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人文社科】哲学导论
中传考研笔记,人文社科哲学导论,详细总结了哲学的分类,哲学的界定,审美观。美的本质与特征,审美价值,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真善美,伦理观,哲学的历史发展。
编辑于2022-06-23 13:46:59这段简介涵盖公共基础法律要点,包括公民权利义务、国家机构设置和宪法核心内容。重点法律领域涉及民法规范民事关系、劳动法保障职场权益、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新成果。同时介绍刑法打击犯罪、行政法约束公权力、国防法维护国家安全等内容,助你快速掌握法律体系框架。
中传考研笔记,人文社科哲学导论,详细总结了哲学的分类,哲学的界定,审美观。美的本质与特征,审美价值,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真善美,伦理观,哲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文体演变思维导图:包含萌芽期文学观念混沌,焚书坑儒文化专制主义,《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杂赋: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以失传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段简介涵盖公共基础法律要点,包括公民权利义务、国家机构设置和宪法核心内容。重点法律领域涉及民法规范民事关系、劳动法保障职场权益、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新成果。同时介绍刑法打击犯罪、行政法约束公权力、国防法维护国家安全等内容,助你快速掌握法律体系框架。
中传考研笔记,人文社科哲学导论,详细总结了哲学的分类,哲学的界定,审美观。美的本质与特征,审美价值,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真善美,伦理观,哲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文体演变思维导图:包含萌芽期文学观念混沌,焚书坑儒文化专制主义,《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杂赋: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以失传等等。
哲学导论 (张世英)
导言
“惊异”与“爱智慧”
哲学的分类
1||| 认识论
2||| 本体论
3||| 价值论
哲学的界定
1||| 爱智慧
2||| 概念哲学
3||| 后哲学
审美观
审美意识
内涵
人与世界的交融
发展
有我
无我(根源)
忘我
特点
超越性
直觉性
创造性
愉悦性
超功利性
意义
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惊异
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黑格尔
审美意识、哲学与惊异
审美意识起源
审美意识在现
传统哲学的终结
惊异的意义
美的本质与特征
理论
摹仿说
和谐说
形式说
理念说
客观说
主观说
关系说
实践说
典型说
显隐说
中国古典诗论“隐秀说”
审美意识
理论
艺术与艺术品
典型说与显隐说的联系
历史
古希腊的摹仿说及其扩展
中世纪的超越
典型说的主导地位
显隐说的超越
审美价值
黑格尔艺术价值
审美价值的区分
摹仿
典型
崇高
语言
两种哲学
三次冲动
1. 理念的出现
2. 建立人的主体性原则
3. 人的主体性至高无上
三次打击
1. 日心说
2. 物种起源说
3. 精神分析说
两种语言观
传统哲学
现当代哲学
语言是人与世界融合的关健
语言独立于主体和对象
语言与诗
语言的诗性
“万物一体”保证人相互理解的可能
诗的语言
区分
诗的语言
(1) 在场与不在场的融合
(2) 独特性、一次性
非诗的语言
(1) 主客割裂
(2) 普遍性、抽象性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特征
1||| 言约旨远
2||| 象征性与暗喻性
3||| 画意性
4||| 音乐性
真善美
美从属于真善
古希腊
康德以前
黑格尔
美高于真善
康德
席勒
谢林
现当代
真善美统一
普罗提诺
阿圭那
万物一体
伦理观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人与世界
人类中心主义与民胞物与说
和谐论
对话与独白
知行合一
历史观
古与今
传统
历史&人生意义
中心与周边
哲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哲学
主要时期
古希腊哲学
中世纪哲学
近代哲学
现当代哲学
主要问题
哲学与科学、宗教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
普遍与个别、一与多
中国哲学
主要时期
先秦哲学
秦汉至明清之际的哲学
明清至五四运动的哲学
主要问题
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
人伦道德到认识自然
从“天理”到“反天理”
“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
天人合一
万有相通
自我个性解放
相互理解、融通
真善美统一
“有我”和“忘我”结合
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通
余论:希望的哲学
哲学的发展历程
什么是“哲学”
本体论和认识论
关键词“人生在世”
人与世界的关系
两个层次
“主体-客体“结构
概念
代表人:笛卡尔
“人—世界”结构
概念
代表人
海德格尔
王阳明
蒂利希
发展阶段
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主客关系
柏拉图“理念论”、笛卡尔“二元论”
包含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海德格尔“此在与世界”
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背景原则
海德格尔
“人与世界合一”先于“主客关系”
克罗齐的阶段划分
认识
直觉
概念
实践
经济活动
道德活动
三个阶段
原始“天人合一”
感受
1||| 原始的本能
2||| 无功利性
“主体-客体”关系
意识
认识
直觉(直观)
思维
实践
高级“天人合一”
审美意识
超知识
超功利
超道德
超越
纵向超越
概念
目标
相同
途径
思维
概念
思维的无限
真无限
坏无限
横向超越
概念
目标
相通
途径
想象
概念
意义
想象的无限
人生在世的无限追求
真理
符合说
去蔽说
其他真理理论
大体属于符合说
反映论
贯通论
实用说
境界
含义
特征
1||| 独创性
2||| 客观性
3||| 不能直觉
4||| 固执性
5||| 可移易性
沟通
万物一体
民胞物与
划分
(1) 欲求
(2) 求实
(3) 道德
(4) 审美
形成
自然条件
1||| 遗传
2||| 地缘
社会文化
1||| 科学
2||| 道德
3||| 文学艺术与审美
4||| 哲学与宗教
文化的评判
(1) 文化相对论
(2) 文化科学化
自我
日常生活的自我
康德的自我
禅宗的自我
本我与自我
本我决定自我
超越自我
纵向超越
横向超越
哲学导论
什么是“哲学”
小引
思考普遍性问题是哲学的开始
哲学思考源于惊异
惊异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只有在从无知到知的那一过渡状态中,才产生惊异
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
【哲学】一词的渊源
渊源→古希腊哲学
最早是赫拉克利特的“爱智慧”,指人与万物(一切存在者)合而为一的一种和谐一致的意识。如果可以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解释,笔者认为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爱智慧”略似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取其万物(一切存在者),而不是指意志之天,道德之天。
哲学的传统界定
哲学就是以进入抽象概念的王国为最终目的的学问,就是渴望进入抽象概念王国的学问。——“概念哲学”(西方现当代哲学家称)
这种界定,直到黑格尔死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现当代哲学才改变了这种界定
“后哲学”
西方现当代哲学家特别是欧洲大陆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不满意这种传统的哲学观,对他提出了各种批评,其中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哲学应当终结”的口号,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称为“后哲学”(After Philosophy)
大体上说,大多数“后哲学”反对和批评那种独立于人之外的概念王国,主张哲学应从抽象的天国回到具体的人世和现实生活;反对主客二分,强调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
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第一阶段: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古希腊早期
哲学是爱智,即“一即一切,人与万物融合为一”
“爱智”,尚无“哲学”之名
第二阶段: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
哲学是把存在当作独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传统哲学,“概念哲学”
第三阶段:黑格尔死后至现当代
哲学是讲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后哲学”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
以感性表象的形式讲无限的、普遍性的整体
诉诸外在的权威(如神的启示)和独断的信念
【哲学】
要通过概念、推理来说明这无限性或整体,即使是主张无限性整体是不可以说的观点也终究要对它做概念式的说明
诉诸人类的理性
相同之处: 都是讲世界整体的问题,即讲最大最高的普遍性
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含义
从总体上看,如果说中国传统哲学对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某种回答或界定的话,这种回答与界定似乎可以说与古希腊早期的“爱智”之学和现当代的“后哲学有更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
哲学超越知识和科学
当今中国需要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学(张世英的观点)
张世英的哲学观
我以为哲学应是以进入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高远境界为目标之学
对于哲学目标的界定:意在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和西方现当代关于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 所以,这种境界不是抛弃主客关系,而是需要和包括主客关系却又超越之;这种境界不是不需要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不是“弃智”,而是需要广泛的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而又超越知识、超越规律性、必然性;不是不要功利追求,而是既讲功利追求又要超越功利追求。
总之,这种境界不是单纯精神上的安宁或精神享受,而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
我所主张的哲学是一种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或境界,就有什么样的哲学。
主张在重视实用(经世致用)的同时,更多地提倡诗意的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以及理论基础“万物一体”的哲学。
总之,我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气相通,融为一体,因此,人对他人、他物应有同类感,应当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和赤诚之心相待。这是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是一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哲学
哲学的分类
西方主要哲学家的分类法
一般流行的分类法
本体论
认识论/知识论
价值论
本书内容安排
哲学应以建立在万物一体基础上的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为目标,这种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哲学基础:万物一体(真) 哲学目标:诗意境界(美)和民胞物与(善) 最终境界: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拓】“民胞物与”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张载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一思想,被后世学者概括为“民胞物与”。“民胞物与”是《西铭》的核心思想,被后世视为孟子之后论仁求仁的精华思想。
“民胞物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
“民胞物与”包括“民胞”和“物与”两个方面。
就“民胞”来说,作为每一生命个体的人,既生于天地间,就必须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所以都应该尽自己的伦理责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对他人尽忠,对亲人尽孝;同时也要以仁爱的德性,关爱社会上生存状态各异的族群,特别要关爱那些弱势群体。
就“物与”来说,就是要以仁爱的德性对待宇宙间的万物,将其视为人类的同伴而平等地予以关照。既如此,就要引物为同类,秉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而不应为了自身的生存无限度地征服自然,甚至以牺牲其他物类的生存为代价。张载把自然万物视为人类同伴的观点,在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素制约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遏制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而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做法,对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无疑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可以看出,张载的“民胞物与”是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出发来论仁求仁的。
张载的“民胞物与”在儒家传统中有其深在的思想渊源。《论语》说“泛爱众,而亲仁”“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先贤的这些主张,已蕴涵着张载所说“民胞物与”的理念
1.本体论与认识论
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述超越主 — 客关系的万物一体观以及对万物一体的领悟,即: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
2.审美观
讲述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
3.伦理观
讲述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同时也是道德的境界。
4.历史观
讲述万物一体表现在具体的人类社会历史上 —— 古与今、传统与现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融合为一的历史统一体,万物一体的哲学将指引我们从古今融合、日新月异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
5.哲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本体论与认识论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
2021年真题
1.“主体 — 客体”
【含义】
把世间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西方哲学称之为“主客关系”或“主客二分”,即“主体——客体”结构
【特征】
外在性
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外在的
人类中心论/对象性
人为主,世界万物为客,世界万物只不过处于被认识和被征服的对象的地位。
认识桥梁型
通过认识而在彼此外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建立主客的对立统一。
2.“人 — 世界”
【含义】
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称之为“自我—世界”
【特征】
内在性
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内在的。人寓于世界万物之中、融于世界万物之中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或“天人合一”,即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世界”
非对象性
在“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关系中,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而是共处与互动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人不仅仅作为有认识(知)的存在物,而是作为有情、有意、有本能、有下意识等等在内的存在物而与世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具体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即生活世界)
3.两种在世结构的关系
海德格尔对两种结构的区别于关系做了说明:人“在世界之中存在”,即“人生在世”
“在之中”的两种不同含义
即,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两种不同理解
指一个现成的东西(主体)在另一个现成的东西(客体)之中。即“主客二分”
“此在和世界”的关系
人乃是“融身”在世界之中,“依寓”于世界之中,世界乃是由于人的“在此”而对人揭示自己、展示自己。
人生在世,首先是同世界万物打交道,对世界万物有所作为,而不是首先进行认识。即,人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前,早已与世界万物融合在一起。
是人的特殊结构或本质特征
人认识万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一向就已经融于世界万物之中,亦即一向生活于、实践于世界万物之中。
第一位:“此在 — 世界”→ “天人合一”
第二位:“主体 — 客体” →“主客二分”
总之,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大前提下,人才可能作为主体而认识客体,没有这个大前提,主体不可能越出自己的范围而认识外在的客体,即不可能达到主客的统一
主客的统一植根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合一。
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两种在世结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表现
(1)“人-世界”结构
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
早期自然哲学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说,主要是“人-世界”合一式
黑格尔以后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中“人-世界”合一思想和反对旧形而上学思想的代表
(2)“主体-客体”结构
柏拉图到黑格尔
(开先河)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念论”,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客观的理念是“认识”的目标,实开“主-客”式思想之先河
(真正开创)笛卡尔
明确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以“主客二分”式为哲学主导原则(笛卡尔)
(集大成者)黑格尔
黑格尔是近代哲学的“主-客”关系思想的集大成者
两人的哲学包含“人-世界”合一的思想因素
两种在世结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
(p184-185)
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
哲学基本问题在中西哲学史上是如何体现的
两个层次
“人—世界”结构
即人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或简称为”天人合一“
“主体—客体”结构
即主张人作为主体,世界作为客体,二者一主一从,分离对立,只是通过认识的桥梁达到统一。
二者的关系
二者不是平等并列、相互排斥的,而是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即“天人合一”是“主体 — 客体”可能发生的前提。
三个阶段
“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指不包括“主体 — 客体”在内的“天人合一”,即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缺乏主客二分与之相联系的认识论 →“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或“前主体性的天人合一”
“主体— 客体”
“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指经过了“主体— 客体”式思想的洗礼,包含“主体— 客体”在内而又超越了“主体— 客体”式的“天人合一” →“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或“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
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人生往往是主体关系(主体-客体)和超越主客关系(人-世界)两种态度交织在一起
人从无自我意识→主客关系式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包括主客关系中的实践,在进而到对朝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领悟
换句话,从对在场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场与不在场的想象中的结合和对不在场者的无限追求
精神的发展阶段
划分精神发展的原则
海德格尔关于人与世界合一先于主客关系的观点为划分精神发展的阶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克罗齐关于精神发展阶段的划分
遵从了西方哲学的一般传统,颠倒了认识与世间的先后关系
认识
直觉——美学的对象
概念——逻辑学的对象
实践
经济活动——经济学的对象
道德活动——伦理学的对象
张世英认为:审美意识是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个人精神活动的发展
原始的“天人合一”
感受 (原始的本能活动;无功利意义)
“主体— 客体”(广义的认识)
意识(自我意识的开始)
认识
直觉(直观)
思维(摆脱了直观中图像的抽象活动)
实践(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自然科学的实践
经济的、政治的实践
功利性的活动
道德的实践(具有功利性)
高级的“天人合一”
审美意识
超知识
超功利
超道德
第一阶段
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
无主客区分、无自我意识阶段,姑名之“感受”
第二阶段
“主体-客体”关系阶段
这个阶段可细分为三个小阶段:①“意识”,②“认识”,③“实践”,可以把包括这三个小阶段在内的整个“主— 客”关系阶段统称之为“认识”(广义的)阶段
第三阶段
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
审美意识 —— 人的精神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高级的“天人合一”
审美意识的天人合一是原始的“天人合一”的回复,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历了“主体— 客体”关系之后的回复。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横向超越】; 两种目标:【相同】、【相通】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两种追问方式
“主体-客体”结构的追问方式
纵向超越
有底论
定义
纵向超越是指以“主体-客体”二分为前提的追问方式,即作为主体的人站在客体以为追问客体(即客观事物)的根底。
p29“纵向超越”是指从表面的直接的感性存在超越到时间性的永恒的普遍概念中去。即从现实具体事物到抽象永恒的本质、概念的超越。
代表人物
柏拉图、黑格尔
特点
追求的目标 :相同
纵向超越的途径:思维
本质:外在性的求知活动,不将人与世界看成一体
主张:有底论
就其目标而言,纵向超越总是追求某种世界的根底
真理观:符合说
“人-世界”结构(“天人合一”的追问方式
横向超越
无底论
定义
横向,是指从现实事物到现实事物的意思
横向超越是以“人与万物一体”或“天人合一”为前提的追问方式,从当前在场的东西超越到其背后未出场的东西,这未出场的东西合当前出场的东西是一样现实的事物,不是抽象的永恒的本质或概念
对“在场”与“不在场”的解读
在场/在场的东西
指当前呈现或当前呈现的东西之意,亦即平时所说的出席或出席的东西
不在场/不在场的东西
指未呈现在当前或缺席之意。
这未出场的东西也和当前在场的东西一样是现实的事物,不是抽象的永恒的本质或概念
“横向超越”中的在场和不在场并不是指简单的个别的东西,往往是指包括概念、普遍性在内的复杂的事物,是“理在事中”的事物(横向超越包括纵向超越)
代表人物
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特点
追求的目标:相通
横向超越的途径:想象 —— 包括了对理性认识的超越
本质:内在性的体悟活动,主张天人合一
主张:无底论
就其目标(相通)而言,横向超越并不认为世界是有一个可以穷尽的根底
真理观:去蔽说
关系
横向超越包括对理性认识的超越
以“人-世界”或“万物一体”为前提的“横向超越”也绝不是摒弃概念、普遍性,它只是认为概念、普遍性不是离开感性中的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所以“横向超越”中的在场的东西和不在场的东西并不只是指简单的个别的东西,而且往往是指包括概念、普遍性在内复杂的事物,是“理在事中”的事物。
从在场到不在场的“横向超越”绝不排斥平常讲的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是它把这一认识过程纳入了“横向超越”之内,认为在通过这一认识过程中达到了对普遍性和”事理“的认识之后,还要进而超越这在场的“事理”,静如不在场的“事理”。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超越是由显现处到隐蔽处
“超越又容纳”
西方旧形而上学到现当代哲学转向的特征p31
由纵向超越到横向超越的转向
胡塞尔
其现象学是“纵向”的西方旧形而上学向“横向”的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过渡
“横向的架构”/“视域的架构
以表示出场的、显现的东西出现于由未出场的、隐蔽的东西所建构起来的视域之中,前者以后者为其背景、根源或根底
海德格尔
“隐蔽与显现”“在手”与“上手”、“此在”与“世界”相融合的理论,标志着它与胡塞尔的破裂,但又是其现象学的发展
从有底论到无底论的转向
每一件事物都埋藏于或淹没于无穷尽性之中。即事物是无根无底的
有底论
概念哲学或旧形而上学以“理念”“自在世界”“绝对理念”之类的东西作为根底的“纵向超越”理念
无底论
“横向超越”的理论。这里所讲的底是无底之底
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两种超越的目标
相同
“纵向超越”所要达到的抽象同一性或普遍性概念
相通
“横向超越”所要达到的不同现实事物(包括在场的与不在场的)之间的相互融通的整体
【例】庄子与惠施关于“鱼乐”的辩论,包含了相同与相通的道理
【张世英】不同而相通/相通高于相同
3.相通的关键在于全宇宙的唯一性
从理论上着重说明宇宙万物不同而又相通的意义,并进而说明哲学之最高任务不是认识相同性,而是把握相通性。强调通过“横向超越”把握相通高于通过“纵向超越”认识相同。简言之,就是万有相通,亦即万物一体
4.时间上的不同的相通性
5.内在的体验与外在的认识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两种不同超越的目标决定了两种不同的途径
两种超越的途径
思维
想象
对想象的现当代解释
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
重思维轻想象的传统观点
重想象的现当代转向突破了思维的极限和范围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想象的无限】
思维的无限
想象的无限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去蔽说】
符合说
去蔽说
论境界
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
境界的形成
境界的独创性和客观性
境界是主观与客观交融合一的产物
人往往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境界
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境界的划分
境界的固执性和可移易性
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境界与文化
四种人生境界
欲求的境界(最低的境界)
求实的境界
道德的境界
审美境界
个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文化的评判问题
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
科学、认识活动的抽象性与审美、道德活动的具体性
从科学认识到人生领悟
超越自我
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康德的自我的空灵性
禅宗关于自我的分析
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自我”与“本我”
“本我”决定“自我”
“本我”的观点在与不执著
超越之路
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
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超越有限的历程
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练的过程
审美观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自然的融合】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典型说】与【显隐说】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审美价值的区分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美与真善
伦理观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历史观
古与今
传统与现在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中心与周边
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从【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
余论:希望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