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文学史-十七世纪以前
世界文学史-十七世纪以前,导入内容为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浙江大学《世界文学史》课程的前四讲,仅作参考
编辑于2022-06-01 16:02:24世界文学史
一 古代文学
古埃及复生神话与《亡灵书》
神话观念
太阳神喇神
亡灵起身,歌颂太阳 奥秘莫测的你,光照万人面 世世代代更新着你生命之源 时间卷走了它的尘埃,而你不变 你创造时间,你又超越世间 你通过大门,而把夜关在门外 使沉沦的灵魂们笑逐颜开 诚实者,心静,起来饮你的光 你是过去和现在,你是未来! 向你顶礼,喇神,你唤醒了生命! 你上升!你放光!现出辉煌容颜! 千年万代已逝去,不可计算; 千年万代将来到,你光照万年!
莲花-昼开夜合
宛若莲花 我是纯洁的莲花 喇神的气息养我 辉煌地发芽 我从黑暗的地下 升入阳光世界 在田野开花
圣甲虫-太阳活动周和再生,黎明之神
两个前肢捧着太阳的形象
甲虫的腿不断伸缩-循环
孵化的幼虫从粪球中显现-虫子本身从污秽和腐烂中得到重生
《亡灵书》
BC3700左右开始传抄
“死后世界旅行指南”
自述无辜
称心仪式-玛特女神的羽毛
彼岸世界
白昼太阳将会看护你
黑夜看护你的自有星星
对死后审判的强调,让活着的人有所敬畏;人类社会的秩序渊源
“万物有灵”的古印度吠陀经
吠陀-veda
意为“知识”,被认为蕴含着永恒的、超越性的知识 这些知识既是宇宙的“源头”,也是其“蓝图”
“教人知‘法’”的庄严圣典
暗藏着雅利安人社会生活的历史之书
颂神、娱神的诗集
四吠陀
梨俱吠陀
BC1500雅利安人开始编写,最早成集BC600
10卷包含颂诗1028首
33位神,均分为3组,分别存在于天、空、地三界
大神因陀罗
谁杀死恶魔,让七河奔流, 谁去除伐拉囚居的母牛, 谁两石敲磨,诞生圣火, 战场上的胜者,他就是因陀罗神。 世上一切因他而震颤, 令达萨屈服,驱强敌宵盾, 像赌场的胜者席卷一切, 对手的拥有丧尽,他就是因陀罗神。 他偏爱帮助压汁苏摩者、 制作祭糕者、吟唱赞歌者, 唱颂者意气风发,苏摩酒正在倾倒, 这是我们的祭礼,他就是因陀罗神。 你凶猛无比,你大力帮助榨汁苏摩者、 制糕者,你确是真实的。 我们更加亲近你,噢,因陀罗, 与我们儿辈一起,在祭礼上高声赞颂。
娑摩吠陀
夜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
活泼热烈
相思咒
像藤萝环抱大树, 把大树抱得紧紧; 要你照样紧抱我, 要你爱我,永不离分。 像老鹰向天上飞起, 两翅膀对大地扑腾; 我照样扑住你的心, 要你爱我,永不离分。 像太阳环绕着天和地, 迅速绕着走不停, 我也环绕你的心, 要你爱我,永不离分。
“印度神秘主义的密咒系统的最根本的、最后的经典”
包含了印度医药学最为古老的记录
治咳嗽
像心中的愿望, 迅速飞向远方, 咳嗽啊!远远飞去吧, 随着心愿的飞翔。 像磨尖了的箭, 迅速飞向远方, 咳嗽啊!远远飞去吧, 在这广阔的地面上。 像太阳的光芒, 迅速飞向远方, 咳嗽啊!远远飞去吧, 跟着大海的波浪。
其效力摆脱“意义”的限制,主要依赖于声音
叠音
谐音(元音押韵而辅音不押韵)
回声
节奏
拟音
祭祀流程
诵颂者
诵念诗文-《梨俱吠陀》
吟唱者
咏歌经文-《娑摩吠陀》
行祭者
祭祀用语-《夜柔吠陀》
酥油浇泼在祭火里
指挥和监督者,以咒语纠正错误
密语和咒语-《阿闼婆吠陀》
圣经旧约:唯一神的创造与审判
圣经构成
旧约(希伯来圣经)
新约
次经
正典化
BC5中后-AD末
背景:与民族危机紧密相关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希伯来民族一直承受着被异族奴役的命运
“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
目的
实际功用-收束人心,维持共同体联系
依靠对同一批经文的高度认同,刻画希伯来民族的行为精神取向规范
对后世:形塑西方文化
主要内容和注意点
人类经过万千磨难和善恶抉择、终将走向光明的故事
一神论
功绩归于唯一神
没有争斗,没有神祗背景、性格等
异族必定遭到惩罚的思想
绝对权威——绝对服从
《创世纪》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天。
简单中的崇高
仪式化的艺术效果
节奏缓慢庄严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上帝在创世第一周里每一天的活动
和谐-凸显上帝绝对权威、不可抵抗
参孙
参孙映射着当时的以色列
耶和华的灵充满以色列,她就像参孙一样强大、坚不可摧
失去信仰的以色列就变得非常盲目、没有力量
古希腊悲剧的诞生
定义与背景
悲剧-“公山羊之歌”
作为祭品的公山羊有净化的功能
帮助城邦洗涤罪恶,赶走污染
悲剧兴盛与雅典政治的全盛期基本重合
BC480希腊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战胜波斯海军,确立海上霸权
BC404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输给斯巴达
在神话世界与城邦世界之间
“当人们开始以公民的眼光去审视神话,悲剧就产生了”
兴起于史诗之后,消失在哲学兴盛之时
素材依然与神话联系在一起,虔诚而敬神
悲剧冲突性变强,关注人的道德法则
神秘色彩下降,法律行为规范体系还在形成过程中
在命运和个人选择之间
城邦经济繁荣、民主政治深入人心的时期, 是古希腊人精神探索的一大关键转型时期
悲剧作家面向大众,打动大众,以公民身份写作
人更多理性精神的觉醒
悲剧更关注人的言行,但又没赋予人足够的自主地位、可以实现自我掌控。建立在这样一个中间区域,人发起了行为并要为之负责,但同时他被放置在这样一个超越自身、无法掌控的秩序中。
突出表现在剧作家们对人类选择能力和意义的复杂考量
三大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BC525-BC456)
索福克勒斯(BC496-BC406)
《俄狄浦斯王》
“当人有了内心的挣扎、意图,但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自主性去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悲剧的意义也就产生了”
欧里庇德斯(BC480-BC406)
《特洛伊妇女》
一定的理性色彩
高潮迭起的情节和个人独白
二 中古文学
背景:大动荡与大交融
宗教化的世代
东方与西方、游牧与农耕,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血与火的碰撞中相互交融影响
骑士文学中的新式爱情
背景
盛行于AD11-13,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
忠君、重教、行侠为骑士道德
特点与矛盾
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
情节和表达都有一定套路
与教会的禁欲主义抵牾
现世欲求和对上帝以及君主应尽的职责之间
明显存在矛盾
参加圣战的骑士是抱着对天国的信念前去东方的, 结果带着崭新的尘世需求回到了西方
对东方的游历想象有助于 新的现实主义、享乐主义的骑士理想的兴起
现世的爱情、财富、荣誉、自由、幸福等等实际的东西,成为骑士们追求的目标,也成为骑士文学歌颂的对象
将对上帝的敬爱与对异性的情爱结合起来 把尘世之爱上升到上天之爱的崇高地位
圭尼泽利《爱情总寄托在高贵的心中》
正如太阳使宝石放射灿烂的光辉, 女子使男子高尚的心灵产生爱情。 倘若有朝一日上帝质问我的灵魂: 你怎竟敢,竟敢将世俗女子同我相比? 将爱情同我相比? 尊贵的主——我将回答—— 她像天使一样,我怎能不爱她? 这绝不是罪过。
骑士抒情诗
描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阿拉玛农《破晓歌》
一名骑士睡在他心仪的女人身边, 在亲吻间发出询问,情意绵绵; 亲人啊,我该怎么办呢,亲人? 黑夜即将终结,白昼就要降临。 我听到巡夜人在高喊“离开”, 破晓之后,白昼便接踵而来。 亲人啊,倘若白昼和破晓 不再迫使情侣分道扬镳, 那么最好的祝福就是真挚的骑士 躺在他最动心的女人的怀里。 我听到巡夜人在高喊“离开”, 破晓之后,白昼便接踵而来。 亲人啊,世界上的任何痛苦和悲戚, 都比不上情侣之间的别离; 我自己能够根据短暂的残夜 来计算我们遭受的痛苦何等剧烈。 我听到巡夜人在高喊“离开”, 破晓之后,白昼便接踵而来。 亲人啊,我得走了,可你必须记住: 我属于你,无论我走到何处; 请把我永远铭刻在你的心头, 因为我虽然离去,心却在此处停留。 我听到巡夜人在高喊“离开”, 破晓之后,白昼便接踵而来。 亲爱的,没有你,死神就会将我追寻, 是爱情让我忘记了我的全部生命。 我一定会回来的,尽一切力量, 因为没有你,我如同死了一样。 我听到巡夜人在高喊“离开”, 破晓之后,白昼便接踵而来。
骑士叙事诗
又称骑士传奇(罗曼司),中心为法国北方
以虚构方式表现骑士为爱情、荣誉和宗教信仰而冒险、行侠的故事
但丁《神曲》:诗人的正义
背景:长年的流亡生涯(1301-1321)
“登别人的楼梯多么艰难,吃别人家的咸面包多么辛酸”(《神曲》)
主题
通过诗篇去揭露和匡扶世道,重建神圣秩序
用“诗人的复仇”夺回荣誉
神学秩序
地狱:绝望之境
炼狱:希望之境
天堂:幸福之境
地狱
象征堕落的恐怖深渊
受欲望和激情控制
报复性的惩罚
超绝的想象力
炼狱
七大罪恶的分类,关键在一个“爱”字
“爱的反常:第一为骄,喜人皆不如我;第二为妒,喜人之有祸;三为怒,喜把错事都归于别人。爱的欠缺:这就是惰,这种人对于一切都冷淡,无热情。爱的太过:这就是贪:贪财,贪食,贪色。”
象征着精神的提升
承认罪孽,得到宽恕,仍在接受磨炼
在忏悔中等待飞升,仍有希望
天国
恢弘庄严,献祭的诗篇
深层意义
隐喻和象征的大量使用
豹子-肉欲
狮子-骄傲
母狼-贪婪
篇目数字的设计
三-三位一体
三篇
三头野兽
三位圣女
神圣性
33*3+1=100
九层地狱,炼狱九个平台,天台九重天
保罗与佛兰采斯加-“充满同情心的刽子手”
爱,不许任何受到爱的人不爱 这样强烈地使我欢喜他,以致, 像你看到的,就是现在他也不离开我。 爱使我们同归于死...... 当这个小精灵这样地说时, 另一个那样地哭泣,我竟因怜悯 而昏晕,似乎我将濒于死亡; 我倒下,如同一个尸首倒下一样。
神学大框架下,理性与信仰、人的意志与天命之间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纠结矛盾
自我情感的表达与对“人无法对自己的心发号施令”的否定
市井中的《一千零一夜》
创作背景
虚构的山鲁佐德背景-通过讲故事阻止死神的脚步,延续自己的生命,进而让自己以文字的形式获得不朽 对希望凭借写作博取死后声名的文人有永久的魔力
实际-8-16世纪阿拉伯及附近地区说唱艺人创造
印度、波斯、埃及、古希腊罗马、中国的文化交融碰撞
“真主主宰一切”
艺术特色
语言生动,绘声绘色
内容追求新颖奇异
价值观朴素
框架/树状结构
上下承接,又可自由成篇、
《坎特伯雷故事集》《十日谈》
波斯鲁拜:陶罐、美人与醇酒
AD5进入
“鲁拜”-四行诗
一首四行
多数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可押可不押
简练明快,很适合随性而作
海亚姆-集大成者
译者爱德华·菲茨杰拉德
数学家-代数方程式;天文学造诣
并非谋生或为了取悦谁,单纯记下人生体悟
相对深刻
代表作
一
我像流水不由自主地来到宇宙, 不知何来,也不知何由; 像荒漠之风不由自主地飘去, 不知何往,也不能停留。
二
当你和我通过了帷幕之后, 这世界还将存在很久很久, 它不会留意我们的来去, 就像大海中投一块小小石头。
三
我把唇俯向这可怜的陶樽, 想把我生命的奥秘探询; 樽口对我低语道:“生时饮吧! 一旦死去你将永无回程。”
四
一天,我买了陶工的一个陶壶, 陶壶居然开口吧秘密吐露: 我曾贵为君王,手中高攀金杯, 如今化作酒徒手中的酒壶。
五
世事如同逝水,何须恐惧, 眼前的一切终将成为过去。 权且欢欢喜喜度过现在的瞬间, 未来无须惧怕,过去的何必追忆?
六
只要在树荫下有一卷诗章, 一壶普通酒和面包一方, 还有你,在荒野里伴我歌咏, 荒野呀就是完美的天堂! 如果死后尸土制成陶罐, 愿那罐时时装满美酒!
七
艺术风格
郭沫若评,海亚姆《鲁拜集》中看出了李太白的面目
不刻意追求修辞炼句,没有造作和雕饰的成分,自然流露出某种机趣
内容集中,是对死亡的关注,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关于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非理性的迷惘包括神秘的命运轮回
哈姆雷特对头骨展开的哲思
心灵的豁达与安适
波斯诗歌中把“对情人的爱”解读成“对真主的爱”的传统
“香草美人”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人面对神的相对解放
拉伯雷《巨人传》中的一封信
恣意奔放的人物个性
追求无所不能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代人的普遍理想
恩格斯“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世代”
信的内容
对人性解放的反思
试图结合哲学和信仰
“人文主义”
“更有人性的文字”
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值得歌颂和思考的
人可以积极地去自我发展,用理性和意志来改进环境
越写越走心的《堂吉诃德》
“英雄的反英雄小说?”
-新的英雄小说
莎士比亚:“人生是个大舞台”
最常用的比喻
创作分期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痴迷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历史剧八部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等喜剧10部
《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等悲剧3部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疯狂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等悲剧7部
《一报还一报》等喜剧4部
晚期(1608-1612)-传奇剧
《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自我概括-著名台词节选
艺术特征
人物的复杂多面性
莎士比亚之前戏剧没有所谓个性
剧作复杂的问题意识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巴洛克风格与《人生如梦》
巴洛克定义:源于葡萄牙语,“不合常规”之意
本来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
17世纪起开始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过分雕琢的文艺现象
强调现世享受的富丽堂皇与最后一切归于上帝的紧张神秘
建筑、雕塑、文学、绘画各领域
背景-再次出现的宗教狂热
罗马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运动
科学发展的“反作用”
人的尊严、优越感下降,强烈的失落感
西班牙·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古怪疯狂的行为和玄妙抽象的辩论
选段
幻灭思想,在人物言行中传递出炽热的情感
异军突起的玄学派诗歌
约翰·多恩《跳蚤》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玄学派诗歌的反传统性
奇喻巧智,从各种新派思想和日常生活中捕捉吸气的意象
用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
20世纪地位上升
戴着镣铐跳舞的新古典主义
大盛于17世纪权力高度集中的法国
辉煌君权-凡尔赛宫“镜厅”
1635法兰西学术院“不朽者”
理性至上与崇古思潮
基本主张
不变的理性原则
“逼真”而“得体”的人性-类型化描写
体裁等级划分清晰-崇高的悲剧
悲剧的三一律
一个故事线索、一处地点、一天
“亚里士多德规则”
作品分析
高乃依《熙德》-不符合规范的作品
拉辛《安德洛马克》
严肃而简约的形式,拉辛作品中的主角总是被几乎无法控制的激情驱动
莫里哀喜剧中的“中常之道”
世俗演出中的喜剧倾向
扁形人物-为什么搞笑?
缺乏分寸感的人物,被单一的需求压垮了心智
《伪君子》
严格遵守三一律,仍将主人公出场推迟到了第三幕
三一律进而变为制造紧张感的工具
经典段落
讽刺和揭露宗教团体“圣体会”的面目
“他的光荣什么也不缺,我们的光荣却离不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