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传概(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二)思维导图,包括:周公制礼、孔子与中国文化、孟子与中国文化、荀子、墨子思想。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中传概
周公制礼
起源
原始社会祭祀活动
人欲和人情
风俗
内容
吉礼
凶利
军礼
宾礼
嘉礼
特点
以德说理
德既包括主观方面的修养,也有客观方面的规范,礼就是德在客观方面的规范
对西周影响
国家政治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生活
孔子与中国文化
天人观和人生论
天能主宰人的祸福,由天道推出人事,人在宇宙社会秩序构件中起决定作用
人性
色、食是人最基本的欲望
人有利益诉求
人之间由差异
亲情最基本感情
君子在相处方式,道德品质,处世方法与小人不同
伦理
仁
爱
恕道
德
礼
礼记
强调礼的内涵是仁
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与周公类似)
辨别长幼尊卑、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诚信
孝
政治思想
大同社会
仁政
以身作则
为政以德
重视教化
节用节民力
举贤才
孟子与中国文化
人性论
道德属性才是人的本质
四端之心
仁义礼智
求放心是通过道德修养,将先天的道德之心找回来
性善论
通过心善言性善,心为道德本心
义利
找到平衡点
政治主张
王道推行仁政,霸道推行力政
以民为本
施行仁政
重视生存权
经济上有保障
划定地界,明确产权
重视德教
命运
孟子升格运动——韩愈唐代
影响:人本主义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中国诗人的性格提升精神境界;心性学说对后人的人性论以及宋明以来内圣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荀子
性恶善伪,重视后天理义教化
情欲等自然天性是荀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
化性起伪,虚壹而静
讲究礼义,正名
重法更重人,礼第一法第二
去三惑,倡正名,端正视听
墨子
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无差别的爱人
利人成为爱人的要求,爱人通过利人来实现
尚同
要服从上级,同君王和天保持一致
天志,明鬼
天由意志和感情
鬼不仅存在还会帮助天奖惩
音乐劳民伤财
学以致用
三表法
经验+感觉+效果=检验真理
逻辑学
类
事物的类别
故
原因
法
标准
老子
道论
形而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万物始基
辩证法
反者道之动
事物变化动因,相反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吸引,推动事物运动
事物运动的规律
对立转化,物极必反
循环运动
无为而治
少私寡欲
清净无事政治
见素抱朴
庄子
自乐逍遥
万物平等
安时处顺
庄子哲学思想特质
宁静淡薄,豁达宽容,塑造个性
韩非子
商鞅
法的起源定分止争
法的特征公正平等
法的作用定分止争,禁恶止乱
人情论
每个人都将追求个人利益作为最终目的
法、术、势相结合
重法而还是要学会权术,重刑,
尊势,德刑并用,集权于一身
贵术,尽人之智
两汉经学
五经
战国后期,用来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诗反映人真实情感
尚书 是上古文献汇编
周礼仪礼礼记,周礼是十三经重唯一一部详言班朝治军,设官分职之书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论根源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编年体史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缺点
繁琐注经
异化
内部分裂
今文经学(西汉)
孔子是政治家,经是知道政治的学说,解经要重视微言大义,要结合现实讨论,主张天人感应(臆解经文以合7己意)
古文经学(东汉)
孔子是史学家,经是孔子整理古代史料的书,偏重于铭文训诂和文字考证,希望恢复古史真面目(繁琐)
董仲舒(今文经学)
天人感应
人副天数说
灾异谴告说(限制君权)
大一统
魏晋玄学
东汉末年兴起,社会动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黄巾起义动摇王朝根基。汉代经历经学的演变,经学重易学新派的兴起为魏晋玄学的义理之学确立基础,“形名”之学对名教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的贵无论,名教出于自然
魏晋易代之际,阮籍,嵇康竹林名士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西晋元康时期,裴頠崇有论
西晋永嘉时期,郭象,独化论,名教即自然
道教
外修身形,内修心性,活得快乐幸福
道家,先秦,哲学派别;道教,东汉后期,宗教
老子,道家,哲学家;道教,天神
道家,天地万物之源,有和无的结合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最终依据和普遍法则;道教,宗教神灵,神秘之物,灵而有信,信道即信神
佛教
四谛:苦谛(色受想行识)集谛灭谛道谛
寺院经济高度发展;具有本地凤凤的佛教宗派出现;佛教造像艺术和佛教音乐的中国化
天台宗:止观法,定慧双休
华严宗:事法界,理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禅宗:佛性说,顿悟成佛说,无念说
程朱理学
社会背景:土地私有,文化政策宽松,科举制度完善推动学术的发展,文教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背景:儒学内在发展,佛道教对儒学的冲击
天理事核心和最高范畴,是天地间的总规则,万物存在的原因,内涵: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内在动因,一切道德皆来自天理,持敬和反躬自省是体现天理的重要方法
理气之辩
天理人欲之辩,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充分发挥心的作用,先知后行,但行更重要
道统:儒家圣人之道的传授谱系和所传之道
陆王心学
来源: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学是古代圣人相传的学问;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人人可为;无大过,简易;程朱理学功夫论未到家;反对只读书,认为程朱通过读书穷理以达圣人之境是错误的
陆象山: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本心即天理;功夫论,“先立乎其大”“易简功夫终久大”;本体论,无极太极之辩
王阳明
明代学术倾向:重实践,超过格物穷理;不喜分析,崇尚会通;重视心的涵养
心即理,我心圆满一切事理;知行合一,心的两面,同时存在;致良知,推扩良知在世上,使事事物物自当其理;必有事焉而勿助长;万物一体之仁;教法中道,不落一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