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融合新闻学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融合新闻学导论的思维导图,包含了基础理论、发展历程、报道主体、类型、融合新闻流程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03 17:53:41融合新闻学
一、基本理论
1.概念阐释(2)
融合
融合是通过多媒体组织的合作和协作,利用多渠道、多平台发送更丰富的新闻和信息,以最大限度的传播给更多的公众。
媒介融合 国内观点
1.形态融合论(电子化,数字化)
2.组织融合论
3.规制融合论(社会监管)
4.大媒体论(全媒体论)
融合新闻
定义:融合新闻是与传播平台融合相对应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包括多媒体采集、统一平台加工,多媒体发布和受众互动等过程。
模式
1.交互推广
2.克隆
3.合竞
4.内容分享
5.融合
特点
1.信息来源多元化
2.新闻业务整合化
3.信息载体数字化
4.内容产品兼容化
5.媒介产品互动化
2.生存基础(3)
前提:网络融合
①信息传输渠道的融合 ②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在高层业务应用方面的融合)
关键:媒体融合
1.媒体形态融合
2.媒体经营主体的融合(初: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
⑴高级阶段:各类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成立(坦帕新闻中心)
⑵角色转变
①记者_单纯的“新闻采制者”—》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者”
②编辑_“新闻把关人”—》“新闻解析者”“整合传播策划者”
核心:内容融合
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多媒体思维,即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运用不同媒介,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多媒体的报道思维包括: 1.拥有多媒体的技术感 2.善于选择合适的媒介形式。 3.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二、发展历程
融合源流的两个层面:个体层面、媒介组织层面
①个体层面:一般记者-----全能型超级记者
②媒介组织层面:单打独斗----媒介聚合
一、融合新闻的社会动因:
(一)技术动因
①技术本身具有推动经济形态变革的作用
②新媒体技术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影响了人们的感知、感情、认知和价值观。
(二)经济动因
(三)受众动因
随着媒介产品和新闻信息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速度、深度、实用度以及愉悦度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差异。
(四)政策动因
二、融合媒介的历史演进(递进式 立体式)
1.合并:融合新闻的媒体并购重组
2.联动:融合新闻的媒体交流合作
(1)报刊、广播电视数字化 国外:《圣何塞信使报》 国内:《神州学人》
(2)报网联动、台网联动 ①报网联动定义: 为了应对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和挑战,一些报纸或与网站联动报道,或与网站共同开设某些专栏,形成相对固定的合作板块。 ②台网联动:视频分享网站的繁荣,网络广播电台的出现
3.整合:融合新闻的媒体资源共享
“全媒体”或“融媒体”
三、全媒体
定义:是指打通传统媒介界限,在数字介质上,构建全新的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内容平台,并打破原有的刊发和播出平台,实现全天24小时滚动内容提供。
“全”三个维度
①在传播载体形态上,可以简单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诸多传播形态和终端形式的总和;
②在传播内容上,则涵盖了视觉 听觉,触觉以及形象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体验;
③在信息传输渠道上,它包括了传统的纸质,频率,局域网,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Wi-Fi及其他类型的无线国际网络等等。
全媒体是实现媒介融合的过渡阶段。
全媒体战略转型方向
一)广播电视媒体转变
1.广播电视形态发生改变。
2.广播电视环境发生改变。
①视听环境改变:从客厅文化向移动文化转移。
②视听关系改变:从看电视向使用电视转型。
③视听内容改变:从采集信息向筛选信息转变。
二)报业的全媒体转型
一是跨区域办报;
二是跨行业拓展;
三是跨媒体融合。
中国iPad报纸
内容 1.将传统报纸的内容全部搬到iPad中,多见于党报体系 2.针对iPad特性,增加了大量适合iPad体验的新内容,堪称多媒体报纸,多见于市场化报纸。
三、报道主体
一、融合记者
融合记者的转型
(一)全能型融合记者
全媒体记者定义: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能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
(二)信息的筛选者/知识管理者 信息过剩(信息爆炸时代)
(三)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四)信息的解读者
要对信息进行深度报道;深度阐释;深度评论
技能
(一)跨媒体平台信息发布技能
(二)海量信息的真伪鉴别能力
(三)融合新闻的多次开发能力
二、融合新闻编辑
职能转变
①全能生产者(生产多面手)
②记者与编辑合一
③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者
基本素质
(一)掌握多种媒体技术
(二)熟悉不同媒体的内容编辑
(三)协调统筹能力
(四)融合编辑策划能力
四、类型
纸媒转型
新闻资讯市场的改变
(一)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
(二)定制化的信息消费
(点对点,点对面的定制化消费模式)
(三)交互式的传播渠道
全媒体的内容生产
(一)多渠道的信息搜集
(微博博客,开发论坛,公民投稿系统,新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二)多主体的内容生产
(三)多介质的视频制作
多层次的资源共享
(一)数据库资源共享
(二)互动性资源共享
(三)区域性资源共享——区域化联盟
视听重构(广电)
一、广电融媒体的形态重构
广播融媒体新形态
(一)网络广播(传播优势)
(1)变“地域收听”为“全球收听” 拓展广播传播空间。
(2)变“按时收听”为“随时收听”提高资源再利用率。(时间)
(3)变“被动收听”为“主动选择”,赋予受众信息选择权。
(4)变“单一互动”为“多重互动”,增强与受众间的互动。
(二)微电台
1.定义:微电台,是传统广播与互联网、微博结合的产物,它是一个集合全国多家广播电台于一体的媒介,是全新的广播传播平台。
2.优势
(1)打破了广播的地域局限。
(2)打破了广播的终端限制。
(3)打破了广播的受众范围。
(4)打破了广播的听觉呈现。(视觉呈现)
(5)打破了广播的单向传播。
电视融媒体新形态
㈠网络电视(发展优势)
⑴政策优势
⑵内容资源优势
⑶系统资源优势
⑷版权优势
⑸采编队伍优势
㈡IPTV
定义:IPTV是指通过可控、可管、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以家用电视机、PC计算机作为主要接收终端,提供包含音视频、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数字媒介新形态。
传播特点
⑴节目质量高
⑵选择性强
⑶互动性强
⑷服务性强
二、广电融媒体的内容重构
1.内容重构的主体环节
内容创意 —— 内容制作 —— 生产复制 ——交易传播
2.内容生产的转型
⑴树立“大编辑部意识”(基础)
这是内容生产实现转型的基础,即从分散制作向生产聚合转型,要采编一体化,逐步建立起资源共享的信息处理平台。
⑵差异化制作,类型化传播
根据不同传播终端的特点。
⑶内容生产的流程再造
一件新闻产品的复次传播和多介质,全方位传播。
三、广电融媒体的终端重构
㈠三网融合背景下的 多屏战略
1.前提:三网融合
定义:一般理解为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并逐步整合为统一的信息通讯网络。
2.措施:多屏战略
定义:指媒体将原始数据整合打包后,由媒体资料库按照每种媒体的不同要求分发到各个展示平台,同时推出电子节目菜单,受众可以根据不同的接收终端来索取节目内容,这样使得受众接收音视频信号变得越来越便捷和个性化。
㈡终端重构过程中的传受关系变化
1.传受关系变化
①受众:“接收者”—»“生产者”(UGC)
②媒体:单向传播 —» 双向互动传播
2.UGC定义(用户内容生产)
即在编辑的规范和指导下,把内容的生产过程交付到用户手上,让用户获得话语权。
四、广电融媒体的叙事重构
㈠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
非线性叙事:与传统线性模式相悖,往往打乱时间顺序将人物和情节切割成许多片段,多个片段实行跳跃式并置前进。
融媒体非线性叙事的两种模式
1.超文本模式
是指建立在网络超链接基础上,突破传统媒体单一叙述层面的限制,以超链接的形式进行多层面叙述的模式。
⑴特点:利用网络超链接,根据信息价值的大小分层。
⑵优势:①标题的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允许有多种表现形式 ②超链接的使用:串联信息,使事件立体化 ③分层叙述:重点突出;更全面
2.互文叙述模式
指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文字报道、图片、视频和flash动画来实现,文字报道、图片、视频与flash动画互为文本,为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升华提供了相互理解的条件。
㈡独立叙事与组合叙事
独立叙事:单向叙事,相对独立,受众不干涉/ 组合叙事:是一个互文性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片段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或紧或松的联系,共同的叙事目的和主体使每一个叙事片段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所以它们之间不需要有严密的线索和清晰明朗的因果关系,叙事更加自由灵活。
①组合叙事产生1+1>2的效果②多重组合形成合力,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㈢专业叙事与草根叙事
1. 主体特征不同
①主体构成不同
传统:专业人员/草根:平民,多层次性,多元性,抽象性
②叙事立场不同
专业:全民所有,以党和人民喉舌为基本立场/草根:参与者角度,自主性强,有亲和力互动性。
2.发布内容的不同
传统:把关严格,系统化,模式化/草根:生活化,碎片化,个性化,随意性
3.互动模式的不同
传统:点对面/草根:灵活性强,点对点
4.叙事形态的不同——以微博客为例
叙事特点(6个):便捷性,碎片化,草根性,个人化,原创性,交互性
五、融合新闻流程(多终端传播)
①首发媒体的确定:新媒体传播平台(微博)>及时性
②联动媒体的配合:广播电视(直观性),纸媒(深度性)
③后发媒体的完善:网络专题报道(超链接信息多,全方位)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