子词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和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
文人词:产生的时代大约是中唐,以李白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张志和《渔父》五首为民间流行曲调;韦应物和戴叙伦《调笑令》反映边塞景象;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
温庭筠及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名】
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文人词派,得名赵崇祚的《花间集》。其词多用华丽文字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美貌、服饰、离愁别恨。整体风格婉丽绮靡,对后世影响深远。
《花间集》
作者赵崇祚,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风格婉丽绮靡。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础。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气味
温庭筠
本名岐,字飞卿,人称“温八叉”,晚唐词坛第一大词人,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吸收了自李贺以来中晚唐绮艳诗歌的艺术经验与词语意象,适歌应俗,成为花间派鼻祖。
词的特点
①善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和闺阁情思,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
②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着力细部描绘,善用暗示、意象跳跃,造成含蓄的效果。
③可以视作是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
④风格以浓艳香软为主,也有清丽疏淡之风。
韦庄
简介
①与温庭筠并称为“温韦”,同属花间词派,婉媚、柔丽、轻艳。
②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提高,多酣畅之作,以疏朗显直、疏淡为美,清丽疏放。
③是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的词人,将文人词引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路线上。
“温韦”【名】
①花间词人:温庭筠和韦庄。
②温庭筠词风秾丽密隐,远绍齐梁,近师李贺,客观描绘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唤起深美联想,意象迭出,包含多层意蕴,绵密、雕饰
③韦庄词以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直抒胸臆,多叙述交代,疏朗、自然,明白流丽,深婉低回之致,情深语秀
李煜及南唐词人
南唐词概述
五代词可以《花间集》出现分界。
前期:西蜀词艳丽绮靡
后期:南唐初期之词,亦同西蜀,反映宫廷豪贵享乐生活。后期国运衰落,词风陡变,多哀怨凄怆之感,以李煜为代表,词多反映国破家亡之感。
冯延巳:词数居五代之首,重触景生情,词风雅丽,深婉蕴藉,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表现人物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启示与联想。《谒金门》
李璟:词风凄美哀怨,蕴含忧患意识《浣溪沙》
李煜
前期:写宫廷生活,词作华丽,感情纯真;《玉楼春》
后期:侧重内心感情的表白,亡国之痛,血泪至情,《乌夜啼》《虞美人》
用血泪写亡国破家的不幸
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境界开阔,深厚缠绵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杜牧
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世称“小李杜”
“二十八字史论”: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史论笔法,追忆昔日辉煌,抒发末世哀伤。从时代变迁中参悟人生哲理,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之中,立意高绝,不落窠臼[kē jiù]。
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包括:抒发政治感慨、表现政治见识、立意高绝、议论不落窠臼、采用七绝形式。
许浑【选】
诗作以五律、七律为主,怀古诗最为出色,善于写水,有“许浑千首湿”之说。代表作《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
贾岛与姚合
贾岛【选】
1.苦吟诗人,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字:浪仙)
2.善写五律,造清奇幽微之景,但有句无篇。
姚合
武功体【名】
①指姚合诗歌。
②代表作是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③代表作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
姚合和贾岛的区别
①诗歌题材上,与贾岛接近,而对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得更多。
②在风格上,因姚合仕途较为顺利,诗风相对显得清稳闲适。
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皮日休
继承元、白新乐府写实批判精神的晚唐诗人,写实手法、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代表作《正乐府十篇》《汴河怀古二首》。
陆龟蒙
别号,江湖散人。多描写自然风光与隐逸情调,五七言绝句,淡泊情思、淡泊境界,形成江湖隐逸诗风。如《晚渡》《太湖叟》
司空图
消极避世思想,冷清淡寂。
比较
陶:淡泊近自然,反映平和旷达
韦:淡泊近清丽,怡悦自得
柳:淡泊寓忧怨,淡化忧怨,传达冷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