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第六章 文学流变论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6. 文学流变论
概述
概念
指文学在历史(或逻辑)上的变化,包括其发展和退步的整个过程
强调文学演变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复杂关系
文学起源
探究途径
考古学
提供实证性资料
遗迹量少,其真实性存疑
人类学
利用“社会活化石”的文化艺术样本进行研究
结论间接(带有假设性),非直接
心理学
假设前提:原始人心理≈儿童心理
说服力较弱
观点
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表现说、劳动说
动力
内部:文学自身
本国或他国文学
外部:社会历史
综合作用
文学进化论
文学退化论
文学流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纵向历时性
文学成就高于或低于社会阶段成就
1.文学高度发展时期可能不是经济繁荣时期,而是落后时期
2.文学巨大成就可能只现于某特殊期,随发展反而可能衰落
横向共时性
同一时空下各地域文学/各类文体等发展的不平衡
长期流变中 永恒阅读对象 “经典”
原创性文本和独特性阐释的结合
起源
模仿说
最早的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
代表:[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内容:模仿是人的本能,艺术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柏拉图的模仿说认为艺术和真理隔了两层
中国
《易经》“观物以取象”
《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该观点重视社会历史、作者意图与理性
游戏说
提出者
最早由[德]康德提出
明确提出+系统阐述:[德]席勒 & [英]斯宾塞
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内容
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的无功利目的的自由游戏的本能或冲动
斯宾塞从生理学角度补充:过剩精力导致游戏与艺术这类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的产生
陶渊明“著文章自娱”
王国维“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工具的游戏论
与西方自由的游戏论有别
二者面临协调问题
巫术说
时间&地位:19C末在西方兴起的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起源理论
[英]泰勒与弗雷泽
又称为“泰勒—弗雷泽理论”
巫术:原始先民利用虚构的自然力量实现愿望的法术,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活动
巫术说:认为最早的艺术是原始人巫术活动的产物,也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
心理表现说
地位:西方现代有影响的艺术起源理论
要点:从心理学角度考察艺术起源,分情感和本能两方面探源
情感表现说
内容: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需要
从人的心里意识层面切入
[法]维隆《美学》——将艺术定义为情感的表现
[俄]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意]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科林伍德:艺术的目的仅为表现情感
本能表现说
内容:艺术是人的梦、幻觉、生命本能的表现
从人心理的深层潜意识层面切入
代表:弗洛伊德
艺术是人的潜意识和性本能的象征和表现
很早就将艺术起源定义为心理表现
“言志说”:《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缘情说”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劳动说
评价:艺术起源理论中影响很大
论说者
西方:19C[德]毕歇尔、[俄]普列汉诺夫
中国:鲁迅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诞生
从根本意义层面切入
理论依据不足,非唯一
流变
诗乐舞不分→广义的文学→“文笔”之争
诗→文→词、曲、小说
文学流变:“通”与“变”的过程
西方
悲剧、史诗→诗歌、小说
社会历史变迁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社会历史各要素的影响
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发展与文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自我扬弃中的文学流变
内容:包括民族自身的扬弃,以及在外族文学影响下的扬弃
表现:体裁、风格、表现方法、语言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流变
不变的是永恒主题:爱、战争、死亡
eg.
我国唐代在佛教文学影响下产生的变文、弹词
近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外国文学影响下产生自由诗和话剧
经典
概念: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离骚》等
西方:《圣经》、古希腊艺术(尤指神话)
未来
新趋势
宏大叙事→私人化写作
价值重估→价值重建
审美诉求→文化文本
精英文学→平民文学
新文类
生态文学
背景: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使人们重视生态责任
内容: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将人们的生态责任以文学形式具象化
[美]密克尔、1974、《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文学生态学”
[美]鲁克尔特、1978、《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生态批评”
代表: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未来走向:文学样式→生存观和世界观
网络文学
背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全球化,迎来大数据时代
[加]麦克卢汉“地球村”“信息时代”
以网络为媒介,但文学界限模糊,出现超文本
与其他形式(如图像声音)融合,呈现超媒介趋势
特点
写作门槛低,人人都有书写自由
打破时空界限,传播便捷
重自我表达和娱乐性
增强读者的参与性和活动性
不足
商业化严重,质量不精
类型化、低俗化、粗糙化
版权问题难以保障
与传统文学的割裂
文化文本
文学与文化逐渐趋同,文学界限模糊
受西方符号学和文化研究影响
在文学和大众文学重形成共时态的对应关系
表现
西方:后殖民文学、女性文学、都市文学
中国:时尚读本、文化散文
时尚读本
20C90s出现,在文学市场化时代形成
叙事风格上常呈现为对一种社会原生态的模拟
美学特征:时尚性质、多元复合、市场导向性、都市流行化
整体表现:多元共生,杂语喧哗
文化散文
背景
在消费社会的文化市场引导下出现
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学者关注现实问题、参与文化交流
又称“学者散文”
时间
80、90s
从传统的表现个体世界转向书写大时代的文化品格
用一种厚重的历史反思进行当下主体人格的重建
代表:余秋雨《文化苦旅》
短信文学
背景:网络与手机的普及,交流便捷,出现以手机短信息表现文学的方式
生活化交流→简洁凝练、幽默风趣的基本话语机制
简单明快、具有文学色彩的语句或打油诗→剪短精炼的诗歌、小说、散文
【备注】 填空:青色 名解:蓝色 简答论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