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先秦时期(殷商至战国末期)
先秦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编辑于2022-06-07 18:11:26先秦时期(殷商至战国末期)
神话
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西汉·刘安 《淮南子》(女娲补天) 东汉·应劭《风俗通》(女娲造人) 南北朝·祖冲之《述异记》(盘古开天地) 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有保存
诗经
名称:《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305篇)
内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爱情、战争、农事等
祭祖颂歌、农事诗、婚姻爱情诗(相恋相思、家庭生活场面、弃妇诗)
宴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反映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
怨刺诗:大雅中(针砭朝政、规谏,诗人想挽救国家显示,但现实无可奈何)、小雅中(斥责朝政黑暗,忧国忧民,感叹自身遭遇)、国风中(辛辣犀利的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
战争诗(徭役诗、厌战诗):表达出对战争的厌倦核对和平的向往,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揭露了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
艺术特点:①赋比兴手法②句式以四言为主③重章叠句
诗经六义:风雅颂(内容划分)、赋比兴(表现手法)
风(国:地区地域、风:音乐曲调):各地民间乐歌(十五国风105篇)如《蒹葭》《关雎》《硕鼠》;雅:朝廷正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如《采薇》、《鹿鸣》;颂:宗庙祭祀之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赋:铺陈直叙,将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类比,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屈原和楚辞
作者:屈原,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
作品:《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招魂》
离骚:美政理想、忠君与爱国的注释、香草美人象征系统、高洁坚贞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九歌:《东皇太一》(迎神曲)《云中君》《湘君》(娱神曲)《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人鬼: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礼魂》(送神曲);其余篇章,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索求未遂的伤感
九章:抒情歌总称,包括四言体诗《橘颂》,楚辞体《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
天问:思想学说集萃,充满理性探索精神;表现屈原对宇宙人生、历史现实全方位的思考,归结为对楚国现实的忧虑
招魂:屈原为招楚怀王魂所作
艺术特色:开创了香草美人的独有意象、脱胎于楚地民歌(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地位: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开创中国古代文学史浪漫主义的源头
历史散文
《尚书》
内容:记载传说的尧舜禹时代至东周历史约1500年,古代帝王的文诰和军臣的谈话记录,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名称:最早称《书》,汉代后被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地位: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中国第一部散文集
《春秋》
内容:鲁国的编年史
作者:孔子修订编撰而成
地位: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特色: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喻褒贬
《左传》——编年体
名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鲁国史官 左丘明(文宗史圣 经臣史祖)
内容:春秋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特色:长于叙事,善于细节描写,描写战争;叙事特征:创立一种新体例,道德评价通过“君子曰”等直接议论提供,叙事结构:按时间顺序灵活运用倒叙、插叙、预叙、补叙等手法;叙事风格: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过程及因果关系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国别体
作者:鲁国史官 左丘明
内容: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刺辩说应对之辞,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地位: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著作
《战国策》——国别体
名称:又称《国策》 全书共12国策、33篇
作者:西汉 刘向编订
内容:记载战国时间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塑造一系列“士”的传神形象
特色:文辞优美语言生动,赋予雄辩和运筹机制,描写人物绘声绘色;辩丽横肆文笔肆意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常用语言阐述道理“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狡兔三窟、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吕氏春秋》
作者:秦相吕不韦
寓言故事:一字千金、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殃及池鱼
历史散文体裁总结
编年体:以历史事件发生的事件为中心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左传》左丘明、《公羊传》、《谷梁传》《资治通鉴》司马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
《史记》(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汉书》(纪传体断代史)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纪传体国别史)陈寿——前四史
国别体:以诸侯国为单位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左丘明;《战国策》刘向;《三国志》(纪传体国别史)陈寿
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和编年体整合
《通鉴纪事本末》袁枢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晚年修订了”六经“;政治思想核心”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核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
《论语》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变成的语录文集;语录体韵散体结合;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显易懂;儒家典籍四书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称为”亚圣“;政治思想核心”民贵君轻“”仁政“、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7篇: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整理而成;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也有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说理文章;儒家典籍四书之一;记载孟子的言行,孟子与各国诸侯学者的论辩;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长于譬喻排比;影响了后世的古文运动。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后圣”;政治思想核心“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反对鬼神迷信、主张“人性本恶、提倡学以致用
《荀子》32篇:由荀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著作;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瞻警炼;文章语言精炼,比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先秦论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道家(杨朱—老子—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思想核心“朴素的辩证法”、政治思想核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讲究物极必反
《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上篇德经37+下篇道经44=81章;与《庄子》《周易》并称三玄、被称为“万经之王”;全书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被称为“南华真人”;主张“无为而治”(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顺应自然”、批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庄子》(南华经)33篇:对话体寓言体;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文章想象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文风汪洋肆意辞藻瑰丽富有浪漫色彩,多采用寓言形式说理;寓言故事:望穿秋水、望洋兴叹、邯郸学步、坐井观天、贻笑大方、东施效颦、呆若木鸡;先秦文学中文学成就最高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集法、术、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韩非子》20篇:后人整理编纂而成;寓言故事居先秦散文之首,多取材历史现实和故事;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买椟还珠
李斯:谏逐客书
诸子百家总结
春秋末战国初《论语》《老子》语录体韵散体结合
战国中期《孟子》《庄子》对话体寓言体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