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19、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外科学》第19章: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外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编辑于2022-06-23 13:28:13《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外科19、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颅内肿瘤
概述
病因学
遗传综合病症
继发于放射治疗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原因
肿瘤占位效应
瘤周脑水肿
脑脊液循环受阻→脑积水
表现
头痛
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
脑疝
生长迅速的肿瘤
定位症状
破坏性症状
压迫症状
癫痫
生长缓慢的肿瘤
老年和儿童颅内肿瘤特点
诊断
头部CT、MRI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
活检
治疗
药物抗癫痫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弥漫性胶质瘤
概述
所有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治疗最为复杂、难以治愈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II级)
概述
中青年,高峰25~45岁
位于:大脑半球,额叶、颞叶多见,顶叶次之,枕叶少见
生长缓慢,平均病史2~3年,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癫痫
超过50%以癫痫起病,75%病人有头痛
诊断
CT:低密度脑内病灶,均匀一致,占位效应不明显,瘤周无水肿
MRI: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一般不强化,与实质分界不清,少数可为囊性
治疗
手术:早期手术
明确性质
改善症状
缩小肿瘤
防止恶变
放疗:术后辅助
肿瘤未能完全切除
或 年龄>40岁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III/IV级)
概述
好发:中老年
生长迅速,病程短
包括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46岁
平均病程:15.7个月
胶质母细胞瘤(GBM)
56岁
平均病程:5.4个月
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
分类
原发性
分子遗传学特征:PTEN突变、EGFR扩增和(或)超表达
继发性
由II级或III级星形细胞瘤发生恶变而来
分子遗传学特征:IDH突变、TP53突变
临床表现
颅内高压症状、局灶性神经症状:常见头痛、肢体无力、呕吐等,癫痫少见
诊断
CT
脑内低密度灶或密度不均的混杂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瘤周伴水肿
MRI
不均匀T1、长T2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与脑实质分界不清,肿瘤形态不规则,可伴囊变、出血
分子生物学检查
治疗: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化疗
手术原则:保留重要神经功能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瘤
手术目的:瘤细胞减容、缓解占位效应、明确组织学和分子病理诊断
少胶质细胞肿瘤(WHO II/III级)
概述
发病高峰:30~40岁,男:女=3:2
性质:生长缓慢,4年
临床表现
癫痫、颅内压增高
诊断
影像学
病灶内多见钙化
肿瘤有浸润生长倾向,呈灰红色,质地柔韧,与正常脑组织界限较清楚
病理学、分子病理:IDH突变,1p/19q缺失
治疗
II:手术+化疗
III:手术+化疗+放疗
常用化疗方案
PCV:丙卡巴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
替莫唑胺单药化疗
脑膜瘤
概述
常良性,起源于蛛网膜
年龄:45,男:女=1:1.8
部位
系脑外病变,大多数位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鞍结节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癫痫
对局部颅骨影响
骨板受压变薄或破坏,甚至穿破骨板至帽状腱膜下,头皮可见局部隆起
骨内板增厚
子主题
子主题
诊断
CT
密度均一,边界清晰,瘤周可有水肿,基底较宽,常附着于硬脑膜
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
MRI T2加权成像
”硬脑膜尾征“
DSA
术前栓塞:减少术中出血
治疗:手术切除
高龄病人、偶发、无症状、小脑膜瘤:随访观察
化疗:恶性脑膜瘤(WHO III级)、复发不典型脑膜瘤(WHO II级)
蝶鞍区肿瘤
垂体腺瘤
概述
年龄:30~50,女性多于男性
部位:鞍区(鞍内为主)
起源:腺垂体
绝大多数良性
按肿瘤体积分类
微腺瘤:<1cm
大腺瘤:≥1cm
巨大腺瘤:>4cm
是否侵犯海绵窦、神经、脑组织、鞍区骨质
侵袭性垂体腺瘤
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临床分类
功能性
催乳素型
生长激素型
促肾上腺皮质型
促甲状腺激素型
无功能性
临床表现
占位症状
颅高压
膨胀性生长推挤硬脑膜:头痛
定位症状
压迫视神经: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肿瘤内出血、坏死→垂体卒中:突然头痛、视力急剧下降
内分泌症状
溢乳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库欣病
甲亢
诊断
影像学检查
MRI:首选
鞍区动态增强扫描更有助于发现
CT
蝶鞍扩大、局部骨质破坏
垂体腺及靶腺功能检查
垂体功能:PRL、GH、IGF1、TSH、FSH/LH、ACTH等
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性腺功能
治疗
多数垂体腺瘤首选手术
手术指征
非分泌性肿瘤体积较大引起占位症状
垂体卒中
溴隐亭治疗无效或药物作用不能耐受的PRL细胞腺瘤
GH细胞腺瘤
ACTH细胞腺瘤
伴脑脊液漏的垂体瘤
术式: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
药物治疗
PRL细胞腺瘤首选
溴隐亭
90%的肿瘤体积缩小和PRL水平下降
垂体靶腺功能低下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
泼尼松、甲状腺素、睾酮类、女性激素等
放射治疗
风险:引起垂体功能低下
适应症: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
伽马刀、普通放疗、质子刀
颅咽管瘤
概述
一半发生在儿童,高峰5~10岁
发自:颅咽管残余在垂体结节部即垂体茎鳞状上皮细胞
良性肿瘤,多位于蝶鞍隔上
临床表现
颅高压症状
肿瘤阻塞脑脊液通路:脑积水、颅内压增高
定位症状
肿瘤影响垂体腺及下丘脑功能:尿崩症、性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
鞍上肿瘤:双颞侧偏盲,视神经乳头萎缩或水肿
诊断
影像
CT:钙化、囊性变
MRI:显示肿瘤与下丘脑、终板、垂体和颈内动脉的关系
实验室检查:垂体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减退
治疗:手术
目的:接触肿瘤对视交叉及其他组织的压迫,接触颅内高压
对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难以恢复
因下丘脑损伤,手术死亡率高
术后:激素补充与代替治疗
前庭神经施万细胞瘤
概述
起源:前庭神经的施万细胞
部位:听道内,小脑脚
性质:生长缓慢,良性
临床症状
单侧高频耳鸣隐匿性起病,逐渐丧失听力
早期:同侧神经性听力下降、耳鸣、平衡障碍三联征
大型听神经瘤压迫脑干、小脑,堵塞脑脊液:颅内压增高
诊断
MRI:听道内圆形或卵圆形强化肿瘤,可囊变
CT:内听道扩大呈喇叭口状,伴骨质破坏
治疗
保守:高龄、d<1.5cm
密切观察听力变化、定期影像学、听力检查,生长快则手术
手术:d>2.5cm
放疗:高龄、全身状况差、d<3.0cm
髓母细胞瘤
概述
胚胎性肿瘤
儿童常见恶性肿瘤
占儿童颅内肿瘤15~20%
多在10岁前发病,男女比2:1
多起自小脑蚓部,位于IV脑室顶,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5%病人颅外、骨、淋巴结核肺转移
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共济失调
CT、MRI:颅后窝中线实性肿瘤,MRI T2轻度高信号,增强明显
治疗: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化疗
室管膜瘤
概述
占颅内肿瘤1.2~7.8%
近70%发生于儿童
60%位于幕下,起源IV脑室侵犯闩部,灰色似有边界
恶性程度较髓母细胞瘤低,可通过脑脊液”种植“散播,预后差
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眩晕、共济失调、癫痫(幕上)、脑积水
影像学
CT:钙化
MRI:T1加权像为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为显著高信号
分子生物学:RELA融合基因
见于70%儿童幕上室管膜瘤,预后不良
室管膜下瘤
脑室室管膜下胶质细胞,分化好,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治疗:手术切除,术后放疗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概述
占原发颅内肿瘤0.85~2%
男多于女,好发50~60岁
主要病理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约占90%
主要位于:深部脑白质、胼胝体、基底节及丘脑,可多发,易出现脑内散播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神经功能缺失
精神症状、癫痫
诊断
CT、MRI:均匀一致的增强灶伴瘤周严重水肿
活检
治疗:甲氨蝶呤(MTX)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生殖细胞肿瘤(GCT)
分类
生殖细胞瘤
非生殖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NGGCT)
胚胎癌
绒毛膜癌
内胚窦瘤
成熟/未成熟畸胎瘤
除成熟畸胎瘤以外均为恶性
概述
主要见于儿童,男多于女,3:1
发生部位:间脑中线
松果体区:51%
男性多
鞍上区:30%
女性多
多发:8.5%
临床表现
压迫中脑顶盖:眼球上视不能
位于鞍上
视力视野障碍、尿崩、垂体腺功能减退、导水管受压或阻塞侧脑室Monron孔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共济失调
位于基底节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诊断:肿瘤分子标志物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甲胎蛋白(AFP)、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
治疗:静脉化疗、中等剂量放疗的联合
恶性:手术+放+化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概述
先天性良性肿瘤
起源:椎管内外胚层的异位组织
表皮样囊肿
好发:小脑角、鞍上
病理
由鳞状上皮层状排列,内含角蛋白、细胞碎片、胆固醇
囊肿破裂→无菌性脑膜炎
皮样囊肿
内含: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发、皮脂腺,有些可见成熟骨
多发于儿童
肿瘤多位于中线:囟门、IV脑室、鞍上、椎管
影像学
CT:低密度,略高于脑脊液,不被强化,无脑水肿
MRI:T1加权不均匀低信号,T2加权与脑脊液相似的高信号
治疗:肿瘤全切,可治愈
脊索瘤
概述
来源:胚胎残留结构脊索组织,浸润性缓慢生长
好发:中枢神经中线骨性结构
骶尾部:50%
颅底(斜坡、蝶鞍、岩骨尖):35%
椎体:15%
20~40岁多见,男性为女性2~3倍
有或无包膜,切面呈半透明、灰白色胶冻状,浸润破坏颅底骨及其附近的脑神经和脑实质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仅头痛而无定位体征
肿瘤位于斜坡有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和脑干受压症状
影像学
CT: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影,伴骨质破坏,瘤内可有残留骨片
MRI:骨组织为软组织所取代,呈不均匀信号,可增强
治疗
全切除困难,对放疗不敏感
手术+放疗抑制肿瘤生长,生存4~8年
脑转移瘤
概述
入颅途径:血液
可单发或多发,80%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常见原发肿瘤: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
瘤内出血:黑色素瘤、绒毛膜癌、支气管肺癌
临床表现
15%:既往无肿瘤病史,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
75%:肿瘤压迫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或癌性脑膜炎
一半病人颅内压增高,表现嗜睡、淡漠;15%病人发生癫痫
治疗
寻找原发病灶
伴颅压增高单发病灶:手术切除
多发转移灶:全脑放射治疗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激素:减轻脑水肿
血网织细胞瘤
概述
多见于:后颅窝
良性,边界清楚
家族聚集倾向,合并视网膜血管瘤,为Von Hipple-Lindau病一部分,可伴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颅内压则增高、小脑体征
影像学检查
CT:低密度囊性或实性占位病变,增强扫描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
MRI:瘤内实质部分流空,周围脑组织因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形成的低信号区
脑血管造影:密集的血管团
治疗
手术切除困难(术前血管栓塞)
放疗:延缓生长
椎管内肿瘤
概述
定义
包括发生于脊髓、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
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5%
分类和病理
髓内肿瘤(24%)
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各占1/3
其他
海绵状血管畸形、皮样或表皮样囊肿、脂肪瘤、畸胎瘤等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51%)
绝大部分为良性肿瘤
常见:脊膜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少见: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畸胎瘤、由髓外向髓内侵入的脂肪瘤
硬脊膜外肿瘤(25%)
多为恶性肿瘤,起源于椎体或硬脊膜外组织
肉瘤、转移癌、侵入瘤、脂肪瘤、软骨瘤、椎体血管瘤
临床表现
分期
根性痛期、脊髓半侧损害期、不全截瘫期、截瘫期
根性痛
早期最常见
原因
脊神经后根或脊髓后角细胞受刺激
脊髓感觉传导束受到刺激
硬脊膜受压或受牵张
体位改变牵拉脊髓
疼痛部位与肿瘤所在平面神经分布一致
髓外占位性病变的首发症状,颈段、马尾部肿瘤更多见
最严重:硬脊膜外转移瘤
感觉障碍
感觉纤维受压:感觉减退、感觉错乱
破坏:感觉丧失
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
髓外肿瘤从一侧挤压脊髓移位
髓内肿瘤沿脊髓前、后中线生长对称压迫脊髓,一般不出现此综合征
表现
肿瘤平面一下同侧肢体瘫痪、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肢体运动障碍及反射异常
肿瘤压迫
神经前根或脊髓前角
下位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萎缩,病理征阴性
脊髓
肿瘤平面以下锥体束向下传导受阻
上位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病理征阳性
圆锥、马尾部:只压迫神经跟
下位运动神经元瘫痪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最常见:直肠、膀胱
膀胱反射中枢:腰骶节脊髓内
腰骶节以上肿瘤压迫脊髓:反射中枢存在,充盈时可有反射性排尿
腰骶节段肿瘤:反射中枢受损→尿潴留,过度充盈→尿失禁
直肠反射
骶节以上脊髓受压:便秘
骶节以下脊髓受压:肛门括约肌松弛,稀粪不能控制流出
肿瘤平面以下躯体少汗或无汗,胸2以上因睫状脊髓中枢受损还可引起同侧霍纳综合征
其他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出血
颅内压增高
高颈段或腰骶段以下肿瘤,阻碍脑脊液循环和吸收
诊断
病史
全身和神经系统检查,初步定位椎管内肿瘤所在脊髓节段
影像学
MR扫描:肿瘤、脑脊液、神经组织
CT扫描:病变部位椎管扩大,椎体后缘受压破坏,椎管内软组织填充
脊髓血管造影:除外脊髓动静脉畸形
治疗
尽早手术治疗
除病人全身状况差或已有广泛转移外
良性肿瘤
髓外:肿瘤全切除,神经功能恢复满意
髓内:分解清晰(室管膜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全切除,保留脊髓功能
恶性肿瘤
难以彻底切除,采取脊髓背束切开及椎管减压改善脊髓受压症状
放疗对某些有效,可作术后辅助治疗
神经鞘瘤
概述
椎管内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
起源:神经根鞘膜
部位:大部分来自脊神经后根,胸段最常见
性质:生长缓慢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神经根性疼痛
肢体运动障碍:从远端开始
肿瘤水平附近有皮肤过敏区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诊断
X线:椎弓破坏,椎弓根见距加宽,椎间孔扩大
CT:瘤内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MRI:长T1、长T2信号,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治疗:均应手术,效果好
脊膜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转移瘤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畸胎瘤
多见:骶尾部
有包膜,表面不规整,与周围组织粘连
肿瘤内可见:三个胚叶组织、可囊变、出血、坏死
一般良性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