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
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要素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放射式(延安)——影响因素:河流,交通
同心圆模式(成都)——影响因素:平原
组团式(重庆)——影响因素:丘陵,山地
条带式(兰州)——影响因素:河谷地形
扇状式(沈阳)——影响因素:交通
点状式(吐鲁番)——影响因素:水源
组团式(武汉)——影响因素:河流分割
题目判断:在大题中描述某地城市空间结构可用
城市地域的功能分区
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商业区→中央商务区
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内部有明显分区
工业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位于下风向与河流下游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
居住区
高级住宅区→与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与工业区联系
题目判断:选择题中关于功能区图表的判断
功能分区成因
历史因素→保护和继承
经济因素→地租理论
距市中心近,通达度好,地租高
地租水平: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
收入高,知名度高,住高级住宅区;收入低,知名度低,住低级住宅区
种族和宗教→保护和继承
功能分区模式
同心圆模式:受地租影响——成都
扇形模式:受交通需要——沈阳
多核心模式:多存在于特大城市——大庆
题目判断:选择题中城市土地利用的图标判断
城市体系
世界城市
东京;伦敦;纽约
题目判断:选择题中世界城市的判断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香港;多伦多;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布鲁塞尔
全国性中心城市
沈阳,南京,武汉,深圳,成都,西安
其他等级城市
城市群
城市群特征
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世界六大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题目判断:选择题中世界城市群的判断
中国四大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和东北城市群
城市化
城市化概念及标志
概念: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上升较少;世界平均水平第二有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水平第三,上升趋势最明显
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积聚,城市化迅速推进,环境问题突出
后期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人口与资本向中心城区聚集
郊区化:人口与资本向城区外围转移,中心城区面积扩大,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并行
逆城市化:人口与资本向郊区转移,城市总人口开始出现下降
题目判断:选择题中只有到逆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才会出现下降
城市问题
环境问题:中心城区环境问题会不断加重(尾气排放等),城市热岛加剧
交通问题:在早晚高峰出现堵车问题
住房问题:租房与买房价格上升
社会问题:高知人才向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转移
题目判断:大题中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问题的解答
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的加剧,上升气流加剧成云致雨;下渗减少,易出现积水
题目判断:城市内涝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烂心树
原住民向郊区迁移(郊区化),中心城区多外来人口,多出现于发达国家
烂皮树
低薪资阶层与外来人口多住在城市边缘,中心城区商业繁荣(城市化),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题目判断:大题或选择题中关于烂心树与烂皮树的判断
污染严重工业区位选择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发电场,钢铁厂
设置在最小风频上风带或常年盛行风垂直的郊外
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场,钢铁厂,化工厂,炼油厂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印刷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化工厂,炼油厂
题目判断:选择题与大题中不同地区所发展的工业判断
大城市发展卫星城的好处
卫星城的建设疏散了大城市的主要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在大城市外围发展了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卫星城对外发展通过生产协作,提供了就业机会,平衡了城市男女劳动力,提高了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卫星城的独立性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题目判断:大题中卫星城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