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沿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沿研究的思维导图,包含教育机会均等包含三个不同阶段:受教育起点均等,受教育过程均等,受教育结果均等
编辑于2022-05-14 15:28:09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沿研究
概念演进
科尔曼报告
学校物质条件不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核心因素
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
学校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其出身不平等带来的学习进步障碍
胡森教育机会均等观
个体起点平等:每个人都有不收任何歧视的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
中介性阶段平等:以各种不同但都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
个体最终目标平等:学业成就平等
詹克斯德育不平等的研究
教育资源不均等
学生入学机会不均等
学生选择课程的机会不均等
石中英
内涵
法律上: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教育政策上: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资源
教育活动中: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实际教育活动中
客观上:存在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资源应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现实层面: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
多学科视角
伦理学:罗尔斯的正义原则
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在与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兼容的情况下,拥有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basic liberties)体系,即平等自由原则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一方面, 在和公正的储畜原则一致的前提下,对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the least advantaged)最为有利,即差异原则;另一方面,在公平的平等机会的条件下,职位与工作向所有人开放,即平等机会原则
法学: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
《世界人权宣言》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级应如此
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
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
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确认了受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义务
经济学: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教育公平问题讨论的本质就是社会转型所带动的经济利益转移而形成的不同利益群体对教育权利与资源分配的争夺。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主要表现在区域间、城乡间和校际间教育资源分布上的不均等
社会性: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从理论研究来说,鲍尔斯和金蒂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柯林斯的文凭社会理论等,都分析和论述了社会群体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来再生产原有社会关系的问题。许多实证研究也都论证了社会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影响关系
研究发现,虽然教育机会总量在不断增加,削弱不平等影响的教育政策在持续努力,但来自社会阶层背景方面的不平等却一-直还在持续
教育学:创造公平的学校和教室
目前,作为教育公平主体的教育活动本身,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主要是课程改革、教学形式和学业评价等方面,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
总结
教育公平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
教育机会均等包含三个不同阶段
受教育起点均等
受教育过程均等
受教育结果均等
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的平等
前沿研究与话题研讨
我国现状
城乡差异:文化的视角
家庭文化
学校文化
社会文化
校际差异: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
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教育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中之重
尽快依法全面落实和实施义务教育免费制度
阶层差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
百姓的困惑: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
学术界的观点:
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主因
教育有条件地促进社会流动
教育再生产原有社会结构(阶级固化)
当前问题: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
性别差异:女童教育问题
当前女童教育的深层问题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能解决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缓慢而艰难,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对无望考入大学的农村孩子来说缺乏吸引力
当父母需要帮手的时候,女童被首选作为劳动力的补充
穆斯林反对大龄女童男女同校,在缺乏女校和女教师的情况下,许多穆斯林家庭会让读到小学高年级的女童中断学业
前沿研究
研究层次分布
理论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过程及其规律,并由此获得新突破和新知识的研究活动
经验研究
通过对抽象概念的探讨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的研究,且未经实地验证
比较研究
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实践的借鉴和对比分析
实证调研
是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热点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评价与教育公平
新高考改革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
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深入,教育信息化究竟是缩小了还是拉大了教育差距,造成不公?
学者之声
叶阑:优质公平
就教育全局而言,优质公平针对的是,目前我国在地区、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质量还存在着超底线的两极化差异
优质 是 公平的定语
以往对“公平”的要求重在量,现在强调“质”的公平
区别在于对“公平”诉求的层次提高,最终的指向还是“公平”
所以,一切要从对“公平”的理解开始
高德胜:公平是必要的乌托邦
人类发展至今从来没有实现过完全的公平,也许公平与教育本身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正是乌托邦所在,我们才多了一个审视社会与教育现实的维度,才能看到社会与教育现实的缺陷
刘云杉:“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教育世人不被命运所摆布”?自知者明,自强者胜
当他除了自身之外别无他物可以炫耀于人的时候,他才能说他不是废物,他才能说自己有几分用处
话题讨论:新高考改革
困境
高中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困境
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困境
高校招生录取的科学性困境
困境原因
高考改革参与者的囚徒困境
政府:确保推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预期收益
高中学校:应试教育确保升学率
高考的工具理性与价值伦理、科学伦理与社会伦理的断裂
高考作为制度文化深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工具理性赋予高考鲜明的升学功利取向
高考的“社会伦理”在于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而“科学理性”抛弃了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伦理取向
对策
改革决策者的文化批判与责任伦理建构
树立高考改革意识与坚定价值取向
辅以价值论理与社会伦理为两翼
总结
分析“教育公平”现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个维度
不同研究者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差异,可以多看不同学者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还是热点,不仅可以从教育公平的视角进行讨论,还应该关注“学生专业选择”“教师队伍培养”“走班制建设”等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