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建构主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建构主义的思维导图,包括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分类、当代基本理论观点、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测量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基础的思维导图,知识点有基本概念、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心理测量的历史、心理测量的发展与应用。
关于社心第四章积极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包含基本概念:积极心理学、澄清;基本内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幸福: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健康心理学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一个基础学科。主张运用心理学和健康促进的手段,维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建构主义
思想渊源
皮亚杰
主观
知识会变
当代
更强调学习中
主动性
情境性
非结构性
社会互动性
社会文化
杜威
经验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论
分类
个人建构主义
自身在个人知识建构中的创造作用
社会
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在个人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基本理论观点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教
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学
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
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助来完成
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
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而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地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甚至有些命题还得到普遍的认可
理解一样
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构建起来
理解不一样
学生观
完全否定心灵白板说(洛克)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观
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
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
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方法
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
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激进构建主义
冯·格拉瑟斯菲尔德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
生成学习理论
维特罗克
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
以信息加工论的三级记忆系统为基础
生成学习过程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认知灵活性理论
斯皮罗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
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初级知识
解决问题可以直接套用公式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应用与具体问题情境时产生的知识
关于知识被应用的知识
例如
哄对象
高级知识
特性
概念的复杂性
实例的不规则性
初级知识获得
初级或入门知识获得
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的学习
只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与事实
高级知识获得
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
随机通达学习
一同多不同
只有学习内容相同
同一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不同目的、不同角度多次交叉反复的学习
从而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促进迁移
探究学习
知识获得三阶段理论
乔纳森
以斯皮罗的初级学习、高级学习为基础
初级知识的获得阶段
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
理解靠简单的字面编码
高级知识的获得阶段
涉及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引导而进行
专家知识的学习阶段
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和丰富
灵活对问题进行表征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
内化
人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两种相互作用
自下而上的知识
自上而下的知识
列昂节夫
活动理论
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起桥梁性作用
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认知、情境性学习与情境性教学
分布式认知
分布在个体内、个体间,以及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进行的认知
认知学徒制
布朗
合法的边缘参与
抛锚式教学
布兰斯福德
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
以录像为依据
支架式教学
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生共同完成某种活动,提供外部支持
帮助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
逐渐减少外部支持
使活动让位于独立活动
基于最近发展区
互动支架
教师示范
出声思维
提出问题
非互动支架
改变教材
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过程
预热
探索
独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