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3)思维导图
文学理论是指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文艺学的一个门类。广义的文艺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科学
编辑于2022-06-13 22:01:21文学理论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认识性
概念: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出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涵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
倾向性
概念: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实践性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的真价值
文学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挚体验等表现出来。也就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真实地表现真情,追求真理。
文学的善价值
是指文学要反映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珍惜等。也就是在追求真理和进步的过程中与人为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人。
文学的美价值
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它通过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过程,具体地体现为语言美、形象美、精神美,意境美。
文学作品
文本层次哪几个
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3个性质)
表达目的不同
子主题
真实性标准不同
意义生成方式不同
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特征(名词解释)
内指性
指文学语言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特征, 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本质。(指文学作品可以打破生活逻辑, 不必经过现实生活的检验,只要符合艺术思维逻辑,暗示艺术氛围即可。)
李白:西风吹我心,斜挂咸阳树
心理蕴涵性
文学语言注入了文学家的心理内涵,往往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出现一种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效果。 (文学语言要突出其表现的功能,它应该蕴涵丰富的知觉, 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内容)
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
阻距性
指的是文学语言,不是让人自动的,不加思索的,明白其内涵,而是通过打破语言常规,使用一些不为所人熟悉的修辞方式甚至不合语法,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耐人寻味。
如北岛 顾城的诗歌。
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形象分两种)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合理与合情)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一个)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模糊性)
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文学意象
文学象征(文学意象)
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意境
文学典型
文学作品的意蕴
有哪几层?哪个最深?
历史内容层
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传达出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感情和观念。
哲学意味层
通过意象引发读者充分发挥想象而达到对宇宙,生活哲理的感悟和把握。
审美意蕴层
指纯文学作品透露出的审美情趣,它主要体现在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或散文中, 呈现出一种恬淡自然,生机盎然的情趣。
文学典型
特征
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
具有灵魂的深度
蕴涵深刻的历史真实
概念
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人物对典型环境有反作用, 也可以改变环境,影响各种社会关系。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相互依存。
意境
来自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抒情性文学
定义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特征
情景交融
景中藏情
情中见景
情景并茂
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分类
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比较重视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作者移情入景,景物受情感的渲染,而被赋予较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表达的情感也比较具体确定和强烈,其长处是使读者被迅速的感染和打动
无我之境
使作者比较客观冷静的描写景物,其长处是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理想形态
再现型文学中的典型
表现型文学中的意境
象征型文学中的意象
文学意象
又称艺术形象,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具体而又概括并富有情感色彩和审美感染力的生活图画,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故想,一项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
特征
暗示性
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语词构造而猜想其中的隐藏的深意,就是暗示行性。
哲理性
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在象征形象背后所蕴含的,却是以小持大奋斗不息的哲理
多义性与求解性
荒诞性(不可思议)
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的主要类型
诗歌
概念
语言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包含作者思想与丰富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
具有凝练性
运用高度概括的文学语言,集中的反应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
强调韵律性
诗的结构指的是诗中长短不一的词,有规律的变化
在结构上具有跳跃性
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鸿沟,以断续来表示连贯,以局部来表示整体
抒情性
想象性
想象使得作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超越了时空的局限。
小说
概念
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
分类
长篇,短篇以及中篇小说,文言小说以及白话小说
特点
深刻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
概念
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特点
1.选材的宽和真,沈从文《湘西散记》在湘西山水与普通人生活中表现出人性之美,乡土气息浓郁。
2.语言的简洁与优美,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用自然,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
3.结构的散与不散,选材、笔法自由疏散,神不散体现在主题的集中,章法的严谨缜密,脉络清楚,首尾一贯。
剧本
概念
一种侧重于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特点
浓缩的反映社会生活
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来推进戏剧动作
文学的历史演变
文学的历史发展
文学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体现在……
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在于以物质生产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发展。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平衡性
体现: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其标志都首先是社会的现代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又促进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文学的现代形态。
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又具有不平衡性
1.文学艺术繁荣时期并不会同社会的一般发展程度完全一一对应,而历史上也确实不乏经济落后而文化繁荣的现象。
2.某些文学体裁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为了过去。
四种学说
辨别是哪一种
游戏说
认为:文艺发生于人类的游戏活动中
康德游戏说: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就是目的性和无目的性, 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 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
游戏冲动,感性冲动,行式冲动,自由的艺术。
巫术说
局限性:简单地从特定的人类活动,社会目的或者心理因素中寻找艺术原始发展的动因,没有将艺术视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实践过程,所以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原始艺术发展的真正原因。
巫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意义和有目的的行为方式系统
认为:艺术发生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有关
并非主张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揭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甚至巫术仪式还可以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直接的借鉴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
劳动起源说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提供了文学赖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2.文学艺术要适应劳动生产的需要,并伴随劳动产生。
3.劳动构成了早期文学的内容。
4.劳动限制了文学早期的内容。
宗教发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