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1
呼吸
呼吸过程的基本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运输——内呼吸)
肺通气
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
吸气:膈肌(平静呼吸时,膈肌收缩起重要作用)收缩——膈下移——胸廓上下径增大——肺内压下降<大气压——吸气
呼气: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膈/肋骨上移——胸廓上下径/前后径减小——肺内压>大气压——呼气
呼吸运动的形式
平静呼吸:吸气主动、呼气被动
胸式和腹式呼吸
肺内压:存在于肺泡内和肺内气道气体的压力
平静吸气初、平静吸气末、平静呼气初、平静呼气末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有时可为正压
生理意义: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促进静脉和淋巴液回流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70%
肺的弹性阻力
影响弹性阻力的因素
肺充血、肺不张、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纤维化和感染等原因——肺弹性阻力增加——吸气困难
肺气肿——肺弹性纤维成分破坏——肺弹性阻力降低——呼气困难
肥胖、胸廓畸形等——弹性阻力增加——但引起通气障碍的情况较少
胸廓的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30%(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
弹性阻力与顺应性成反比
肺的弹性阻力(吸气阻力、呼气动力)
比顺应性(用于比较不同大小个体的肺组织弹性阻力):单位肺容量下的肺顺应性=平静呼吸时测得的肺顺应性/肺的功能余气量
肺顺应性受肺总量的影响:肺总量大,顺应性大,
肺的弹性阻力:肺弹性回缩力1/3;液-气界面表面张力2/3
肺表面活性物质
分泌部位:肺泡二型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
生理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有助于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增大顺应性,维持肺扩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防止肺水肿
胸廓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肺容量/肺总量=67%,胸廓处于自然位置,不表现弹性阻力;<67%胸廓缩小,弹力向外,吸气阻力,呼气动力
胸廓的顺应性=0.2L/cmH2O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80%-90%)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气流速度、气流形式、气道管径
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肺容积和肺容量
肺容积:潮气量(500)、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肺容量
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正常男性3500,女性2500)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快、深呼吸时,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体量,150L/min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呼吸频率
气体交换
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影响
与气体的分压差、溶解度、温度成正比;与扩散面积成正比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
气体交换的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气体扩散速度;呼吸膜厚度与面积;通气/血流比值;肺扩散容量:气体在单位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面积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方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氧的运输:主要以氧和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
氧与血红蛋白化学结合的特征:反应快,可逆,不需要酶的催化,受到氧分压的影响;反应为氧合,而非氧化;1分子Hb结合4分子氧气;氧解离曲线呈S形
评价指标:Hb氧容量、Hb氧含量、Hb氧饱和度;发绀表示缺氧——发绀不缺氧(红细胞增多症)——缺氧不发绀(严重贫血或CO中毒)
Hb与氧气结合与解离有两种构型:去氧Hb为紧密型,氧合Hb为疏松型;Hb与氧气结合后,构型由紧密型变成疏松型,对氧气的亲和力增加
氧解离曲线: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呈近似S形的曲线(与Hb的变构有关)上段(氧分压变化对饱和度影响不大)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的氧分压,用来表示Hb对氧气的亲和力——P50升高表示亲和力下降(曲线右移);P50下降表示亲和力上升(曲线左移)
曲线右移:二氧化碳分压、氢离子浓度、温度、2,3-DPG升高(右移原因:盐键形成,构象向紧密型转变,亲和力下降
波尔效应:二氧化碳分压、氢离子浓度、温度、2,3-DPG升高曲线右移
意义:在肺脏促进氧合,在组织促进氧离
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1、以碳酸氢盐的形式(速度快,可逆,方向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压力差;氯离子转移维持电平衡;酶催化;红细胞内反应,血浆运输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速度快,可逆;方向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在肺脏
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在相同的二氧化碳分压下,氧分压高额携带的二氧化碳比氧分压低的少
氧气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何尔登效应(在肺,促使二氧化碳的释放;在组织,促使血液摄取并结合二氧化碳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延髓;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上部;呼吸随意控制——高位脑;脊髓不能产生节律性的呼吸运动,作用是联系上位和呼吸机的中继站,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呼吸节律形成的机理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呼吸切断机制:当接受到吸气活动器,延髓I-N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肺牵张感受器的冲动,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反馈抑制延髓I-N元,切断吸气,从而使吸气转变为呼气。、
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吸气——肺扩张——牵张感受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迷走神经——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神经元——吸气转为呼气
肺扩张反射
肺萎陷反射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化学感受器
外周感受器:1、部位: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2、刺激: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
中枢感受器: 1、部位: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 2、刺激:脑脊液中的氢离子、非二氧化碳本身
二氧化碳、氢离子、氧气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二氧化碳的影响:增加——呼吸加深加快;直接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间接通过外周感受器,共同使呼吸中枢兴奋(中枢途径为主、潜伏期较长)
氢离子:升高呼吸深快;下降抑制(特点:1、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2、氢离子增加对呼吸的调节<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对呼吸的调节 3、呼吸与酸碱平衡
低氧:完全依赖于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起主要作用,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三个因素的互相影响:1、一个因素改变时引起的通气效应接近 2、三个因素:二氧化碳>氢离子>氧气
氧气的扩散系数小于二氧化碳,因为氧气的溶解度小于二氧化碳
通气/血流比值(0.84)
比值升高(肺通气增多/肺血流减少)——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率降低
比值降低(肺通气减少)增加功能性动静脉短路——换气效率降低‘
跨壁压、肺组织对气道外向放射状牵引、副交感使气道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舒张、化学因素(组胺、白三烯)使平滑肌收缩
用力呼吸:吸气、呼气均主动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肋间内肌+腹壁肌)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是直接动力