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第五章 文学阐释论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5. 文学阐释论
概述
概念: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意义
审美分析+理性认识
作品价值+文学创作+读者欣赏↑——社会文化 ↑
发展历程
传统时代
著作丛生
中国
《诗大序》《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
西方
《诗学》《诗艺》《论崇高》《美学》
无学科意识
传统重视作家和作品
文学阐释地位低,成为美学、哲学、文学作品的附庸
20C以后
逐渐自律,形成独立的学科,文学批评流派众多
导致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活动脱节的现象
文学批评
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
刘勰的文学阐释&《周易》、朱熹的诗经批判&其理学思想
现象学文学批评&胡塞尔的现象学+现象学美学
理论性的有意识推进
英美新批评——超越文学分析方法——形成自身理论形态
结构主义文学——超越纯文学批评——延伸到哲学、美学
四大视点的各自关注
作家:象征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心理学批评
作品: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批判
读者:读者反映批评、阐释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
世界:社会批评、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后殖民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其他:他者批评、流散者批评、超性别批评、酷儿批评
各理论有优势与缺点,可以互相补充
eg.社会历史批评
从宏观背景切入,但易忽略其审美性
文本批评补充
强调外部社会文化因素,但忽略内在
心理批评补充
社会历史批评
概念:强调社会现实和历史对文学现象的决定作用
重视作品产生的社会、地理、时代的影响因素
理论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孔子“兴观群怨”说
[意]维柯:从古希腊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中研究荷马史诗
[法]丹纳《艺术哲学》“三因素”说(种族、环境、时代)
外部研究,忽略内在审美与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评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看待文学作品
恩格斯《致斐 · 拉萨尔》:将“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相结合——“极高的标准”
文本批评
概念: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进行阐释
在中国传统文学阐释中常见
西方该思潮形成主要基于20C语言学研究
理论/表现
俄国形式主义
受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雅各布森:“文学性”
重视特殊修辞、形式和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
区别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
英美新批评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诗歌的“非个人性”
兰色姆:“本体论批评”、“构架-肌质”理论
布鲁克斯:“细读”“反讽”“悖论”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
神话原型批评
弗莱:强调作品间的整体与独立性,并重视文学与文化、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结构主义
基础:索绪尔
共时语言学
区分语言和言语
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
人文科学领域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
福柯的考古学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托多洛夫:“叙事语法”研究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角色模式”“语义方阵”
罗兰·巴特:结构主义符号学、“作者已死”
解构主义
[法]德里达:质疑结构主义,解构文学与哲学的对立,解构真理言述与文学虚构的对立
耶鲁学派:文本的“不可解读性”,对文本意义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
炼字炼词、强调比兴、关注音韵、文本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汉代经生的微言大义、六朝文士的印象主义细读“气”、宋严羽的“熟参”
明清的小说评点、清况周颐的读词之法、王国维的以境界论词
心理批评
概念:借助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阐释文学活动
强调“症候”透视,关注作品内在的真实意义
内在:意识、本能、焦虑、欲望、神经分裂、情感、想象、梦幻
关注角度
作家:创作心理→创作人格甚至病态心理
作品形象:作品人物的行动&作品物象 与人物内在心灵世界
读者:接受作品的心理动机和效应
弗洛伊德
无意识理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泛性说
力比多、“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人格结构理论
超我-自我-本我
梦的理论
作家:创作与白日梦、病态心理与欲望满足
作品人物:幻觉与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集体无意识”
分析重复出现的叙事模式、人物形象或意象、母题
“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作出了歌德”
拉康
语言决定无意识,能指决定所指
看重语言能指的重要性
周公解梦、明李挚的“童心说”
意识形态批评
“意识形态”概念提出者:[法]特拉西
将之用于文学批评的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统治者为当下社会合理性进行阐释和辩护的意识
伊格尔顿对马'的解读:意识形态具有二重性,有实践性政治力量,也有虚无的观念幻象
[意]葛兰西:“文化霸权”
[法]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意识形态机器”
[英]威廉斯: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
无该概念,但重视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的阐释活动
古:《诗经》的政教化阐释
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政治与艺术的双重标准,文学应以社会与人民为最终标准
阐释学、接受美学与读者反映批评
阐释学
中国:阐释经典的传统长远且发达,但系统总结性不够
影响源头:胡塞尔的现象学
奠基人
海德格尔:研究“存在”/“此在”,回归人的本真状态
伽达默尔:作品和读者间的“视域融合”,强调作品意义的开放性
遭到[美]赫施的批评,他认为文本应具有“意义”(确定不变的作者意图)和“意思”(文本义与其他相关联时产生的可变的意思)
其他
利科:从语言分析入手拓展,其核心为象征分析和文本理论
接受美学
姚斯:从文学史切入,强调“文学事件”,并提出读者的“期待视野”观点
伊瑟尔:从文学本体论和接受论切入,强调文本具备的“召唤结构”,使读者对“空白”进行填补
读者反映批评
费什:"意义是事件",文本意义主要源自读者的阅读反应
卡勒:重视读者的潜在能力——“文学能力”/文学接受的“习惯系统”
霍兰德:从精神分析角度切入,认为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是本文幻想和自我防御的关系
重视 读者
身份批评
概念:伴随着主体性意识而形成的
身份是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整体感受
身份批评试图揭示文艺作品、文化现象中文化身份的构成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以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即女性阅读为研究中心,力图颠覆男性中心主义
代表:伍尔夫、阿特伍德、西克苏等
超性别批评
族群身份
后殖民主义批评
关注第三世界国家在西方殖民地国家控制下的文化身份建构和文化阴影
代表:萨义德(东方学)、霍米·芭芭(被殖民者的“他者”形象)、斯皮瓦克(将女性主义引入)
流散者批评
以理考“祖国”和母语文化的“流散者”文学作为对象
苏德西·米什拉:致力于身份政治、流亡的主体、认同、群体分类和双重意识相关的复杂关系
【备注】 填空:青色 名解:蓝色 简答论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