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向初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系统的介绍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只是专业的概论,其中的理论问题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先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论有个大致且系统的了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入门级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朝:1271年——1368年 蒙古贵族建立的政权【成吉思汗建立, 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大元”】。
这是一个关于隋唐五代文学的思维导图,包括: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盛唐的诗人群体(声律风骨兼备);李白“诗仙”;杜甫“诗史”“诗圣”;李商隐晚唐,“小李杜”;晚唐诗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文学概论
第五章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 : 真,善,美
真
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的合情合理 (正确的共同价值利益,价值理想)
作为知识的真实
艺术真实 (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实际的反应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艺术真实的发掘和表现
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的具体规定
从个别(社会生活)到一般(社会本质)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善
内容指向: 高尚的品格,利他的取向
表现方式: 诚挚的情感,艺术的呈现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善: 人文关怀(基础性与普遍性)
真: 历史理性(边缘现象,重大历史现象,与人文关怀相关联)
关系: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 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不可割裂)
美
审美理想(美的理想)
①、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 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 并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标准)
②、形成具体的艺术实践的审美活动之中,一旦形成, 会对审美主体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产生有力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③、在文学创作中。审美理想是引导作家创作艺术美的重要内部动因和力量。
审美理想的基本特征
①、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②、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③、个性体与群体性的统一
第六章 作品论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
文学作品的类型
①、现实型(再现性,逼真性)
②、理想型(表现性,虚幻性)
③、象征型(暗示性,朦胧性)
文学作品体裁
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学会区分)“跨文体现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言语层
三国: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言”与“意”的关系。言能尽意,言不尽意,言外之意
①、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作品本身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投射作者的主观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陌生与自动化。打破自动化,对语言进行深度探索(感知)
文学形象层
言彰明象,象表达意。言,象都是表达意的手段,工具。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③、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一个”和“这一类”的统一
④、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象外之意)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成熟形象系列)
文学典型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包括具体独特的个别行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时代脉搏动向)与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 (辩证关系)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人物对典型环境具有反作用
特征
①、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一句话,体现本质),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反映内外精神面貌) 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②、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③、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外本质又是极其深刻与丰富性
④、总特征与局部特征的统一(无绝对,辩证看待)多元化
艺术魅力
生命的魅力
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丰富性,多侧面)
灵魂的深度
①、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不断认识自身的有限性,悲壮性)
②、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作家人格的真诚
③、是否合乎理想
文学意境
特征:①、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②、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③、审美特征:韵味无穷
统一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文学意象
意象具有独立的价值,意象直接表达意蕴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哲理性
表现特征:象征性
形象特征:荒诞性(荒诞的背后的“严肃主题”,体现哲理性)
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鉴赏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与象征意象有关)
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抽象型,具象性)
文学意蕴层(最主要的追求)
历史内容层
哲学意味层:《断章》“你”(主客体身份)
审美意蕴层:(最基础)侧重于内容范畴
罗曼·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文本层次理论)
①、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最基本原则)
②、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核心层面)
言语层
③、多重图示化面貌(局部), 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影像(不确定性→丰富性), 包含若干定点,而且有待读者去具体化
④、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整体)
形象层
在某些“伟大的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如其中所表现的崇高,悲剧性,喜剧性,恐怖,震惊,玄奥,丑恶,神圣和悲悯等。
意蕴层
第七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故事)、叙述话语(表达方法)、叙述动作(行动本身)
叙述内容
故事
事件:人物行为及其后果(叙述单位) ①、塑造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 原则:丰富性,概括性
情节(由事件构成):因果逻辑的 A、系列事件, 事情发展中人物行为的 B、矛盾冲突(必不可少)
有A不一定有B, 有B不一定有A 有A有B才构成情节
人物: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与角色(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场景: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
结构
表层结构(源自于作者创作动机):历史性向度 ——根据叙述者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作者的无意识):共时性向度 ——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时代,作者,体制)之间的关系
叙述话语
叙述时间:文本时间,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内涵): “讲”故事的过程,叙事文的顺序和长短等时间状态, 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时序:顺时序叙述、逆时序叙述(倒叙,插叙)
时距:匀速,变快,变慢
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事件与话语重复,大多保持一致)
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故事发生的自然状态, 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
叙述视角: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叙述动作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与声音(口气,态度)
叙述者与接受者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①、声与情: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
②、景与情:诗与画,情与景,真与幻
第八章 文学接受
期待视野
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隐含的读者
创作动机,选材及文体特点,思想内涵 (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
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
第九章 文学批评
内容: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 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赏,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不排斥感性), 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20世纪之前):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20世纪之后):心理学批评,语言批评,文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