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内分泌》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各种激素全面调控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基础功能活动,如维护组织和细胞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衰老过程等,所以,它是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相辅相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调节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
编辑于2022-09-21 10:17:29 广东"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内分泌
内分泌的概念
激素的概念
内分泌方式
外分泌∶腺泡细胞产生的物质通过导管分泌到体内管腔或体外
内分泌∶腺细胞将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起作用
激素
概念∶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合成与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方式∶远距分泌或血分泌(经血液循环)、旁分泌(胰岛8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神经分泌、自分泌等
化学分类
胺类
氨基酸的衍生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褪黑素
儿茶酚胺与膜受体结合;甲状腺激素与核内受体结合,刺激mRNA生成
肽和蛋白质类
下丘脑调节肽、垂体激素、降钙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肠道激素等
多与细胞膜受体结合
脂类
类固醇激素
6种激素∶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雌二醇和胆钙化醇
多直接与胞质或核受体结合
廿烷酸类
包括前列腺素(PG)、血栓烷类(TX)和白细胞三烯(LT)等
多作为局部激素或细胞内信使
作用机制
环节∶受体识别→信号转导→细胞反应→效应终止
靶细胞的激素受体
激素作用的实质∶激素+受体结合→靶细胞内信号转导程序→细胞的活动状态改变→引起细胞固有的生物效应
激素分类
Ⅰ组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
皮质醇、醛固酮、孕激素、雄激素、雌激素、钙三醇、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
Ⅱ组激素(与膜受体结合)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①cAMP为第二信使;②IPs、DG、Ca2+为第二信使
以酶联型受体介导∶①以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②以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介导;③以cGMP为第二信使
作用机制
膜受体后作用
膜受体∶跨膜蛋白质分子,主要有G蛋白耦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等
机制∶激素(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Mg2+作用下, AMP→cAMP(第二信使)→蛋白激酶→逐级磷酸化→细胞内生物效应
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核外效应(酶系的系列激活或抑制而调节特定代谢 )、核内效应(调节基因转录)
激素+酪氨酸激酶受体→级联反应,表现为对物质代谢、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过程的调节
激素+鸟苷酸环化酶受体→通过调节细胞内cGMP浓度进行调节
细胞内受体后作用
细胞内受体∶定位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激素受体
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和维甲酸受体等
激素作用的终止
①完善的激素分泌调节系统;②激素与受体分离;③控制细胞内某些酶的活性;④被靶细胞内吞处理;⑤被降解为无活性形式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特异作用∶主要取决于分布于靶细胞的相应受体
信使作用∶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高效作用
激素是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激素+受体→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程序→逐级放大→产生效能极高的效应
相互作用
协同效应∶多种激素联合作用所产生的倍增效应,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等协同升高血糖
拮抗作用∶两种激素的生物效应相反,如胰岛素与生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
允许作用
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无直接作用,但其是另一种激素发挥作用的必备基础,为支持性作用
如儿茶酚胺在糖皮质激素存在时调节心血管活动
竞争作用∶化学结构类似的激素能竞争同一受体,如高浓度的孕酮能与醛固酮竞争→减弱醛固酮的作用
分泌的调节
生物节律性分泌
生长激素、褪黑素和皮质醇等→昼夜节律性;女性性激素→月周期性;甲状腺激素→季节性周期
受体内生物钟(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控制,取决于自身生物节律
激素分泌的调控
体液调节
长反馈∶调节环路的终末靶腺或组织分泌的激素对上位腺体活动的反馈影响
短反馈∶垂体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活动的反馈影响
超短反馈∶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受其自身分泌的调节肽的影响
神经调节
应激状态→交感神经系统→儿茶酚胺,协同交感神经广泛动员机体潜在能力,增加能量释放,以适应活动需求
夜间睡眠→迷走神经占优势→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有助于机体积蓄能量、休养生息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联系
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没有直接的神经结构联系,但存在独特的血管网络,即垂体门脉系统(腺垂体)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都分布有小细胞神经元,其分泌缩宫素与抗利尿激素可直接释放到垂体门脉血管血中(神经垂体)
概述
下丘脑调节肽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TSH及PRL释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FSH和LH释放
生长激素抑制激素(GHIH)→抑制GH、LH、FSH、TSH、PRL、ACTH的分泌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GH释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进ACTH释放
促黑激素释放因子(MRF)→促进MSH释放
促黑激素抑制因子(MIF)→抑制MSH释放
催乳素释放肽(PRP)→促进PRL释放
催乳素抑制因子(PIF)→抑制PRL释放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对应关系
激素分泌的调节
轴系反馈调节
长反馈∶是指调节环路中终末靶腺或组织分泌的激素对上位腺体活动的反馈影响
短反馈∶是指垂体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活动的影响。
超短反馈∶是指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受自身分泌的调节肽影响
代谢物调节∶很多激素都参与细胞物质代谢的调节,而在血中反映代谢状态的物质又反过来调整相应激素的分泌水平
神经调节 ∶许多内分泌腺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调节
生长激素
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机体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调节,而GH是起关键性作用的激素但对脑的发育无明显促进作用
调节生长发育部分激素的主要作用激素∶ ¤生长激素∶促进全身组织器官生长,尤其是骨骼与肌肉等软组织的生长 ¤甲状腺激素∶维持胚胎期间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提供允许作用 ¤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协同作用,促进胎儿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抑制躯体生长;抑制蛋白质合成 ¤雄激素∶促进青春期躯体生长;促进骺闭合;促进肌肉增长 ¤雌激素∶促进青春期躯体生长;促进骺闭合
调节代谢
升高血糖——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减少葡萄糖消耗,升高血糖水平GH分泌过多时,可造成垂体性糖尿
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减少三酰甘油的积蓄 激活激素敏感的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 使机体的能量来源由糖代谢向脂肪代谢转移,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
蛋白质合成大于分解一促进蛋白质代谢,特别是促进肝外组织合成蛋白质 促进氨基酸进入肌肉细胞利用,减少尿氮,呈正氮平衡;增强DNA、RNA的合成 GH还可表现出胰岛素样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GH可削弱胰岛素的某些生物效应
免疫调节∶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因而能维护免疫系统功能
作用机制∶GH可通过直接激活靶细胞生长激素受体和诱导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间接刺激靶细胞产生生理效应
参与应激反应
调制情绪与行为,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分泌调节
GH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GHRH与GHIH(SS)的双重调节,二者分别经Gs和G蛋白耦联受体产生刺激和抑制效应
GH对下丘脑和腺垂体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雌激素、睾酮均可促进生长激素释放
急性低血糖是刺激GH分泌的效应最显著,相反,血糖升高则可抑制GH的分泌
代谢因素∶高蛋白饮食、注射某些氨基酸可刺激GH分泌
人和动物从觉醒状态进入慢波睡眠时,GH分泌陡增并延续一定时间,随后迅速下降
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
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VP)和缩宫素(OT)
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
神经垂体不含腺细胞,神经垂体激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等部位的大细胞神经元合成的
大细胞神经元轴突延伸投射终止于神经垂体,形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
神经垂体激素
血管升压素(VP)
又叫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视上核(主要)、室旁核分泌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增加水的通透性)
调节
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ADH释放
血容量减少→刺激ADH释放
动脉压降低→刺激ADH释放
缩宫素(OT)
又叫催产素(OXT)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主要)分泌
作用部位∶乳腺、子宫(使乳腺肌上皮收缩,促进子宫收缩)
调节
射乳反射和分娩时女性生殖道扩张
阴道、子宫机械性刺激可引起OT分泌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正常成年人的甲状腺重15~20g,女性稍重
甲状腺激素(TH)由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并以胶状质形式储存于滤泡腔中
甲状腺球蛋白∶为T3、T4的前体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为催化甲状腺素合成的关键酶;抗甲状腺的硫脲类药物,如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和卡比马唑等可抑制TPO活性,因而能抑制TH的合成
合成
甲状腺球蛋白与碘元素是合成TH的必需原料
合成过程(三个基本环节)
聚碘∶滤泡上皮细胞能主动摄取和聚集碘,即碘捕获;与钠泵活动有关而与TPO无关
碘化∶是活化碘取代TG中酪氨酸残基苯环上氢的过程,需要TPO参与
缩合∶是在TPO催化下,同一TG分子内的MIT和 DIT分别双双耦联成T4和(或)T3MIT与DIT缩合生成T3以及极少量的rT3,而两个DIT缩合生成T4。
降解∶通过脱碘降解灭活;主要降解位置∶肝、肾、骨骼肌
甲状腺素的储存∶TH由滤泡上皮细胞合成,主要与TBG结合,储存于滤泡中
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发育(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关键)
生长激素∶身高(缺少∶侏儒症)
调节新陈代谢
增强能量代谢∶甲减时基础代谢率显著降低;甲亢时基础代谢率可提高达60%~80%
调节物质代谢
促进糖的吸收和肝糖异生→甲亢患者血糖升高;由于T3,T4还可加速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故随后血糖降低
对脂代谢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分解,因而可加速脂肪的代谢。可降低血胆固醇(也促进胆固醇合成,但分解>合成)
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生理量促进合成;大量促进分解
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脉压加大
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分泌部位于胰岛B(β)细胞,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IRS)发挥作用
生理作用
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
促进脂肪合成 ,抑制其分解
促进蛋白质合成 ,抑制其分解
②对电解质代谢的作用
胰岛素可促进K*、Mg2*及磷酸盐进人细胞,参与细胞物质代谢活动。
③对生长的作用
在促进机体生长方面,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调节
血糖(最重要)(当血糖升高到300mg/100ml时,产生最大分泌反应)
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作用最强)刺激分泌
胰岛素降血糖→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促进分泌
生长激素、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均可通过升高血糖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分泌
胰高血糖素
分泌部位∶胰岛A(α)细胞
主要靶器官∶肝
生理作用
升高血糖(主要作用)
促进肝糖原分解、减少肝糖原合成
增强糖异生作用
促进脂肪分解,使酮体生成增加
抑制肝内蛋白质合成,促进其分解;增加氨基酸进入肝细胞的量,加速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即增加糖异生
通过旁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大量胰高血糖素可∶增加心肌收缩力、组织血流量(尤其是肾血流)、胆汁分泌及抑制胃液分泌血糖刺激分泌
调节
血糖¯刺激分泌
氨基酸浓度升高刺激分泌
最重要因素
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进分泌;促胰液素抑制分泌
胰岛素作用于α细胞,抑制其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抑制分泌;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分泌
肾上腺内分泌
概述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 ¤网状带→性激素 +少量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
嗜铬细胞→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
生理作用
分泌调节
基础分泌是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分泌;应激分泌是在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时的分泌;两者均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盐皮质激素
主要包括醛固酮、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皮质醇等,其中以醛固酮的生物活性最强
生理作用
保钠保水排钾→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Na*和排泄K*
允许作用∶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其作用比糖皮质激素更强
醛固酮分泌过多→高血钠、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水中毒
醛固酮分泌过低→低血钠、低血压、高血钾、酸中毒、水缺失
分泌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醛固酮的分泌受血管紧张素Ⅱ和Ⅲ的调节,但以血管紧张素Ⅲ为主
血K+和血Na+的调节∶血K +水平升高和血Na+水平降低均能刺激醛固酮分泌
应激∶在生理情况下,ACTH对醛固酮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在发生应激反应时,ACTH可促进醛固酮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