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第四编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知识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编辑于2022-06-28 14:57:22文学理论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指文学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文学作品的类型(主客体关系或文学意识形态)
现实型文学: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再现性: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理想型文学突出情感表现,现实型文学突出现实再现。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逼真性: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表现性
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
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现实型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的多是现实中存在的平凡的人与事,而理想型文学塑造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
象征型文学: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暗示性
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则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
暗示是象征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指词语寄寓着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再现与表现突出直接性,前者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象征型文学则偏于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不直接说出事物是暗示事物,以激发某种审美感受。
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性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言性形象
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在古代文学活动中,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初步形成。这是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级,各种文学类型混合在一起,没有完全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极强强调主观精神及其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崇尚人的欲望,要求感悟的解放,并把文学创作为感悟的自由流露与表现,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创造,主要表现为对想象与幻想的推崇。浪漫主义文学的想象、幻想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揭示有限之中无限、现实之中理想的美的方式去描绘世界。
现实主义文学: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现实主义作家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它克服了古典主义人物模式描写的先验性与浪漫主义人物性格的理想化倾向
象征主义文学:是反对自然主义的结果。象征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只是描写客观世界,我们看到的客观世界只是表现的真实,在其之后还隐藏着一种最高真实。象征主义接受了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神秘性,但反对浪漫主义的夸饰的、显露的情感表现方式。象征主义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型的文学,使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以综合发展。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基础上,又兴起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与象征型文学发生了衍化
对社会生活、事件大幅度地审美概括,不断地深入事件的动因的各个层次,关心人的命运,为其艰难的处境而焦虑不安,以及探究人的内心最隐蔽的欲望的源泉,成为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普遍特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把革命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高度统一起来,力求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把革命浪漫主义作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革命现实出发,展现胜利的明天,鼓舞人们为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这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与其他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这种文学既注重现实,又注重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基本特征:
凝炼性
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跳跃性
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态,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由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对比式的跳跃等。
音乐性
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诗的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情和意境的创造。
小说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显著特点)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剧本: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三一律”:动作、情节、时间空间的整一。小说要反映、表现矛盾冲突,也需要加以集中、概括,而剧本则更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台词的动作性,即人物言语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并能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
散文
广义: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散文之“散”,是形散神不散,散而有序,散而有凝。“形散”指散文运笔自如,不拘成法。“神不散”,指中心明确、主题突出。
散文更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是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
及时性: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文学性:报告文学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文学性上,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波兰现象理论家英伽登文本的四个层面
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意义单元,由字音及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多重图式化面貌,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形,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再现客体,即通过虚似而生成的“世界”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言语层: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特点:
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文学言语具体心理蕴涵性。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与“阻拒性”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所谓“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文学形象层:读者在这种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文学形象的特征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
合情,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合理,在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理”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或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文学形象所使用的一切虚拟性、假定性手段,都要为表现或揭示这种“现实关系”及其本质规律服务。还意味着合乎理想。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由文学形象不确定性所留给读者的想象的余地,更能使读者在想象和再创造中获得愉悦,从而使文学形象更富于魅力。
文学意蕴层
文学意蕴层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一般可分三个层面:
历史内容层
哲学意味层
审美意蕴层:文本首先呈现的是审美意蕴层,其次是历史意蕴层或哲学意味层,从而使文本的意蕴显得层层深入,美不胜收。
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
文学典型: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文学典型作为这种“特征化”的最佳结果,必然是富于特征性,或者说是最鲜明地显示自己的特征,两个层次: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也就是要调动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可从三方面理解
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在秩序的愿望
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作家人格的真诚里。
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包括: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推动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环境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不同类型
景中藏情式。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显得情深意浓。
情中见景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见。
情景并茂式,是以上两种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二)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三)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意境的分类
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花鸟缠绵,指一种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指一种热烈而崇高的美
弦泉幽咽,指一种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指一种和平静穆的美
王国维《人意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它只是情感不外露,并不是没有情感和倾向,”无我“只是就表面的境、象而言的。
文学意象
审美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
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
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符号,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
抽象型: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中比较发达,语言艺术中少见。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云表达它
具象型: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两种存在状态: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特征:
本质特征:哲理性
表现特征:象征性
形象特征:荒诞性
形象上的荒诞性
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由于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
鉴赏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独特的言语形式
看重文学作品在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特色是风格的根本所在
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解释,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文学作品及其风格完全是作家主观创造出来的文体、形式或结构,作家所要表现的对象只是客观材料,其意义是微乎其微的
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品评。风格是一种审美标志,作为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体现,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风格与创作个性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语文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风格与创作个性
(一)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作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区别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潜在于作家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甚至体裁等的影响
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如心理性格、气质情性、禀赋才能、处世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人格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创作个性却并非人所尽有,它是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日常个性是作家是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日常个性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另外缘自后天环境中的习得,而创作个性则是在日常个性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人格结构)审美升华(艺术人格)形式化(艺术独创性)
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成熟的创作个性决定了对世界的审美把握,从而自然地而非刻意地转化为风格
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
单纯的模仿以心服从于物,作风则相反,是用心去支配物,甚或强迫物,而风格则是主客观的统一,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会、人与事的和谐。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
独特的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言语组织和文体是风格的载体。
(一)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现代风格学认为,语言本身作为未经使用的素材整体,是一种中性的代码,而经过作家之手的作品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活的言语,已经是编码或超编码的结果。中性的语言素材经过编码后,不但传递了信息,而且带有感情色调,从而体现了风格特征
(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文体理解为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次。恰当的体裁是风格得以生成的基础,富有个性的语体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
体裁:是风格的基础,不同的体裁要求与之相应的风格,选择特定的体裁也就规定了相应的风格;对于同样的体裁,风格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谓“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语体:文体的第二个层面,体裁要靠具体的语体来体现。语体,是作家根据对方情势的研判和理解后,在大体确定的体裁中,进一步地通过语言、艺术手法和各类技巧设计体现出来的更具特征性的体式或体势。
语体是体裁所内含的历史、传统、惯例和当下作品所欲表现的具体情势以及作者自身的更为具体的权衡、处置、选择、安排的结合体。
语体可说是体裁的具体化,它需要融入作家对具体情势的理解和把握,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风格: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风格具有独创性,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而非一时模仿可成作家独创风格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风格类型的划分
简分法:中国简分法常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刚柔分类影响最大,并且源远流长
繁分法:始于刘勰,其《文心雕龙 体胜》归纳文学的风格有“八体”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诗歌风格分为24类: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
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时代
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的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文学风格与民族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地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文学风格与地域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须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相关
文学风格与流派
流派是一定时期里有着相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作家汇聚而成的文学群体。
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流派风格体现了文学风格个体性与群体性的高度统一。流派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应,以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抒情界定
抒情与抒情作品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述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和组织画面来象征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抒情性作品专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自我表现的社会属性还可以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中见出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抒情与宣泄
文学抒情并不只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 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这正是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意识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
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抒情作者还要创造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抒情不仅意味着传达内心 活动,而且 意味着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来表现,意味着创造审美价值,这也是一般的情感宣泄所不具备的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情,一种心境,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复杂微妙的,不像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可以用词语相对确切地表述,而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不可言传”是指不能用普通话的话语系统、单靠语义来传达的情感活动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二)普通话与抒情话语
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信系统,它通过意义相对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抒情话语系统虽然也保留了话语的这种通信功能,但更加突出了话语的表现功能。它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中国古代文学家批评家把这种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诗家语”诗家语一方面使语言的运用更加经济和精练,另一方面也使话语形式趋于复杂和奇特化。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声音
画面
情感经验
(一)声与情
诗与乐
从艺术种类的关系上说,抒情诗是最接近音乐的文学类型。它们都是以表现情感活动为主的时间艺术,都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都较少受外在物理时空的限制,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抒情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又与音乐有别:
抒情话语的语音现象不同于音乐的音响组织。音乐中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相对确定,所以它的旋律线和节奏型是比较明晰的。抒情诗中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比较模糊,所以音调和节奏不那么明晰
抒情话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有声,又有义。尽管抒情诗中的词义已被审美地转化了,但与音乐相比,文学抒情的意义较具体和稳定
声调与情调
平仄的协调组合主要是指字音高低的有规律搭配。双声是声母相同,如辗转;叠韵是韵母相同,如逍遥;叠音是声、韵皆同,如杨柳依依;象声是模拟音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字音不仅可以组合成优美的声调,而且字音和声调还可以加强词语的抒情效果。格律是抒情话语的声调组合规范,其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所谓”有规律“就是有序,不杂乱,这种规律性在连续展开的话语中以反复、对应等形式体现出来
抒情诗中的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的运动组织。在声音层,音调抑扬的组合,字、词、句之间的停顿和反复,押韵,等等,构成了声音的节奏;在画面层,景物的承续、流转和跌宕等构成了画面的节奏;在情感层,情感活动的起伏、强弱和转折等,构成了情感运动的节奏
(二)景与情
诗与画
诗画相通,是说这两种艺术类型都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诗是语言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画是造型艺术,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
情景关系
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这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诗人写景,可以创造想象中的绘画美。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所以,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
真与幻
抒情性作品重在主观情感的表现,所以,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
缘情体物:中国诗画都要求表现事物的精神,唯有传神,才能写出真景物,把握事物的精神不仅靠观察,更要靠体验,靠心领神会。由此而把握到的事物之”神“已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而是心与物契合的结果,这就叫缘情体物
关系
抒情方式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
(一)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根据喻本和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一般地说,比喻是一物类比另一物,但有时也会以多物类比一物,连胜三个形象来比喻,叫博喻。
象征(狭义)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抒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写景的山水诗,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征话语。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
(二)倒装与歧义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常常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当一句诗中并存两种或更多的语法结构时,这个诗句就可能被读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一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的情况就是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对比是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对比的运用可以使诗人的主观态度比较婉转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含蓄的风格和反讽的意味。
(四)借代与用典
借代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或者是用一物指代另一物。
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典故可分神话典故、历史典故与文学典故三大类。
用典会使抒情话语简洁经济,内容丰富,可以使诗词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广,可以使话语更为含蓄
抒情角色: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
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自我;
作者以代言的第一人称出现,或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
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
(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作者直接表现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在这类抒情性作品中,“我”就是作者自我
许多抒情诗采用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却不直接倾诉自我的感受,而是借景抒情
从抒情的角度看,直抒胸臆造成诗作的直率风格,常常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借景抒情造成诗的含蓄风格,情感意味悠长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
在有些抒情性作品中,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
还有一种代言的抒情方式是借他人之口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代言的抒情方式造成了抒情内涵的双重性: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界定
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在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通过口头讲述或吟唱而流传的善于神祗、英雄或祖先事迹的故事,即早期的神话和史诗,这就是早期的叙事文学
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抒情表意文学所要把握的是社会现实的精神或情感意义,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领悟与认识,因而其内容主要是对内在的思想情感的表现。叙事文学则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
叙事的话语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指对象不同。一般话语的所指对象是在话语之外的世界中。这就是说叙事文学是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词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只有当读者仅仅被叙述逻辑的合理性以及描写、抒情和解释吸引时,才会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形式。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 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以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各种风格背后 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即产生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叙述内容
故事
事件
事件由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只要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便可成为最初级的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
事件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塑造生动的形象。这类事件通常并不参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使故事的意义显现和丰富化
情节(重点背诵)
情节中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但并不是说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
人物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但在不同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不尽相同。在有些情节小说中情节是中心,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这样的人物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的一种工具。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是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中国传统叙事理论对人物的研究同样注重“角色”的生动性。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问题相互吻合的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
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故事的进展要把人物的行动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构成场景,才能显现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
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
结构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简化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做叙述句。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
行动
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内在逻辑: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行动开始进行)、取得结果(这可以是行动成功,达到目的;也可以是行动失败,没有达到目的)
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
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环接一环的情节链,使故事得以一起延续下去。
中间包含式:一个行动的展开过程中又包含着作为手段的次一级行动序列,在这次一级序列的展开中还可以再包含更次一级行动序列,依此类推。
左右并连式:同一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能通过变换角色而形成平行对应的两个序列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称为”文本时间“,而”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称为”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叙事时间),则是叙事文本的顺序和长短等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时序、时距和频率
叙事作品中是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所谓文本时间顺序是魔王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的次序。而故事时间顺序是故事内容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发展顺序。
顺叙:每一回都这样按照故事内容次序前后衔接,故事就这样随着事件的发展一步一步地讲下去。这样的叙述就是顺时序叙述,也叫顺叙
倒叙:逆时序的叙述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因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逆时序叙述的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倒叙
插叙:在顺时序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延宕
在故事中叙述次序是可以变换的,既可以从顺叙变换为倒叙或插叙,也可以在倒叙或插叙中又转入顺叙。
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不同的叙述频率会形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集点而区分。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
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
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一)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是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特点是无视角限制。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采取这种方式很普遍
(二)内聚焦叙述
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的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有两个特点:
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三)外聚焦叙述
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更少。从人称而言,这也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但与”零聚焦“叙述者无所不知相反,也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也根本不想对他的所见所闻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他自己一无所知,甚至表现得似乎什么也不想知道
叙述人称可以变换,聚焦的角度同样可以变化。但有时会在描述某个人物时,就转而采用这个人物的内在视角来叙述故事情境,从而使情境显得更为生动逼真
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如果所叙述的内容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真实事件,那么叙述动作——以什么方式讲述这些话语——便不十分重要。
叙述者与作者: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叙述者与声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就是叙述者“声音”。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
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显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述声音的凸显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前台,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换句话说是被戏剧化了。
这种发自一个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称之为“独白”式的叙述方式。
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
叙述者与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以上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这种由作者所设定的叙述接受者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接受者即隐含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