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出血热病毒
这是一个关于出热血病毒的思维导图,什么是出热血病毒,它又引发出哪些病毒呢,就让这篇导图与您交流吧,我先透露一点:出热血病毒又引发了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热血病毒,埃博拉病毒,剩下的理论以及知识希望您能够发现对您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6-05 15:15:25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278
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 熟悉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汉坦病毒、 新疆出血热病毒和埃波拉病毒的流行病学 特点及致病性。 执业医师大纲 熟悉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 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
出血热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 类动物等传播,能引起出血和发热 症状的病毒感染症的病原体。我国 已发现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 毒等,目前非洲埃博拉病毒引起的 出血热,因病情重死亡率高而受到 关注。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 不是某一种疾病的名称, 而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这类疾病在临床上以“3H " 症状, 即hyperpyrexia (高热)、hemorrhage( 出血) 、hypotension ( 低血压) 为主要的共同特征, 并有较高的病死率, 而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发热的程度、热型, 出血的程度、部位, 以及损害的脏器等。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确定的最新分类, 它们分属于7 个病毒科的8 个病毒属, 并经由不同的媒介和途径传播, 引起不同的出血热。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出血热病毒主要有汉坦病毒、登革病毒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 汉坦病毒 278
ü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体; ü 由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 传染病; ü 发热、出血、蛋白尿、低血压、休克 ü 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 ü 在我国分布地区广,危害严重,俗称流 行性出血热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圆形、卵圆形或多型态有包膜 *分段的-ssRNA *表面刺突为G1和G2糖蛋白分 别为中和抗原和血凝素
(二)培养特性
汉坦病毒在培养的细胞中生长较为缓慢。
(三)抵抗力
汉坦病毒抵抗力不强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均为啮齿动物
(二)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人类对汉坦病毒普遍易感
(四)HFRS的流行地区和季节
HFRS的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病死率高达50%~70%
(二)免疫性
*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少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血清学检查(多)
(二)病毒分离(少)
五、防治原则
(一)预防
ü 防鼠灭鼠 ü 加强个人防护 ü 疫苗接种
(二)治疗
ü无特异性抗病毒药 ü 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 “三早一就近”原则:早发现,早休 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282
新疆出血热病毒1966年首次从新疆塔里木盆 地出血热病人血液、尸体脏器及硬蜱中分离, 流行病学及病毒抗原性 – 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 Congo hemorrhagic hever virus,CCHFV) 相似 – XHFV与CCHFV同种,属布尼雅病毒科 (Bunyaviridae)内罗病毒属(nairovirus)
一、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和家畜(羊、牛、马、 骆驼、狐狸和兔)是自然宿主和传染源。羊在维 持XHF疫原上起重要作用 • 硬蜱特别是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是传播媒介。病毒在蜱体内增殖并经卵传给子代, 蜱也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 90nm~ 120nm,外有包膜,表面有空管 样突起 • 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的-ssRNA • 出生后l~4天的乳鼠对XHFV最为 敏感,常用于病毒分离及传代。 用Vero E6等细胞培养病毒不产生 CPE,可用免疫荧光法通过检测 • 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可形成嗜碱性 包涵体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蜱在每年的4月~6月大量增殖 – 人群发病的高峰 – 蜱叮咬或与病畜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感染 • 5~7天潜伏期发病,以发热和出血为特征 • 产生中和(NT)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 NT抗体出现较早,维持较久 –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283
简介: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EBO) 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很 高,临床上以发热及出血为特 征,由令医学界闻之色变而又 无可奈何的致命杀手——埃博 拉病毒引起。 1976年,扎伊尔北部“埃 博拉”河沿岸 55个村庄遭到不 知名的陌生病毒“袭击”,致 死率极高,同年,从这个村庄 的一例病人体内首次分离出埃 博拉病毒,因此而命名。
一、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特征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狐蝠科的果蝠可能是其中之一; 终末宿主是人类和非人灵长类, 如大猩猩、黑猩猩、猕猴等。埃博拉病毒可经感染的人和非人灵长类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 密切接触; 急性期病人血液中病毒含量非常高, 这种高病毒血症可持续至病人死亡; 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和结膜分泌物等都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是产生感染病例的最重要原因。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庭成员与病人密切接触是造成埃博拉出血热扩大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2 注射传播: 使用受到污染、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造成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空气 传播: 研究证实, 猕猴中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可因气溶胶引起, 但该途径在人类埃博拉出血热传播中的作用尚有待证实。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播途径: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 • 潜伏期为2周左右。 • 临床症状:突发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 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 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 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 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 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由于埃博拉病毒传染性极强,其微生物学检验必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在实验室检查中, 必须仔细收集和处理标本, 严格安全防御措施。可用组织和血液标本做动物接种或细胞培养以分离病毒;并可用病毒感染的Vero 细胞或其提取物作抗原, 以免疫荧光法和ELISA 检测血清抗体;还可用RT-PCR 法检测病毒RNA 。 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 预防主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包括发现可疑病人应立即隔离, 严格消毒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等, 尸体应立即火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受到监视, 出现发热时立即人院隔离。 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很困难, 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治疗剂和生物制剂, 因此主要采取强化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