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脑图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之清朝文学
本系列参考袁行霈版的《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以朝代为标准分为九编。本图为第八编 清朝文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编辑于2022-05-22 18:38:15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8.清朝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
表现
独尊程朱理学
方式
编书与禁书
《四库全书》的编定
在搜集检查书籍过程中查禁书籍(数量与《四》收书相近)
日益严苛的文字狱
乾隆期最盛
结果
汉学的兴盛
汉学家在学术各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但是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理论流派
桐城派古文
方苞“古文义法”,重视“雅洁”
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
文学
诗歌
翁方纲 “肌理说”,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
小说
历史小说重在叙历史事件
将小说看做庋学问文章之具
文学的滞化现象
人文思潮与文学
清初的学术转向
反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虚浮学风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倡导“当世之务”
对各领域的影响
学术
王夫之《读通鉴论》:古代唯物论+社会进化论
顾炎武《日知录》:“均田”“均富贵”“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
其改变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影响晚晴的改良运动
社会
理欲之辩的深化
否定李卓吾对人欲的强调,但本质上是从个性解放深化为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与社会解放的理想
文化
汉学的裂变
戴震对理学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
汪中发表与传统思想相左的观点,崇墨反孟,反对封建婚姻制度
文学
强调其社会功用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文学观
黄宗羲注意诗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王夫之从哲学出发,区别广义文学(政教之文)与美文学(诗),且注意诗的社会意义与效用
提高诗歌位置戏曲趋于雅正
批评理论的发展
袁枚性灵说,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创作重灵机与真趣
突出个性解放的叛逆思想
文学中的人文意识
戏曲
《长生殿》《桃花扇》
以男女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体现深沉的历史反思
小说
《儒林外史》批判讽刺科举制度
《红楼梦》书写各类人的悲剧与对人生的思索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的历史特征
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诗
遗民诗、吴伟业的歌行体、王士祯的神韵诗
词
阳羡词派(陈维崧)、浙西词派(朱彝尊)、纳兰性德
骈文
汪中《哀盐船文》、为骈文争正统地位的阮元
新兴文体的飞跃
趋于雅化的戏曲
抒情性强,风情喜剧的创作
李煜《闲情偶寄》(曲论);《长生殿》《桃花扇》
进入独创期的小说
拟话本小说
不再改编旧话本,取材于现实生活
文人意味浓,讽世性强
才子佳人小说
爱情婚姻小说的雅化
长篇小说
《醒世姻缘传》《梼杌传》《水浒后传》《镜花缘》
《儒林外史》《红楼梦》
演变的趋势
前期
关注国运民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
中叶
小说成就大,透露出时代的新信息
诗词文章
清初
诗
遗民诗人
整体精神
反对压迫;爱国精神;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代表诗人
气节高尚的三大学者
顾炎武
题材
拟古、咏怀、游览、即景
主题
抒发民族感情与爱国思想
基调
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
格调
质实坚苍,沉雄悲壮
代表作
《精卫》《海上》
黄宗羲
主张
强调诗歌情感,推崇宋诗
主题
悲亡国+怀亲友
身处困境但绝不低头的顽强精神
代表作
《山居杂咏》《感旧》
王夫之
艺术特点
以香草美人寄托抒怀,诗歌含蓄蕴藉
主题
亡国之痛+恢复山河的理想壮志
代表作
《落花诗》《补落花诗》
尚可比肩的两大家
吴嘉纪
内容
战争之苦+百姓之悲
风格
幽淡似陶,沉痛似杜,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代表作
《风潮行》《东家行》
屈大均
内容
多浪漫幻想,寄寓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及战争之苦
风格
苍凉悲慨,豪迈奔放
代表作
《猛虎行》《大同感叹》
其他
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
陈恭尹、梁佩兰
阎尔梅、杜濬、钱澄之、归庄
清初诗坛流派
云间派
虞山派
钱谦益
生平
东林党魁,清流领袖
南明和清初的事主,为士林所诟病
联合南明,积极反清,忏悔自赎,终为世人谅解
前期诗作
《初学集》
思想
清正之士的孤愤,失意者的感喟
爱国之情,也会批评王师的暴行
歌颂市民领袖
歌颂黄山壮美
入清后作品
主调
悲明朝、反清廷、恢复故国
“羁囚”哀音
内容
无所归依的失落与哀痛
偶有为郑成功反清复明成功而唱的凯歌
代表
《后秋兴》
风格
宏伟、沉郁、典丽
贡献
致力于清诗学建设
建立起“诗有本”的真情论
以真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感情为核心
达到性情、世运、学养并举
延引后进,奖掖新人
清诗的开山宗匠
其他
冯班
沉丽细密,锤炼藻绘
抒发亡国悲痛,婉而多讽,寄托深沉而含蓄有味
娄东派
吴伟业
生平
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
以诗歌为寄托
诗歌内容
观照历史兴亡
以宫廷为中心,以皇族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
《永和宫词》
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为中心,写出明朝灭亡的趋势
《临江参军》
以歌妓艺人为中心,见证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败覆灭
《临淮老妓行》
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恶政和下层民众的痛苦
《捉船行》
悲叹痛失名节
忏悔自赎的真诚
《自叹》、组诗《遣闷》
艺术特色
“梅村体”
歌行体的新境界
融合明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
突出叙事写人,情节富于传奇化
推动古代叙事诗发展
代表作
《圆圆曲》
追叙、插叙、夹叙等结构手法
比喻、联珠、用典、化用诗句
影响
吴兆骞《白头宫女行》
王闿运《圆明园词》、王国维《颐和园词》
康熙诗坛
“钱王代兴”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代替成为一代正宗,主持风雅
王士祯
神韵说
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推崇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
神韵诗
惨淡经营却不露痕迹,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秋柳四首》《秦淮杂诗》
空灵超脱
其他神韵诗派诗人
吴雯、洪昇、宗元鼎等
入蜀使粤诗的变化
宗宋的结果与反映
《南阳》《登白帝城》
意境开阔、苍劲雄放
掉古伤今,气韵沉健
其他
朱彝尊
浙派开山祖
内容
明清之际时的亡国之悲、社会矛盾与民生疾苦、吊古伤今
感慨沧桑、沉痛激切
《捉人行》
入清后歌功颂德的酬唱之作
连篇累牍
归田后的山水诗歌
清新可观
《延平晚宿》
施润章
关心现实生活与民间苦难
有沧桑易代之感,但具有文人特有的温婉和气
《卖船行》
宋琬
擅七言,风格雄深磊落,整体委婉中正,怨而不怒
《晨星叹》
查慎行
师从黄宗羲,学苏、陆
铺写时事的慷慨愤激、近体诗的凝练有力
《题杜集后》
赵执信
宗法晚唐、主张性情、清新峭拔
《水车怨》
散文
清初散文
讲求文以栽道的古文传统观念,并作出修正与拓展
小品文
整体衰败,但张岱、尤侗、廖燕等人仍创作
内容
承袭晚明文风,抒沧桑之思
趋于严肃的现实之作,但随文字管控严格而消失
代表文人
“清初三大家”
侯方域
风格
前期文章浅薄,后学八大家,臻于成熟
内容
议论指斥权贵
《答田中丞书》
抒情摅写怀抱
《与方密之书》
评说而论功罪
《朋党论》
体裁
论说文
小说
以小说为文,描写下层人物
《马伶传》《李姬传》
魏禧
特点
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
体裁内容
人物传记
表彰抗清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
《许秀才传》
政论散文
识见超人,精义迭现
《蔡京论》《续朋党论》
汪婉
特点
散文力主纯正,清晰简要,自然流畅
体裁
碑传
代表作
《周忠介公遗事》
其他
廖燕
思想新颖,议论大胆,甚过李贽
作品
学术文
《性论一》《性伦二》抨击程朱理学
史论文
《汤武论》《明太祖论》推翻陈说
姜宸英《奇灵草序》、邵长蘅《阎典史传》、全祖望《梅花岭记》
词
陈子龙《湘真词》
遗民词
王夫之《满江红·新月》(悲)、《摸鱼儿》(隐)
屈大均《梦江南》《木兰花慢》
今释澹归《徧行堂词》
写实词风
流派
阳羡词派
陈维崧
尊词体,有“词史”之称
风格
学辛,更悲郁
学苏,更沉重
豪情+悲愤
代表
《醉落魄·咏鹰》
其他
万树、史唯园、陈维岳等
整体风格
悲慨健举、萧骚凄怨的亡国之声
清后渐消
浙西词派
朱彝尊
浙西词派开创者
尊词体,崇醇雅,宗法南宋的姜夔、张炎
代表
《卖花声·雨花台》
其他
李良年、李符、龚翔麟等以朱为首的浙西六家
整体风格
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
“京华三绝”
纳兰性德
生平
虽身居高位,但看到官场腐败,对此产生恐惧与志向难酬之感
风格
婉而多情,清新自然
代表作
《蝶恋花·出塞》《山花子》
曹贞吉
怀古哀逝
《百字令·咏史》
顾贞观
婉转幽怨
《金缕曲》二首
词的中兴
清中叶
诗
儒雅复古
沈德潜
主张格调说,尊唐抑宋
诗歌讽刺官吏跋扈,反映民生疾苦
语言朴素自然,雍容典雅
翁方纲
论诗倡肌理说,肌理包括文理(合乎儒家道德)和义理(诗律、结构、章句)
《汉字经残字歌》
继续发展浙派
厉鹗
继朱彝尊、查慎行为浙派盟主
学习宋人,好用宋典
《灵隐寺月夜》
追求诗歌解放
袁枚
标榜性灵说
性情
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
强调“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
个性
“作诗不可无我”,明确倡导“有我”之旨‘
诗才
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
晚明文艺复兴的隔代重兴
风格
清灵隽妙
代表作
《苔》《马嵬 ·其二》
赵翼
崇性灵,重视创新,敢于突破宗唐宋的风气
《晓起》
其他
蒋士铨《岁暮到家》
张问陶《春日忆内》
性灵派后三家
舒位《破被篇》、王昙《项王庙》、孙原湘
盛世中的衰唱
郑燮
提倡“真气”“真意”“真趣”
揭露现实黑暗、直率大胆、表现崇高的人格精神
《孤儿行》《悍吏》
黄景仁
“好作幽苦语”
写出个人对社会变迁的忧患
抨击是非不分的黑暗世道
揭露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哀民生之艰,同情民众之苦
《杂感》“百无一用是书生”
文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
义法说
类似诗歌的肌理说
雅洁
语言文字典雅、古朴、简约,符合清朝统治者的“清真古雅”的要求
方、刘、姚三祖
方苞
树起“义法”说的大旗
《左忠毅公逸事》
刘大櫆
以“义理、书卷、经济”丰富和拓展“义法”的内容,重视音节的使用
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
《息争》《游晋祠记》
姚鼐
桐城派地位最高
文学主张
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将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文之精)和“格、律、声、色”(文之粗)
运用阴阳刚柔说,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的实质问题
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
《登泰山记》《游灵岩记》
分支
阳湖派
代表人物
恽敬《游庐山记》
张惠言《吏难》
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袁枚
生动清新,富有个性
《郭巨论》《随园记》《祭妹文》
郑燮
浅白如话,妙趣横生
《靳秋田索画》
沈复
文笔细腻,不假修饰
《浮生六记》
骈文的复兴
文化背景
清朝统治日益巩固,文化政策调整,“乾嘉学派”走向鼎盛
汉、宋学之争,汉学重考据、训诂、音韵之学
骈文八家
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
吴锡麒、洪亮吉、曾燠、孔广森
代表作家
汪中
取材现实,情感真实,艺术上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
《哀盐船文》《吊黄祖文》
李兆洛《骈体文钞》
词
浙派词的嬗变
厉鹗
推尊“醇雅”,向往“清空”境界
《百字令》《齐天乐》
生活狭窄,词境单一,存有意旨浅薄之弊,后学更加速浙派的衰落
新变
吴锡麒
用“穷而后工”矫正词宜宴喜逸乐说“
奉“姜(夔)、史(达祖)其渊源”“苏、辛其圭臬”
郭麐
跳出分正变,尊姜、张(炎)的藩篱
提出述性灵,其词“屡变”求异,起一振浙派的作用。但生不逢时,遇上张惠言的时代
常州词派的兴起
忧患意识,注重实学
张惠言
《词选》
词学理论
尊词体
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
《木兰花慢·杨花》
周济
比兴寄托,“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宗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
但主张与实际创作脱节
戏曲
清初戏曲
抒情剧
吴伟业
《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临春阁》杂剧
擅诗但作剧不当行
尤侗
杂剧《读离骚》《桃花源》《清平调》《吊琵琶》《黑白卫》、传奇《钧天乐》
吐露明清易代的心迹,戏剧性弱,成为案头读物
苏州剧
代表人物
朱素臣、朱佐朝、丘园、毕魏、叶雉斐
反映内容
反映市井间的社会伦理问题,劝惩意识较重
艺术特征
重视戏剧结构,增加戏剧性,曲词质朴化,提高宾白地位
李玉
世情类传奇
抒发兴亡之悲
《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历史剧
《千忠戮》
《清忠谱》
内容
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等人,引发苏州市民暴动
体现
晚明社会市民阶层的扩大,逐步发展为一股势力
风情喜剧
李渔
具有放诞自适的风格,但有意避开政治和社会深层问题
以娱乐为宗旨
《笠翁十种曲》
《比目鱼》《玉搔头》《风筝误》
题材多翻新自男女风情的范围,格调不高
善用误会、巧合、错认、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喜剧手法
代表作品
《长生殿》
洪昇生平
婚姻美满、家道中落
演《长生殿》之祸
天宝遗事的历史底蕴
唐杨的离合生死与安史之乱紧密联系
前人咏叹
杜甫《哀江头》《丽人行》
白居易《长恨歌》
白朴《梧桐雨》
洪从此中继承创新
思想内容
尊史重真意识
塑造高度艺术真实的宠妃性格形象
对朝政事件的呈现
写实,爱情悲剧
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
表现杨亡后悲剧余波
唐杨于真幻世界中感情交流,实现长生殿誓言
写虚,鼓吹真情
艺术风格
清丽流畅
浓烈抒情
《桃花扇》
孔尚任生平
康熙的破格任用
淮扬疏浚期间的诗歌酬唱,广交名士
结交前朝遗老,积累《桃花扇》素材
思想内容
历史反思与征实精神
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
国家至上的思想
跳脱君王至上的狭隘主义
展现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
艺术特色
戏剧结构
儿女之情+兴亡之迹
人物塑造
下层人民
李香君誓不屈节,怒斥权奸误国
柳敬亭仗侠好义
多为忠义之人
同而不同的人物形象
清中叶戏曲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传奇、杂剧创作的最后阶段
昆曲的雅化僵化
意识形态的专制强化
下滑之势
题材多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描写男女风情居多
代表
蒋士铨
《红雪楼九种曲》的《桂林霜》《冬青树》《临川梦》
杂剧《四弦秋》
《雷峰塔传奇》
演变
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明]陈六龙《雷锋记》
作者
焦窗居士黄图珌
艺术特色
浓郁的神话色彩
强烈的悲剧性冲突
多情善良的白娘子形象
其他作品
杨潮观《吟风阁杂剧》
优点
新颖简洁,流畅生动,且有一定的揭露意义
缺点
案头化气息严重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花部”与“雅部”之争
概念
雅部即昆山腔
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
背景
乾隆年间地方戏曲的勃发,甚至战胜昆曲
明中叶到清初昆曲的一枝独秀
皮簧腔与京剧
皮簧腔融合二簧腔与西皮腔发展而来
京腔融合二簧和西皮,吸收昆、京、秦诸腔的优点,采用北京语言发展而来
地方戏的优秀剧目
古代政治、军事斗争
《祝家庄》《贾家楼》《两狼山》
爱情婚姻
《三休樊梨花》《拾玉镯》
社会伦理
《四进士》《赛琵琶》《打渔杀家》
讲唱文学的盛行
源流、演变和发展
源于唐代的变文
清中叶发展了弹词、鼓词、子弟书等
弹词
由来于明代
体制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
说(白),以书中人物第一人称说话
表(述),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
唱(句),以七言韵文为主,间杂以三言而成十言句式
弹(奏),以三弦、琵琶为主来伴奏
《再生缘》
作者
前17回陈端生,后3回梁德绳续
主题
热情歌颂当时社会条件下妇女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与行为
得失
得
结构庞大,布局精妙,情节离奇曲折
词气洒脱流畅,语言雅俗共赏
失
表现力弱,情节编排有人为痕迹,状物写貌套路化
鼓词
流行于北方,题材丰富
最早的鼓词
明代天启年间刊行的《大堂秦王词话》
子弟书
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
分为东西两派
东调,近弋阳腔,激昂慷慨
罗松窗《百花亭》
西调,近昆曲,婉转缠绵
韩小窗《黛玉悲秋》
小说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清初的小说续书
方式
仿造
天花才子《后西游记》、青莲士主人《后水浒传》
假借
丁耀亢《续金瓶梅》
陈忱《水浒后传》
作者介绍
因响应复兴活动而四处藏身
托名“古宋遗民”
假“水浒”人物以写心
江南遗民们寄恢复希望于海上和坚决不臣服新王朝
趋于寻常生活化,增强抒情写意性
《醒世姻缘传》
作者与成书年代
署名“西周生”
成书于清初顺治年间
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
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虚构出全新的小说人物和生活图景,揭示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夫妻关系恶劣的原因)
思想内容
荒唐的因果报应模式
两世的两种恶姻缘
真实鲜活的世态人情
吏治腐败
世风浇薄
鲜活的社会众生相
薛素姐的悍妇形象
狄希陈的懦夫形象
宿命外壳中的真实内蕴
尊重女性、夫妻间应相敬如宾
艺术特色
叙事的幽默与喜剧风格
夸张化的写实基调
人物滑稽化处理,形成讽刺效果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特点
前人基本用尽旧材料,今人只能由改编转向独创
内容以摹写世情巨多
体制上不受话本的限制
代表
李渔《无声戏》《十二楼》
特点
演绎个人经验和情趣
非真实生活
多为经验之论与游戏人生的意趣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的机巧
区别艺术世界和真实世界
强调创造的自由性
讽喻和娱乐
敷衍性的劝惩说教
表现玩世的娱乐性
才子佳人小说
特点
一种小说类型
作家的创作底蕴
以小说为谋生手段
寄寓自身境遇和心境
后世影响
模式化
曹雪芹“千部共出一套”的批评
演变
《好逑传》等套路类似,但主题深入,艺术造诣提高
《红楼梦》中强调女子的文化内蕴,比试文采等情节
思想内容
才子佳人的婚姻梦想
顺乎情而不悖乎礼
富贵风流梦
清中叶小说
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李百川《绿野仙踪》
写神仙飞升、人间纷争表其愤世嫉俗
善于描摹世态人情,入木三分地揭露社会黑暗
缺陷在于范围太广,人事庞杂,且描写较露骨
李汝珍《镜花缘》
寄寓理想、讽刺现实、炫鬻才艺
表现对妇女的地位与境遇的关注与思考
前半部的唐敖游海外诸国的经历颇有《格列佛游记》的味道
长臂国
君子国
女儿国
后半部分表现女子才艺,但脱离小说特色
代表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成书
生平经历
大半生在科举中挣扎
年近古稀,惜得岁贡生的科名
塾师生涯
在馆东家毕氏三十载,亦教学期间著书
徘徊于雅俗文化之间
家境贫寒,为贫苦大众一员
进入毕家后,长期与科举中人交往
创作与成书
自青年起便“喜人谈鬼”“雅爱搜神”
生前无资刻印,但早有传抄本。半个世纪后,青柯亭本(非全本)刊刻行世。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三会本”含有半部原稿,呈现了原本面貌。
狐鬼世界
滥觞起于明朝瞿佑的《剪灯新话》
艺术特征
一书而兼二体
如六朝志怪的简约短章
如唐人传奇的委婉篇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用传奇法以志怪
“志怪”性质的改变
以狐鬼寄托忧愤
神怪、梦幻的艺术
超现实的虚幻性和奇异性
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象性
结构模式
人入异域环境
天界冥间仙境的权威与神秘
梦对吉凶祸福的预示
幽冥世界的主宰者成为主宰人生死的神
因果轮回
形式化
狐鬼等进入人世间
狐鬼花妖的人情化,附加异类的特征
美与善,带来温馨幸福,补偿现实的遗憾
意象性
菊花精黄英的高洁
狐女婴宁处于自然间的天真
多为女性
内涵
创作的抒情表意性
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
落寞生活中的梦幻
对长期处于孤独落寞境遇的精神补偿
对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的企望
精神的契合
主题
刺贪刺虐
《促织》
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
《乔女》《田七郎》
崇高与庸俗并存
一生境遇不同导致
肯定寄托其中的幽思、憧憬情感的重大价值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性格小说《婴宁》
散文式小说《绿衣女》
人物特写《金和尚》
情节的丰美
对人物环境、心理活动、言行状况的描写
小说诗化的倾向
叙事中运用诗句、诗意
许多篇章程度不同地带有诗的品格特征
叙事的含蓄蕴藉
叙述语言平易简洁
行文洗练而文约事丰
明白晓畅的文言句式
人物语言多样
各人语言的雅俗之别
馀响
文言小说的再度蔚兴
顺随
《子不语》
行文幽默,记述简略,呈现六朝志怪小说回归趋向
作者思想迂腐,好宣扬佛教因果观
《谐铎》《萤窗异草》
抗衡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抒发情怀、寄寓劝惩
所记鬼怪之事针砭时事
《聊斋志异》在国外
芥川龙之介的改编创作《酒虫》
《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创作
吴敬梓生平
科第兴盛的家族
自小读经习文
科举失意
“文章大好人大怪”
科举觉醒
赴京赶考时以病辞
创作取材于现实士林
在生活基础上选素材
想象虚构+典型化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科举
以正面人物王冕辞仕为榜样
对其他人物进行强烈对比
科举扭曲的社会与文人
二进的痴迷、二王的虚伪
仗势欺人
贪官污吏王惠
土豪劣绅严贡生
马纯上的愚昧
人性的扭曲匡超人
迂腐夫子王玉辉
科举派生的“名士”
沽名钓誉的娄三、四公子
虚伪做作的杜慎卿
痴狂于名士的冒充者牛浦郎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淡泊功名,拒绝出仕
重传统美德,又敢挑战封建权威与礼俗
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和摧残
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面放荡不羁,心仍忧国忧民
“真儒”与实学思想
代表人物
庄少光、迟衡山、虞博士
社会改造理想
“礼乐兵农”的社会复兴
失败告终,能看出作者清晰的认识与悲凉
理想人格“四大奇人”
季遐年:书;王太:棋
盖宽:画;荆元:琴
文人化的市井市民
叙事艺术
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传统格式以几个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构成的连贯故事
吴采取了编年+纪传方式,以时间为序,写了一代人的行状
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
科举对文士的毒害
理想文士的探求
寄希望于文人化的市民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摆脱传奇性,尊重客观真实,以白描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人物非箭挆式,更贴近真实,富有个性
严监生的复杂性性格
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匡超人
口语化散文方式,表现客观景物
叙述人称的改变,以第三人称提供观察角度
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真实
“心有所褒贬,口无所臧否”的“春秋笔法”
悲喜交融的美学新风格
《红楼梦》
曹雪芹及创作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
《红楼梦》的版本
80回抄本
甲戌本(1754),存16回
己卯本(1759),存41回又2个半回
庚辰本(1760),存78回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甲辰本(1784),存80回
《红楼梦》
列藏本、戚蓼生序本
《石头记》
120回刊本
程甲本(1791),程伟元、高鹗补为120回完本刊印
程乙本(1792),程高重新订正、排印
《红楼梦》
120回本的功过
功
使其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
写出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基本符合前80回倾向
部分情节描写精彩,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
过
团圆结局违背原作“好一似食尽鸟头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预判,削弱作品批判力度
艺术描写较逊色
悲剧世界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
女儿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
大观园的毁灭
“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木石前盟”:象征知己知心
”金玉良缘“:象征荣华富贵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悲剧
四春的“原应叹息”
史湘云、李纨、妙玉
晴雯、司棋、鸳鸯
源于几千年积淀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封建大家庭没落的悲剧
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
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封建富贵家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富贵生活
探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男主人精神空虚、女主人贪图享乐
人生悲剧
半现实半意象化的贾宝玉形象
叛逆乖张
多情感伤
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
诗人气质和感伤气息
人生有限、天地无情
《好了歌》
“变”的主题
荣辱、升沉、生死
作者的人生探索
入世的耽溺
怀疑挑战现存秩序
出世的向往
因新出路与理想的朦胧而感伤
人物塑造
“真实的人”
现实中某类人物的真实写照
人各一面的底蕴
男主人:贾政、贾敬、贾赦、贾珍、贾琏
贵族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怡红院的丫头:袭人、晴雯
性格表现的多面性
美丑的互渗
王熙凤
能干孝顺、豪爽泼辣&恩威并施、阴险狠毒
治家能手&营私里手
赵姨娘与探春
赵姨娘的阴险与可怜
探春的精明干练与无私绝情
对照与互补
林、薛
林黛玉
孤高自许、任情率性、性格矛盾、感伤病弱
薛宝钗
温顺宽厚、豁达大度、有封建等级观、扭曲压抑
赵、探
赵姨娘
受歧视的处境
探春
争强好胜、力图摆脱亲生母女关系
刘、贾
刘姥姥
“生来受苦”,体质健康
贾母
“生来享福”,体质虚弱
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融合
写实
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人物真实
保持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
诗化
作者以诗人的敏感感受与表现生活,创造诗的意境
作品婉约含蓄、诗画一体
将诗化的山水景物与人物的精神面貌融合
象征手法的运用
观念象征
翠竹、花谢花飞等
整体象征
石头
以人间故事为代表的写实的具象世界
以石头阐明的意象世界
情绪象征
宝钗在绣袭人留下的鸳鸯肚兜时,宝玉梦呓“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
僧道携入与归的圆形结构
大观园中的宝黛爱情
贾府的盛衰
大小矛盾事件错综而写
叙事视角的变换
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创造虚拟化或角色化的叙述视角
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
黛玉进府、宝黛初见、刘姥姥三荣国府
全知叙事+限知叙事
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接近白话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显示身份地位
表现个性特征
影响
续书蜂出
续作类型
续于120回之后
续于97回(黛玉焚稿)之后
艺术境界不高
“遂使吞声饮恨之红楼,一变而为快心满志之红楼”
更体现《红楼》自身魅力和巨大成就
反复改编
传奇、杂剧的改编
近代京剧和各个地方的剧曲种的改编
近年来电影、电视剧的普及
对创作的深远影响
狭邪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
鲁迅等人阐述其现实主义精神后,多数作家创作出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小说
红学的专门研究
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