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诗表达技巧
故事表达技巧思维导图,该导图通过修辞手法引入,使您了解鉴赏要点、常用手法等等,随机使您了解表达方式中如何描写和抒情。最后以答题结尾,教您如何更加完美的解答。
编辑于2019-11-04 01:47:05中心主题
修辞手法
鉴赏要点
说出表达效果
辨认出修辞手法
常用手法
比喻
含义
“以彼物喻此物” 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赏析
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比拟
(1)拟人
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
(2)拟物
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赏析
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的…”的句式。
注意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 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借代(换名)
含义
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 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
主要方式
(1)部分代整体 (如用“帆”代指船)。
(2)特征代本体 (如用“旌旗”代指军队)
(3)具体代抽象 (如用“烽烟”代指战争)
作用
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赏析
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夸张
含义
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作用
其作用是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
赏析
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本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别, 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式。
对偶
含义
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
作用
其作用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赏析
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
双关
含义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
作用
使语言含蓄、风趣。
赏析
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句式。
互文
含义
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 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作用
文存意省
赏析
应注意点明互文的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应表明的语义。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含义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 感情,它往往使感情抒发得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形式
①寄情(融情)于景: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
②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交互共生、相映成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触景生情(缘景明情):从景入手,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点明作者的思想
判定
判定这种手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所写景物须为实景,如果写虚景,一般叫想象;
二是当情景一致时才叫“借景抒 情”,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 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三是“借景抒情”虽有三种形式,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的赏 析、考试中统称“借景抒情
赏析
赏析时应注意区分用何景抒何情,可用“借对……景物(抓住特点)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情,…景物与…感情相交融”的句式。
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含义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作用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也可叫作象征。
赏析
赏析时,应指出物自身的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 可用“作者借……(物品)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的句式。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含义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景、实境
“虚”是指假设之象、想象之景、回忆之境。
作用
可以使虚景与实 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的容量 增大,内涵丰富。
赏析
注意指出“实”的是什么,“虚”的又是什么,二 者构成了怎样的对比衬托效果
对比
含义
指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 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 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 法。
作用
突出强调,使事物更加鲜明。
赏析
指出对比的双方及对比的目的,可用“把… 与……对比,突出了…”的句式。
衬托
含义
正衬
是用 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 如李白 《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 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
,就是 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 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作用
突出、 显著。
赏析
赏析的关键点在于点明两个事物间的衬托与被衬托的 关系,可用“将……与…相对比,衬托出…”的句式。
联想想象
含义
联想
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 的范畴。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重下绿丝绦”,诗人由柳 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
依托 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它比联想更为重要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作用
联想、想 象经常与夸张连用,创设意境,拓展内容,深化主旨,表达异 乎寻常的情感,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用,如李白、李贺等。
赏析
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联想、想象分开,有时也可叫“虚 写”手法。 赏析时应注意指出联想想象什么事物、境界,有 什么表达效果,可用“作者由此联想(想象)到……,表达 了……”的句式。
用典(用事)
作用
使用典故,可以使 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赏析
赏析时应熟悉常见的历史文化典故,要准确点明运用 的是什么典故,用典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含义
事典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 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
指引用或化用前人 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 于言外。
分类
根据用典的目的
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
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
根据用典的形式
明用典
暗用典(多指语典)。
比兴
比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
兴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 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 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例子
《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 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 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对写
含义
对写就是不直接由自身说起,不是从眼前写起,而是换 :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对方写起的艺术手法。多见于思 乡、怀人、送别类诗词中。对写都是虚笔呈现,是主客换位、 背面敷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特殊就特殊在它反宾为主, 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自己的情感表 达更为深婉。
作用
其好处在于,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去写想象中 对方的情景,取得实写手法所收不到的独特艺术效果,给人 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赏析
赏析对写手法,除了要立足篇章整体,先弄清抒情主体 外,还要着重分析“对面”具体指涉为谁,“对面”与抒情主 体、与叙述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点染
点
点明情 感的内涵
染
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 感。
作用
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
描写
1描写技巧概述
景物描写
手法
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 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
角度
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 ;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外、高与低等; 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 觉与触觉结合等。
人物描写
肖像、语 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有时 涉及修辞手法。
2重点描写技巧
(1)诸觉结合
含义
诸觉结合是指诗歌描写时,从调动感觉的不同角度写。 包括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 感。
作用
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便于从景物的 不同角度入手表现景物的不同侧面。
赏析
赏析时应指明诗歌调动了多少种感觉,并说明表现了 各个侧面怎样的效果。
(2)正侧结合
分类
正面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 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描写对象鲜明、 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 面烘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 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子
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 面描写。
赏析
赏析时应点明诗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 写,又有怎样的效果。
(3)动静结合
表现形式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如王维《山居 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 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 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 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 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 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 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 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 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 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 悬。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 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赏析
赏析时应指明诗中的“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二者结 合有怎样的效果。
抒情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 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 今、用典抒情)等。
其实,间接抒情 就是借物、景、人、事等进行的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 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直接抒情
对比
衬托
赏析
赏析时如是间接抒情,应指明是哪种间接抒情,抒的是 什么情。
结构技巧
开头
开门见山型
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托物起兴型
曲笔入题 不马上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交代背景型
照应
题文照应
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指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 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线索
情线
物线
事线
效果
巧设线索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 严谨,内容更集中。
结尾
启人想象型
卒章显志型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 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型
以景结情 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 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伏笔铺垫
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起暗示、点题、沟通诗 歌、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
审题
审题型
明考型
直接问技巧
暗考型
标有“赏析”“如何表现”等词
审范围
整体看表现手法
局部看修辞手法。
审数量
一个
哪种
多个
哪些
审角度
宽角度
笼统问表达技巧
窄角度
明确从哪个角度赏析审角度
审步骤
完整型
指出技巧+分析技 巧+点明效果
简单型
只说出表达技巧审步骤
答题
准确判断
依据对象
依据关系
依据层级准确
依据位置判断
依据技巧特征
赏出效果
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紧贴技巧本身赏效果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