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霸笔记:唐诗二首(八下)
两首高扬着现实主义风格的唐诗,一首是诗圣杜甫所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跳出个人的圈子,将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佩!诗王白居易的《卖炭翁》则通过卖炭翁辛苦劳动所得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示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
编辑于2022-06-08 09:44:58"准高三暑假逆袭秘籍:饱和攻击专攻弱科,30天突破致命短板!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压得狠 选得准】:首先锁定12门最拖后腿的主科(如数学/英语),彻底断舍离其他科目,将暑假时间极致聚焦关键要找到真懂高考的指导者,制定针对性突破方案,通过量化目标(如提分50分)、解决深层知识漏洞来实现质变成功后不仅能释放高三复习时间,更能大幅提振信心这正是清北学霸验证过的弱科歼灭战精髓"。
"物理必修课:牛顿三定律精要解析!🌟 从基础到应用,掌握力学核心 内容涵盖: 1 三大定律:惯性定律(F合=0的特例)、F=ma的矢量性与瞬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等大、反向、共线) 2 重点对比:平衡力 vs 作用反作用力(⭐易混难点),惯性系与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 3 应用与题型:受力分析基础、求加速度/力/质量、连接体问题,后续关联曲线运动与功和能章节 适用范围:宏观低速惯性系,附解题步骤归纳(待补充)" 。
【八上物理】第六章带你探索质量与密度的奥秘!密度(ρ)是物质的核心特性,由质量(m)与体积(V)定义(ρ=m/V),与温度密切相关热胀冷缩使密度减小,但水在4℃时密度最大通过天平 量筒实验,掌握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理解密度在材料选择(如轻强或抗压)、鉴别物质中的应用空气对流现象(如暖气循环)也源于冷热空气的密度差!记住常见物质密度值(水1g/cm³、铁79g/cm³),轻松破解物理难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准高三暑假逆袭秘籍:饱和攻击专攻弱科,30天突破致命短板!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压得狠 选得准】:首先锁定12门最拖后腿的主科(如数学/英语),彻底断舍离其他科目,将暑假时间极致聚焦关键要找到真懂高考的指导者,制定针对性突破方案,通过量化目标(如提分50分)、解决深层知识漏洞来实现质变成功后不仅能释放高三复习时间,更能大幅提振信心这正是清北学霸验证过的弱科歼灭战精髓"。
"物理必修课:牛顿三定律精要解析!🌟 从基础到应用,掌握力学核心 内容涵盖: 1 三大定律:惯性定律(F合=0的特例)、F=ma的矢量性与瞬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等大、反向、共线) 2 重点对比:平衡力 vs 作用反作用力(⭐易混难点),惯性系与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 3 应用与题型:受力分析基础、求加速度/力/质量、连接体问题,后续关联曲线运动与功和能章节 适用范围:宏观低速惯性系,附解题步骤归纳(待补充)" 。
【八上物理】第六章带你探索质量与密度的奥秘!密度(ρ)是物质的核心特性,由质量(m)与体积(V)定义(ρ=m/V),与温度密切相关热胀冷缩使密度减小,但水在4℃时密度最大通过天平 量筒实验,掌握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理解密度在材料选择(如轻强或抗压)、鉴别物质中的应用空气对流现象(如暖气循环)也源于冷热空气的密度差!记住常见物质密度值(水1g/cm³、铁79g/cm³),轻松破解物理难题。
学霸笔记:唐诗二首(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代表作
三吏
《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
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注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高
秋深
三重茅
几层茅草
三
表示多数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
挂,缠绕
塘坳
低洼积水的地方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忍能
忍心如此
入竹去
跑进竹林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俄顷
一会儿
秋天漠漠
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衾
被子
恶卧
睡相不好
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脚
雨点
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丧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
如何挨到天亮
彻
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得
哪里能得到
庇
遮蔽,保护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突兀
高耸的样子
见
同“现”,出现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思考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这些动词
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茅草的动态
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
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何由彻”
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
表现
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
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
诗人从痛苦体验中
“床头屋漏无干处”
“长夜沾湿何由彻”
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
显得深沉、激昂、坚决
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
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6.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句强烈地表现诗人
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
忧国忧民的情怀
至死不悔的决心
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
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
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
直抒忧民之情
情绪激越奔放
前三节的层层铺叙
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
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
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第一
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
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
第二
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
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
第三
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 “公然抱茅入竹去”
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
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
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
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9.如何理解杜甫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
意在表现
“天下寒士”的痛苦
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归来倚杖自叹息”
“叹息”的内容尚不明朗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并不仅仅因为自身不幸遭遇
而哀叹、而失眠
而大声疾呼
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的这种
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
主题
叙写情景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
屋漏雨如注,长夜难眠
表现
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
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推己及人、舍己为人
卖炭翁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
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称作
诗魔
诗王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
《长恨歌》
《卖炭翁》
《琵琶行》
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自注云:“苦宫市也。”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宦官专权,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
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
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译注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伐
砍伐
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烟火色
被烟熏的脸色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
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何所营
做什么用?
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
值得怜悯
愿
希望
(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辗
碾压,同“碾”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黄衣使者
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
白衫儿
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
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敕
皇帝的命令
回车叱牛
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
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牵向北
指牵向宫中
驱将
赶(走)
将
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
惜不得
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 却也没有办法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
价钱,通“值”
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主题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
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思考
1.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
身上衣正单
自然希望天暖
最终却是要以卖炭得钱来解决温饱问题
所以在冻得发抖时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
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
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
写出了
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
表现了
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
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
表现宫使
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
形成对比
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
揭露了
唐代“宫市”的罪恶
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价值反差
“半匹红绡一丈绫”
“一车炭,千余斤”
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
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就全诗来说
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
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5.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如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
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
反衬
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就全诗来说,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习题
一
四节的内容分别是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湿屋
祈求广厦
诗歌蕴含着
忧国忧民、体察民情的宽广胸怀
要求改变社会现实的崇高理想
二
讲述(故事)
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
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揭露
“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
批判
“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
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环境描写
用恶劣的天气
渲染了凄苦的氛围
衬托出
生活环境之艰苦
心情之愁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
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卖炭老人悲苦的形象
表现了卖炭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