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编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编思维导图,包含总结了绪论、秦代文学、汉赋、汉代论说散文、汉代史传文学、汉代诗歌等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编,包含隋与初唐诗歌、 盛唐诗歌、杜甫与中唐诗歌、唐人传奇的俗讲变文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秦:以法家思想为治,信武功而轻文治。因为统治时间短,作品少,所以被称为“秦无文学,仅李斯一篇《谏逐客书》而已”
秦无文学原因: 1、秦代国君施行摧残文化的政策,焚书坑儒。 2、秦始皇暴虐,人民没有言论自由可言
汉:作家群、思想一统、辞赋、经学、乐府、散文
①汉代作家群体形成 ②思想一统(独尊儒术——文化专制,阻碍学术进步) ③辞赋(为情造文——为艺术而艺术、歌功颂德)已登峰造极,代表汉代文学风尚 ④经学(“诗经学”)穿凿附会,极为繁琐 ⑤乐府:武帝扩大乐府机构,大量搜集民歌。 ⑥散文:两汉文学成就最高
第一节 汉代文学观念的进步
出现文学与文章区分、文学形式美、文体意识
第二节 作家群体的出现
随着“削藩”实行,汉代文学创作群体移向朝廷
第三节 汉代文学的演进
多元化
西汉: 大赋、史传、诸子文学,赋一枝独秀; 东汉: 小赋、诗歌分庭抗礼; 五言文人诗成熟,代表作《古诗十九首》 散文创作: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马”
秦代文学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择善而从,牢笼百家;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第二节 李斯之文
废分封 统一文字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修驰道车同轨 焚书
《谏逐客书》艺术特色
1、善用比喻 2、巧设排比 3、正反论证 4、举例论证 5、前后呼应 6、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第三节 秦简的文学价值(了解)
1、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民歌体) 2、放马滩秦简《墓主记》(魏晋志怪小说的滥觞) 3、秦简的神话学价值(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
汉赋
五大种“赋”:①骚体赋②散体赋③抒情小赋④文赋⑤骈赋
第一节 赋的考源
赋原指税收,后面成为汉代的的一种有韵的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始于荀子
汉赋的内容
一是渲染宫殿城市; 二是描写帝王游猎;
第二节 骚体赋
抒发怀才不遇
特征
1、句式上的突破(五言六言七言) 2、章法上的革新 3、体制上的扩展 4、题材的扩大 5、文体的多样化
代表作:
贾谊的《吊屈原赋》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第三节 散体赋
散体赋简介(了解): 兴起于汉武帝之时,是一种综合了诗、骚、散文等文体因素而被作家重新加工过的新型文体。 散体赋的初具规模之作可上推至宋玉的《高唐赋》 枚乘的《七发》则是奠基之作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则把散体赋的创作推向了成熟阶段。
枚乘《七发》:是汉赋奠基之作、讽喻性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特色:铺张扬厉
扬雄《甘泉赋》、《河东赋》
东汉以后散体大赋衰微,作者开始转向写都城 eg班固《两都赋》
东汉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汉代抒情小赋成熟; 张衡被称为千古田园小赋之祖
汉代论说散文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论说散文
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论说散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论说散文
王充《论衡》,*《论衡》被称为“思力绝人”
汉代史传文学
西汉: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东汉: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一节 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
1、个人修养 读万卷书(家学)、 行万里路(发愤著书-立言) 天才、勤奋与发愤 2、历史责任——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后人树立行为规范 3.文化传承 4.《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中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第二节 《史记》的史学成就
第一部纪传体
1.进步的民族观: 民族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开明的政治思想: 推崇-君德高尚;君臣相得;宽松治民。
3.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①农、工、商、虞,四业并举②市场经济规律
第三节 《史记》的文学成就
1.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悲剧艺术:激越高亢 慷慨悲壮
3.语言艺术:简练质朴、生动传神、个性化、抒情感、 批判精神、对正义的赞美、独特的人生价值观
第四节 《汉书》与《吴越春秋》等史书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吴越春秋》(了解)
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汉代诗歌
第一节 乐府诗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后代讲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为“乐府”,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
汉乐府的内容与形式
①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
②最基本的思想特色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③最基本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汉乐府的艺术特征
1.“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2.生动的故事性(叙事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孔雀东南飞》《翩翩堂前燕》 3.鲜明的人物形象(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4.诗体的创造(整齐的五言诗) 5.句式自由多样(没有固定章法、句法,是四言和骚体向五、七言的过渡) 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 6、语言朴素自然(为民众口语,生动活泼、浅显易懂、感情丰富)
第二节 文人五言诗(源于汉前朝)
东汉的班固的《咏史》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咏史诗的开端
《古诗十九首》成就最高,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征夫游子思乡《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 2、男女的相思相恋《迢迢织女星》 3、文人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西北有高楼》 4、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情绪《驱车上东门》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抒情叙事中有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如《迢迢牵牛星》 2、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明月何皎皎》。 3、语言浅近凝练质朴自然(虽是文人雅语,但浅近凝练,韵律和谐;五言之冠冕;“平淡美”) 如《行行重行行》。 4、善用比兴,寄托遥深 《古诗十九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1、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2、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4、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第三节 汉代四言诗、骚体和七言诗(了解)
1、 汉代独尊儒术,以“诗”为经,四言诗用言精工,平典雅致,已脱离音乐。 2、 骚体(楚歌):骚体勃兴与政治有关,也与屈原作品的传播有关。 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歌》。 3、七言诗尚处于摸索阶段。 张衡《四愁诗》是完整保留下来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