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晋陶渊明独爱菊。
③[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⑤〔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
“李唐”。
开篇写了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下文 我独爱菊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莲花的喜爱,像陶渊明以后 很少有听闻,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 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 应当人很多了。
“菊”和“莲”都是不随世俗,洁身自好。面对世俗,陶渊明的“菊”是远离,避世,去寻那一片净土。“莲”则是在世俗中坚守,保持高洁的品行。如果说陶渊明为了不同流合污,选择避世来独善其身,已属不易,能像“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在积极入世中,坚守自己高洁的品质,就更加难能可贵。最后一句的“宜”和“矣”表现的都是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⑮〔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我认为菊花 是花中的隐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 是花中的君子。
对三种花的介绍,彰显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莲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菊花:远离官场,避世
牡丹:追求荣华富贵。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⑧〔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
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
⑩〔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⑫〔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我只喜欢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条,但不显得妖艳,他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莲的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洁净,挺立。形态 竖直笔挺,香气 清淡,芬芳,不浓郁。身姿气质 端正清高。体现了作者对莲花的褒扬与喜爱之情。
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体现出的君子性质:
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
庄重质朴,谦逊
品行正直,表里如一
不攀附权势
美名传播
美好的姿态气质
端正清高,不可亵渎。
结尾顺序的变化 巧妙地表现了作者 既要赞颂莲之结,更要讽刺世事之浊。
作者写《爱莲说》不仅仅是赞美莲花的高洁,更是歌颂 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 也表明自己既不认同避世的人生态度,更是鄙视和厌恶 追名逐利的世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