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的开端
初中历史知识梳理-中国历史的开端,中国历史的开端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详细的总结了他们的背景,国家制度,改革。
编辑于2022-05-04 15:23:52中国历史的开端
旧石器时代
代表人类
元谋人,1965年发现,距今170万年,云南元谋县(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能使用天然火)
蓝田人,1963-1964年,距今约80万年,陕西,(能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1929年,距今70万-20万年,北京,(能使用天然火,能够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1933年发现,约3万年,北京周口,已经掌握磨光,钻孔技术,(能钻木取火)
新时期时代(打磨结合)
代表文化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约7000至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约7000至5000年前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干栏式建筑,黑陶,并且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约7000至5000年前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约5000年的新时期晚期,代表黑陶“蛋壳陶”
北方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都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半坡氏族:黄河流域,粟为种植作物,半地穴式房屋,彩陶(人面鱼纹盆)
夏、商、周的更替
夏朝:禹建夏(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亡国君:夏桀,文化遗址:二里头遗址,都城(阳城【登封】)
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商,都城亳(后至殷),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都城镐京,“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灭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身死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建立是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嫡长子继承制,家天下的观念
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内服(王畿地区),外服(方国和部族)
分封制:目的(对西周境内王畿地区以外的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以巩固统治)、对象:异性功臣、先王贵族、同姓后族,诸侯的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正派赋役;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区域,促进对边远地区的开发。3、国家政权机构趋于严密,维持了西周政权的长期稳定。4、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的整合与交流,有利于后世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弊端:诸侯独立性大,随着诸侯的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特点: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与国的统一
影响:1、对当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有利于形成亲情观,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礼乐制度
目的:巩固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实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瓦解:春秋战国,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影响:维护了西周的政治的稳定,促进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西周的经济
农业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经济基础
内容: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瓦解: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早期农业的生产状况
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生产工具:1、青铜农具(少量使用)2、石器和lai耜(大量使用)3、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治虫灭害)4、农作物种类:粟、稻、稷、麦、桑、麻、黍。
手工业
青铜铸造业: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是繁盛时代,(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
制瓷业;商朝已出现原始瓷器
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已有织机,西周可以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和交通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商周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夏、商、西周的科技文化
文字:甲骨文(一种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字)【象形文字】、金文(商代中晚期)
天文和历法:天文:夏朝保留我国最早有关日食、月食的记录,历法《夏小正》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科学: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周易》首先提出“地理”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社会、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五霸:两者说法;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公元前17世纪,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晋、楚,楚庄王奠定五霸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变法: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确立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思想文化:文化繁荣,百家争鸣,法家成为改革思想武器
管仲改革(目的富国强兵)行政: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军事:寓兵于农“作内政而寓军令”,经济:“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外交:尊王攘夷
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着七雄争霸的格局开始形成,七雄:齐、楚、秦、赵、魏、韩、燕
三次大战:公元前353年,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减灶记),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李悝(魏)变法,吴起(楚)变法,商鞅变法(秦)
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孝公任用商鞅,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主要内容: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
政治上: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
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
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弟兄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
结果: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性质: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作用:积极作用: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旧的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消极作用: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加剧了秦朝的暴政,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
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水利灌溉:郑国渠、芍坡、邗沟,战国时代蜀郡李冰:都江堰
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工商业
工商食官制度废除
纺织技术迅速提高,
战国时期漆器开始出现夹纻胎
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的大量流通,形成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
春秋时期著名大商人:弦高、子贡、范蠡,战国时期:白圭、吕不韦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型封建地主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
主要流派:
儒家:孔子《春秋》,是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主张礼治,反对礼治2、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3、主张克己复礼4、天下归仁、5、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善论”,提出“春秋无义战”
荀子《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主张“性恶论”
道家
老子《道德经》,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辩证思想,倡导“无为而治”
庄子《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家
墨子《墨子》,战国初期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尚贤”主张“节俭”
法家
韩非《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提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主张变法革新
李斯《谏逐客书》,主张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主张人主独尊,法自君出,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厉行思想文化专制,主张重刑,强调深督轻罪
《诗经》,春秋时期,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战国的诗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以四言诗为主,
楚辞《离骚》,《天问》是屈原代表作品,浪漫主义风格新诗歌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