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墨子的墨家哲学
墨子的墨家哲学的大纲梳理,包含了兼爱非攻,节约,天志,明鬼,非命,方法论原则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春秋战国主要哲学派系的思维导图,对孔子的儒家哲学、老子的道家者需、墨子的墨家哲学的梳理。
老子道家哲学大纲梳理,包含形象,目的,万物的本源,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为什么提出道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墨子的墨家哲学
特点
组织纪律性强
学派内部成员互相帮助
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奉行“墨者之法”
基本纲领
兼爱(核心主张)
基本含义: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和儒家“仁爱”的区别
范围上
儒家依据宗法伦理,承认有亲疏远近、贵贱之分
墨子反对宗法伦理,主张无差别的爱
先后顺序上
儒家主张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推及到别人
墨子要求人们先去爱别的父母,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自己的父母也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爱与被爱的关系上
儒家主张尽力,不求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彻底的义务论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重视实际后果和利益,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对儒家“仁爱”的批评
墨子认为儒家的“差等之爱”的出发点是自私的;社会上的许多罪恶和不公平就是由于这种“差等之爱”引起的。“差等之爱”到了极致,会出现“强劫弱”、“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攻小家”、“众暴寡”等现象。
“差等之爱”体现了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不合理。它无法突破此族与彼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
局限性
墨子抹去了人我之别,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想成无差别无对立的境界,使“兼爱”有了一层空想色彩
非攻(兼爱的延伸)
依“兼爱”的反面去害人杀人,叫“不义”;最大的“不义”是攻国;所以要行义,就要兼爱、非攻
从功利主义分析攻伐的危害
被侵略者经过战争的蹂躏,其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侵略者同样也要付出死伤士兵、耗费粮食的代价
尚贤(政治的根本)
任用贤才,不计出身贵贱,以能力为准;打破身份、地位、血统的限制
尚同
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必须统一,必须服从上级;思想统一、政治集中
提出时的社会背景
一家一户式的、独立而分散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社会的管理体制必须由氏族血缘制度转为区域郡县制,官吏的任用由世袭转向选举
氏族制解体,国家统治必将走向中央集权制
弊端
专制色彩太浓,将个人权利剥夺干净,个人仅仅成为执行命令的工具;其最终结果是极权和暴政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思想理论的源头之一
政治方面的主张
节用
目的:限制统治者铺张浪费
方法:一切用度,凡是能够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就行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而不利于人民的,那就坚决不能做
节葬
不厚葬,从简;且把四周埋葬后,不需要长期服丧,应该赶紧去劳作
针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论
儒家认为葬品的厚薄、丧期的长短最能体现贵贱等级、亲疏远近的差别
墨子从实际功利角度出发,认为
厚葬浪费财力
久丧浪费人力
所以制定节葬之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身份等级和由氏族血缘决定的亲疏之别
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损害夺取了人民的衣食之财
制造乐器时,敛财于万民
演奏音乐时,占用强壮的劳动力,影响百姓正常的生产
欣赏音乐时,王公大人必定与人同听,影响了君子的听治和百姓的生产
忽略了人的感情需求
经济主张
天志
肯定了天的主宰性
天有意志,有欲恶,是万事万物的主宰
天全知全能,无所不知
天对人的行为能够赏赐和惩罚
顺从天意,会得赏;违反天意,会得罚;天意就是:仁爱、非攻、尚贤等等
墨子将自己的主张诉诸于天意
确保了自己的主张具有终极的正当性意义
对传统天命论做了改造和发展
明鬼
承认鬼神的存在,作用和“天”类似
有意欲有目的,全知全能,赏善罚恶;鬼神是天的辅佐
天子也必须遵从天意,天志对人君有监察作用
提出的重要性
在以国家统一为目标的前提下,走向中央集权不可避免
中央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是有限性的人
谁来确保人君统治行为的正义性呢?让天志来确保
非命
不反对“天命论”,反对“定命论”
定命论:人力之外还有一种无法把握的盲目的支配力量存在
反对的原因
定命论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到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定命论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
“定命”是人力意外无法预见的力量,与人的行为无直接关联,会出现行善者未必得赏,作恶者未必受罚的现象;人力无法发货作用,人会消极懒惰。
积极意义
把人的主体性系统性的表达出来
虽有天意笼罩,但人最终的命运还是由人自身决定;人们只要努力从事,就能获得幸福
积极向上、乐观积极的态度
建立的系统方法论
方法论原则
三表法: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经验主义
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仪法和标准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标准有:
本之: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常常求于古代的典籍(直接经验)
原之: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间接经验)
归纳法
用之: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百姓人民的利益;符合者为真,不符合者为假
弊端:过于相信直接经验
相对忽略了理性的作用
察类明故法:形式规则、理性主义
察类、知类
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概念在内涵外延上的确定性,保持意义的一贯,从而避免出现把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事物混为一谈的现象
例子:把“攻”和“诛”划归两类
攻:不正义的侵略战争
诛:正义的讨伐战争
明故原则
追问为什么,以便探寻所论问题的原因、根据、理由
“察类”是为了“明故”,“明故”则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前提
例子:有人问孔子,如何才能善于治政;孔子回答:对处于远方的人要亲近,对故旧不要厌弃。墨子认为孔子答非所问,孔子的回答是“善为政”的后果,而不是方法、路径。墨子认为还应该给出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法
以见知隐
墨子承认预见未来的可能和推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