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类学理论史
这是一篇关于人类学理论史的思维导图,包括:历时范式、共时范式、互动范式、中国人类学史、看几本书。
编辑于2022-05-07 20:41:40人类学理论史
历时范式
古典进化论
理论基础
达尔文 生物进化论
孟德斯鸠 人类历史三阶段
代表性人物
巴斯蒂安
心理一致说
民族、地理区域
巴霍芬
母权论
母权制
麦克伦南
原始婚姻、古代史研究、父权制理论
外婚制、内婚制
其他:拉伯克、马瑞特等,提出单线进化
摩尔根
易洛魁联盟、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古代社会
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演进
蒙昧
野蛮
文明
泰勒
原始文化
残存:仪式、习俗、观点等,被习惯势力从所属社会阶段带入到一个新的社会阶段
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或泛灵论
弗雷泽
金枝
巫术:相似律(模拟)、互渗律(接触)
巫术、宗教、科学
意义与不足
意义
让人类起源研究开始走向科学化,即运用一些系统的方法,而不是传统宗教的独断之见
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分,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人看着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
不足
任意拆分文化特质,用来组装宏观的理论模式
往往由于材料不足而借助逻辑推理
新进化论
与古典进化论的异同
原则上的共性:都强调社会和文化的进化与发展
不同点:
引进了自然科学的概念,如能量学、生态学等
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上,古典强调统一的心智;新对能量、生态等因素讨论的更多
变迁路线,单线、多线和特殊性
研究方法,古典强调宏大理论,而新强调具体的民族文化
普遍进化论
柴尔德、怀特
强调更广泛、普遍的进化阶段的存在,即把世界文化看作一个整体
柴尔德:《人创造了自己》
怀特:《文化的进化》,以能源的获取为标准
多线进化论和文化生态学
斯图尔德、塞维斯、萨林斯
萨林斯文化结构论
斯图尔德: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工具,随着生态的差异而走上不同的道路
赛维斯、萨林斯:一般进化、特殊进化
文化唯物主义
哈里斯、拉帕波特
文化唯物主义:为文化科学而斗争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根植于现实的土壤,都有客观现实的基础,坚持客观、科学的态度
社会生物学和突变论 (新达尔文主义)
威尔逊、道金斯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动物天性的简单附属品,可以用动物的生活方式来解释人类文化
突变论,强调某种灾变或突然事件
传播论
拉策尔,文化要素地图
文化采借
英国的埃及中心说
德奥的文化圈理论,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
理论要点
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不同文化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
从传播角度构建人类历史
意义与不足
意义
收集民族志的材料方法
强调地理环境因素
文化圈理论对后来博厄斯文化区理论的影响
不足,多有臆测
共时范式
社会决定论
涂尔干、莫斯、布留尔、赫兹
涂尔干和社会学派
机械结合、有机结合
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
社会事实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不在教义,而是仪式意义
原始思维
布留尔
原始思维和西方思维
互渗律,个人与外界通过神秘的方式互渗
沃尔夫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通过语言思维结构来思考
社会决定论要点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与历史学派
文化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平等的
对文化圈理论的修正
文化区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菊与刀》
太阳神、酒神、夸大妄想
米德
文化人格
南海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新几内亚人儿童的成长》
功能论
文化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
需要与功能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库拉圈(特罗布里恩德岛)
相反方向的项链和贝壳
贸易、巫术、神话、社会组织
较为固定的贸易伙伴
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结构功能
布朗
社会结构与功能
濡化(社会化)VS涵化
意义与反思
普里查德
《努尔人》,强调社会拆分系统,一反功能主义的社会平衡和整合的传统
《非洲政治体系》,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典型,非洲8个社区划分为AB两个类型:原始国家和无国家
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社会过程论
新平衡论
结构
斯特劳斯和结构主义
忧郁的热带
从社会结构到心理结构
分类
亲属关系
夫妻、父子、兄弟姐妹、舅甥
子主题
子主题
神话的结构分析
深层的心理结构
野性的思维
自然分类
影响及回应
认知与象征
认知与民族科学
了解人类如何看待和建构外在环境,重视个人层面的心理行为
象征研究的不同进路
象征人类学
象征符合和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
格尔兹、斯奈德
特纳、道格拉斯
强调仪式的象征机制
特纳《通过仪式》,分离、过渡、整合
公共符号,赖以表达的交流媒体
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
分类与社会秩序
现象与阐释
普里查德:现象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原始人和西方人的思维逻辑是一样的,具有因果观念
《努尔人》三部曲
美. 格尔兹深描和文化阐释
地方性知识、文化的阐释
地方性知识、巴厘岛斗鸡
文化的翻译。文化行为是一个文本,人类学需要去诠释,而且是多层面的诠释,不仅仅是解释,经阐释后可以被其他文化——通常是研究者自己文化的成员所理解
诠释的可靠性如何
互动范式
冲突与过程
冲突
格拉克曼
仪式性的反叛,实为对礼俗和秩序的遵循
过程
利奇
子主题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特纳
恩登不人的象征与仪式研究
过渡仪式,社会戏剧
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论
结构马克思主义
强调意识形态可为任何阶级或群体所支配使用,梅里纳人的成年男子割礼,不变的象征结构,通过暴力打破原来的分类而产生力量
政治经济学派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构
甜与权力,通过糖将全球联系在一起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
布尔迪厄实践论
日常生活里所习得的一套惯习或方式来实践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其他派别
后结构主义和人类学
德里达、阿尔都塞和拉康
布尔迪厄的实践论
福柯的知识与权力理论
人类学中的女性主义
从性别研究岛女性主义人类学
性别是一种符号建构
性别是社会关系的复合体
体现
两种标新立异的折中主义
结构与冲突:贝特森与国民性
结构与行为:道格拉斯的格栅和群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
质疑与解构
写文化
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
把田野工作经历当作民族志实验的焦点和阐述的中心
对文本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艺术性的讲究
把研究者当作翻译者,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阿萨德的后殖民批评和现代性批评
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阐释与后现代主义研究
普里查德的阐释主义方法,文化的翻译
格尔兹的阐释主义,文化是文本
随时代变更的概念
反思主义:自我、理论、民族志、对象
东方学:萨义德,把权力作为殖民和后殖民话语体现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人类学
回归相对论
写文化
后现代主义的问题
综合方法:趋向妥协?
中国人类学史
理论思想源流
英国社会人类学
法国社会学
美国文化人类学
苏联民族学传统
20世纪初
北派,布朗、吴文藻和燕京大学、费孝通、林耀华,社区研究
南派,史语所,傅斯年,杨堃
20世纪50年代
政治意识形态
20世纪90年代
交流加强,阐释人类学和后现代人类学,写文化和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学术名村的追踪研究
近10年
海外民族志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看几本书
利奇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姆尤-达玛
幼子继承
政治钟摆
普里查德
努尔人
时间观念
空间观念
世系裂变
非洲政治体系
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个人之间没有联系
一定的区域范围
主权意识,平等观念
血缘、亲情、乡土情节
巴特《族群与边界》
库克船长之死
人类学书单
特纳 仪式
萨林斯《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真实》
多元一体
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地理条件、生产方式、文化交融、人口混杂、族际交往等一系列因素
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是解开中华民族构成奥秘的钥匙”“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30余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仅成为了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主流理论范式,也为中国共产党所吸纳并发展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基础与结构前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有力支撑
华夏边缘
东方学
施雅坚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学术界所谓的施坚雅模式,是指由施坚雅发明的,用以解剖中国区域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分析模式。一般认为,该模式包括了农村市场结构与宏观区域理论两部分,前者用以分析中国乡村社会,后者用以分析中国城市化问题。
子主题
弗里德曼《中国东南地区的宗族组织》
象征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实践人类学
马科库斯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自身文化批判
表述危机
三种批判
解释人类学
对田野作业的批判
对反历史和政治的批判
两种实验趋势
回归文化批评
认识论的批评法
泛文化并置法
双重民族志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
互惠原则
互惠也被视为一种“互负的义务”。这种互负义务的社会约束力机制支配着原始部落社会经济交往、婚丧嫁娶、财产分配以及巫术与禁忌等诸多方面,构建和固化了整个社会的共同意识。互惠原则不仅是初民社会法律规则的基础,也体现在纠纷解决机制之中。
表达下馈赠
工具箱馈赠
江村经济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里程碑
本土人在本土文化的研究
开创有文字社会研究的先河
人类学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
林耀华 金翼
调查研究
费孝通 经村经济
民族志研究
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
通过田野,在观察和参与的基础上书写文化
实验研究
招募志愿者参与研究
扎根理论
将实证主义与互动主义结合,从数据中归纳结论
文献研究
叙述性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
民族志田野调查基础上的不同文化比较研究
普里查德《非洲的政治制度》
研究定位
主位与客位
局内人,从文化内部去分析和理解事件,研究对象的角度对所处社会的文化的解释,避免“想当然”的模式去处理和应对
局外人,从文化外部去分析和理解事件,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被调查地区的文化,避免臆测
兼顾主位和客位,努力不失偏颇
大传统与小传统
雷德菲尔德《乡民社会与文化》
都市精英文化
民俗文化
两种传统交互影响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小传统是大传统的源头活水,大传统最终必然回到小传统
大规模社会与小规模社会
非工业化社会
卷入国家和世界经济体系
辩证关系
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
特定情形或事件
某一类情形或事物
归纳和演绎研究
从个体到一般
从一般理论中推导出假设,然后验证
定量和定性研究
纯粹和应用研究
纯理论研究
以应用为目的
研究范式
宏观和微观
社会达尔文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冲突理论
促进社会整合、防止社会僵化、增强社会组织适应性
符号互动主义
批判种族理论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从两性不平等到要求变革法律、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
本尼迪克特、米德
南海三部曲
文化与人格
社会性别
研究伦理
基本原则
公平正义
诚实守信
利于人类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
两种观点
非道义理论
道德统一论
对研究对象的责任
自愿参与
无害和无侵犯性
匿名和保密
欺骗
互惠
人类学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文化霸权
差序格局
布朗的单系血统
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大家庭与小孩子的关系
地方性知识
本体地位的知识,自然固有的知识
西方外、非现代、与知识掌握着密切关联
集体表象
跨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