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文学1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 第三编 主编袁世硕,包括:绪论;第一章三国文学(第一节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第二节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第三节吴、蜀文学)。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曾写过这句诗赞颂宋玉,那他的辞赋又如何,从其《九辞》《神女赋》《风赋》等·中可看出他的创作特色
楚辞,也称作“楚词”,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独立时期
一、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
汉代文学主体为赋,出发点在讽刺上,
文人的出现,不能做为文学自觉的标志
但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文体辨析是文学批评,文学自觉的基础
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古诗十九首》代表)
文学自觉与此时的文学独立是密切相关的
魏晋南北朝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
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文学理论著作(《诗品》,《文心雕龙》)
二、文体辨析,文集编纂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独立的重要标志:自觉进行文体辨析
另一标志:总集,别集的编纂
别集的兴盛促进总集的编纂
集部的兴盛原因
作品数量增多
文学批评兴盛
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
完整的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立,是南北朝文学创作繁荣的结果
第二节 制度、政权、学术、士风与文学写作
一、门阀制度与文学写作
南北朝政治特色:门阀制度
强烈的门第观点(四言体)
士族与寒族的对立
寒士文学传统的形成
文学家族的形成
二、政权更迭、南北对立与文学写作
政权更迭频繁
一方面,礼教松弛,思想解放
一方面,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打压
南北政权对峙
文化表现:不平衡发展
北方文学:侧重实用,思想上遵从儒礼,现实性较强,侧重应用性文体
南方文学:相对成熟,文学创作成就前期高于北方
三、学术思想与文学写作
歌咏对象
生命主题
山水玄理
隐逸主题
四、士人品格,文人阶级与写作
士人的品格在政治高压下,严重影响了在文学上的表现
新的文学思潮产生——近体格律诗
北朝好的作品:乐府民歌,散文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一、文学的新变(书p247)
二、声律的创建
佛教的传播
译经对中国音韵学的创始和发展都有极深的影响
反切和四声的发现便是受了佛经翻译的启发
声律的创建和运用主要是在诗歌和骈文领域
三、诗歌的典范
建安风骨
后人写作和批评所坚持的准则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要范畴
陶渊明,田园题材的巅峰。以他为代表,构成了中国隐士文化的核心内容
谢灵运,古代山水诗写作的重要奠基者
第一章 三国文学
第一节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一、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
”改造文章的祖师“文坛领袖
散文不拘一格,打破了两汉骈文典重的趋势
行文常有真率洒脱之意
曹操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 长于以乐府旧题写时事
二、曹丕的诗歌成就
五言诗,七言诗
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
三、建安诗坛的最高峰——曹植
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
真正实现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五言的诗的转变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诗歌特点
四、蔡琰与《悲愤诗》
继承了汉乐府自叙身世的诗歌,注意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五、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标志
慷慨尚气是建安文学的共同特点
出现文学艺术化的倾向
第二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一、阮籍及其《咏怀诗》
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二、嵇康及其四言诗
创新:不再受《诗经》和乐府的羁绊
三、阮籍、嵇康的散文
阮籍代表作《大人先生传》
嵇康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正始文学
以其师心独见,使气任情,接续着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
在文学史上独创出一种俊逸清远的意境。
第三节 吴、蜀文学
一、吴国文学
张宏
韦昭
二、诸葛亮与《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